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画小镇”建设 助推脱贫攻坚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产业脱贫典型

2020-12-14 03:20张海平霍华康李明远赵海涛
河北农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东村小镇贫困户

□文/张海平 霍华康 李明远 赵海涛

漫步街头,小溪流水潺潺,树木绿意盎然;青瓦白墙的农家院,造型各异的粮食画,饱含沧桑与乡愁的石碾、石磨、老井,一幅幅田园画卷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夜渐深,灯火阑珊的村街,踱进一座檐下挂满红灯笼的咖啡木屋,倚窗而坐,闲品咖啡,体会着在城市喧嚣中难得有的惬意……难以想象,这个村庄前身曾是冀南地区典型的省级贫困村,不免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使这样既没有产业基础又没有资源优势的贫困村脱胎换骨,蝶变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呢?

先富后美 产业兴镇

“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是馆陶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指导思想。这其中,做强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小镇建设中提出“先富后美,不富不美,富而美”,把产业做成文化产业,附加值高的产业,产业链长的产业,让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美丽的翅膀。特色产业在哪,小镇就在哪儿。在馆陶,每个小镇都有一个清晰的成长性产业。一个小镇拥有社区的数量,取决于产业的支撑和辐射能力。像寿东村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多年没有脱贫的省级贫困村因为产业的有力支撑而发生了蝶变。

2014 年,在县委县政府“撮合”下,寿东村与张海增的粮画企业走到一起,“粮画小镇”应运而生。寿东村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提供15 亩土地给张海增,用作建设生产基地,包括粮食画生产线、粮食画开发中心、产品展示大厅、职工休闲娱乐活动区、餐厅和职工宿舍等。

粮画企业的入驻给寿东村带来了希望,粮画加工业也逐渐培育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并为此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凡本村从事粮画加工的,不仅免费进行培训,还免费提供一套桌椅、一套器皿。寿东村的村民开始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目前,寿东村粮画加工户已达到67 户,每户年增收1.5 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 多个村庄、300户群众从事粮画制作。

一次“无中生有”的决策,让寿东村和粮画企业达到了双赢。馆陶海增粮艺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海外,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来到粮画小镇参观游览,带动了粮画制作销售、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通。

创新制度 传递信仰

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检验指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处在方兴未艾的特色小镇浪潮中的主体们而言,自是群言群殊。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自是不在话下,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好亦是小镇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粮画小镇给出的答案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当地村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检验指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是最美丽的景观。参观粮画小镇时,不论是咖啡店的店主还是道路上驻足的行人,都和工作人员熟络地打着招呼。而在六年前,小镇上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怀疑和不解。这和今天发自内心地微笑着打招呼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村民变了,比村庄面貌变了有意义的多。

粮画小镇之路上的一个难得之处,就是对美丽乡村“改造提升”中,不仅是对物的改造,还包括对人的改造。通过人的精神素质的提升,把美丽乡村的“美丽”落脚在“最美村民”的塑造上,组织成立了乡贤会、学生会、外联办、商会等社区社会组织,还有中国第一个乡村气息最浓、最接地气的乡村电视台,这都是为了达到对村民精神与素质上的改造提升。把基层政权的触角延伸到村民小组,赋予“美丽管家”新的职责,也是粮画小镇建设中的创新。同时聘请乡村电工、乡村医生等小镇特殊岗位人员做为“美丽导师”,协同配合基层治理。小镇还设有“小镇客厅”,包括便民服务中心,办公中心等,可以在这里体验大数据中心与智慧乡村平台。

“让村民有信仰,小镇才能走远。” 在馆陶,理想、信仰教育成为美丽乡村“精神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做出了很多创新举措。在粮画小镇上,一座“情景式党校” 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在小镇党校后面,是一座按同比例复制的梁家河知青旧居。40 多年前,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并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小镇党校运用唱歌曲、宣誓言、说愿景等方式,让村民与游客在这里接受精神洗礼,坚定跟党走的信仰。特色小镇建设中对“精神美”的价值追求与创新被提到了较高的位置,老百姓内生动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干劲更足了,一批青年纷纷返乡创业,蒜苔扶贫微工厂、箱包厂、红酒庄园、粮画农庄、佳和国际学校等十几个项目落地生根。

保留乡愁 供给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时,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处处都秉承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过去搞新农村就是大拆大建,而寿东村则是在村民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上改造提升,做到尊重民意,留住乡愁。这样做的效果是,残垣断壁和老房子成为文化记忆,废弃坑塘成为下沉式休闲场所的宝地,老磨盘、碾子成为独有的乡村景观,成为充满地域特色与浓浓乡愁的美丽小镇。特色就是最好的旅游要素。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乡村旅游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实行贫困户+公益岗位。粮画小镇共设有保洁员、停车场管理员等40 余个公益性岗位,全部安排给贫困户,仅工资一项,贫困户每年可增收近1.2 万元。实行贫困户+旅游商品。在街道、游乐场及景点附近统一建设了手工小挂件、粮食画、小食品、特色农产品等31 处销售摊点,优先提供给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使用。实行贫困户+农家乐。一种是贫困户自建型。贫困户将自家宅基简单装修投入使用,如村民陈张凯,曾经是个需要享受津贴的贫困户,在外打零工的他,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的收入也不过几千元,日子穷的叮当响,发展乡村旅游后,凭借做的一手地道可口农家菜的他开始经营“蒸蒸铁骨”农家乐,如今年收入突破了三十万元。另一种是租赁型,贫困户将闲置宅基地租赁给其他商户,如张沛东,将闲置老宅基租赁给外来商户开设农家乐餐厅,每年租赁费2000 元。实行贫困户+生态农业。将贫困户土地流转之后,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不打农药不施肥,用酵素浇地,生态农产品销往北京等大城市。乡村旅游常态化和品牌化效应基本形成,并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导型产业。小镇人气有了,商气旺了,粮食画及相关衍生品畅销国内外,旅游产业成为该区域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粮画小镇从一个省级贫困村蝶变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有价值的路,那就是坚持产业是美丽乡村的“生命”,让产业成为美丽乡村的“造血工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和脱贫攻坚的新样板。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邯郸东部平原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被点亮,继而蔓延到整个晋冀鲁豫区域,改变了众多贫困村庄的命运。这正是馆陶特有的发展路径,也因此造就了省级贫困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典范,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特色小镇的新路。

猜你喜欢
东村小镇贫困户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粮食作物培训班学员到和龙市参观学习
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