论紫砂壶“虚扁”的工艺技巧和光素之美

2020-12-14 08:32邵赛红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宜兴成型紫砂

邵赛红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轨迹,诸如书法、绘画、诗歌、陶瓷等等之中,发端于明代的宜兴紫砂可以说是后起之秀,却由于紫砂泥料的独一无二和良好的透气性,得到了许多茶友的喜爱,从而形成了包罗万象的紫砂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丰富的内涵属性,在世界陶瓷艺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彰显出东方艺术的别样魅力。紫砂艺术区别于其他陶瓷工艺的最大不同,就是全手工的成型方式,紫砂良好的可塑性使其成为可能,在紫砂名家时大彬的创新之下,紫砂成型终于摆脱了传统的模具范式的成型工艺,而是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紫砂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紫砂陶制作技艺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完善之后,终于在2005年底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产业链条,紫砂艺术已经成为了宜兴市对外宣传的主要名片,紫砂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宜兴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虚扁壶》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虚扁壶》把传统的紫砂光素器的极致之美充分地展示出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壶身简约而不简单,明针工艺的精益求精使其呈现出非常完美的色泽,观之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此壶壶身扁而不塌,不破不立,火候难以把握,制作难度较高,壶底收拢呈现出亭亭玉立的感觉,壶肩平坦,壶腹宽大,扁如玉璧,壶腹的弧度转折,大弧型的处理圆润丰腴,将视觉感官的审美注入其中,虚实间相互映衬。壶嘴自腹部胥出,一弯流设计,出水非常爽利,壶把自壶腹上弯至壶腹下端,与壶流相呼应,使得扁腹向左右延伸,有曲张之势,与整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壶盖微微鼓起,和壶口紧密衔接,气密性良好,通转流畅,上面点缀的圆珠壶钮非常的美观大气,拿捏称手,充满了把玩的趣味性。众所周知,虚扁的成型非常之难,在紫砂圈内行话有“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之说,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地拍成这么扁,力道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的这件紫砂作品《虚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把紫砂的传统技艺更加运用到极致,让我们惊叹于作者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技巧的同时,更能够体会到紫砂器光素之美带给我们的纯粹而又质朴的艺术魅力。

虚扁壶,又称“水扁”、“书扁”,因其扁圆的造型而得名,给人以仙风道骨的气韵,特别符合这把壶的气质内涵,是紫砂光素器的代表之作。在紫砂艺术的造型之中,光素器讲究的是整体各部位的和谐比例、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优良的实用功能,我们最初接触紫砂的时候,眼前呈现最多的就是光素器,诸如西施、仿古、掇只等等,都是传统光素器的典型代表,一般都是壶身饱满圆润,壶钮扁或圆;盖子嵌或压;形体高或矮,把所形成的空间比例与嘴的长短,力度的大小、质感、量感的变化对比,实体与空间的对比,形体或丰满或灵巧。我的这件紫砂作品《虚扁》就是把紫砂简约而不简单的理念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单纯的紫砂技艺的支撑之下,把紫砂光素器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光素器是最简单的器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代爱壶人审美的洗礼而成为经典,许多壶友在经过一系列的玩壶体味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了光素器之上,因为它是最耐看、最值得把玩的器型之选。

结语:宜兴紫砂本来就是上天赐予的普通的一坯泥巴,在宜兴紫砂艺人手中幻化成为丰富的艺术作品,其充满质感的肌理和沉稳的色泽,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都令人啧啧称赞。在一代一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和创新之下,紫砂艺术薪火不断,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传统手工作品,在今天追求快速生活节奏的大环境之下,紫砂坚守传统,匠心守正,带给我们的震撼非常的深刻和深远。

猜你喜欢
宜兴成型紫砂
叶腊石聚合成型及其旋转磁盘的制作方法
一种橡胶件转注模成型用导向治具
热成型零件点焊对碰撞的影响
无相
高硼硅玻璃成型方式及其质量控制
宜兴釉陶
刘少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