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2020-12-14 03:42庞懋谦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9期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

庞懋谦

摘要:现今,中国已成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在独生子女政策和晚婚晚育婚恋观的影响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加速。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同时中青年人口比例下降。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力资源不足、男女比例差距明显等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但这种变化也并非无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龐大的银发市场也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文章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探讨其对国家经济的利弊影响,并提出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国家经济;计划生育;生活水平

一、前言

目前,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提倡晚婚晚育政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列超过10%,到了2018年,这个比例达到17.9%,比2000年增长了7.5个百分点。建国70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人口老龄化。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人均GDP为29524元,在187个国家中仅排名第80位,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换而言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平衡,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却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态,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明显滞后。

另外,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导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中国人的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口也呈现出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本文探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重点讨论老龄人口市场的形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研究目前中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实施哪些对策。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

2019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16~59岁的中青年人口为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4.3%,较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建国以来,到2010年为止,适龄生育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自2011年起开始出现下降情况。另外,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7.9%,老年人口数量为世界第一。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后,老龄化程度不高。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高龄化程度上升。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直至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5.5%,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突破10%。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废止了实施30年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预计将来可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提高中青年人口的比例。

(二)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计划生育政策下,各年龄层人口比例发生了改变;第二,平均寿命的增加,使得60岁以上人口增多。

1. 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下各年龄层人口比例的变化

从建国到1957年,我国一直处于死亡率低、出生率高的情况,人口迅速增加。这背后源于我国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解除了因身份问题无法结婚的限制。这期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年均34.7%的较高增长水平。

1958到1961年间,我国年平均出生率下降到2.2%,死亡率上升到16.6%,呈现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的人口状态。由于粮食缺乏导致人类非正常死亡,让中国政府认识到人口过多的危害,开始宣传少生孩子的政策,并倡议计划生育。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1970年起,我国政府推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生育政策。即男性25岁以后、女性23岁以后结婚为晚婚,限制有遗传性疾病的夫妻生育,对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进行奖励,并倡议一对夫妇最多生育两个孩子,且两个孩子的出生间隔在三年以上。对于少数民族依然提倡多生。到1980年我国人口还不到10亿。随后,我国政府推行了严格限制的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来,年均人口出生率呈现缓慢增加的状态,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3年。

(1)婚姻观念的变化。建国后,传统的婚恋观和育儿观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传统的婚姻关系使得我国的离婚率一直较低。人们普遍认为婚姻不仅仅关系到夫妻二人,传统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念导致人们对离婚持反对态度。到20世纪60年代,受到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育观念的影响,城市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婚恋观。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影响巨大,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呈现出独身主义、晚婚、离婚、再婚等多元化的发展。1950年,我国女性初育平均年龄为18.68岁,到1990年,上升到23.26岁。1990年后,晚婚晚育的趋势日渐凸显。到了2015年,平均初育年龄推迟至26.3岁,婚恋观念的变化对人们生育的影响明显。

(2)生育成本的增加。生育率的下降并不完全是因为生育意愿数减少,而是生育成本提高导致生育意愿难以实现。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抑制了生育行为。房价快速攀升,2004~2017年房贷收入比从17%增至44%;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7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2.4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教育成本明显攀升,从幼儿园开始,除了必要的教育费用,家长就进行各种教育投资,对学历的重视和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大学生数量大幅提高,学费也在不断增加。

(3)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2009年3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旨在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到2011年,全国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药品管理办法,改善了基本医疗,改革了公立医院服务体制和公共医疗服务体制。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醫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导入和改革,无形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加速了少子化的进程。

2. 平均寿命的延长

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死亡率下降且人均寿命上升,1949年以前,我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在200‰~250‰,城镇约为120‰,农村高达300‰。农村新生儿死亡率比城镇高出很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医院少、健康意识薄弱、传统的多生孩子观念、文化水平低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导入了新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使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数量增加,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从而新生儿的死亡率逐步下降。1973~1975年,我国的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47‰左右,到2015年下降到8.1‰。

伴随着新生儿死亡率下降,我国人均寿命也在逐渐增加。1955年,我国人均寿命为44.6岁,而到2015年我国人均寿命为75.99岁,其中男性从43.8岁上升至73.64岁,女性从45.5岁上升到79.43岁。归结其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注重健康问题;第二,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制度的普及;第三,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导入惠及民生。另外,有专家指出,收入的提高也会引起人均寿命的增加,理论上来说人均GDP每增长10%人均寿命就提高0.65岁。

医疗条件的改善是新生儿死亡率和人均寿命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建国后,城镇和农村都建立和完善了合理的医疗供给体系,如设立市县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乡镇卫生所等,并全部纳入政府管理。由于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部分致死的流行性疾病得到了控制。1980年起,我国认可个体开业行医的营业资质,使得医疗机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990年以后,在中国的医疗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卫生医疗机构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综合医院数量、中医院数量和专科疾病防治医院数量都在逐年增长。

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近三十年间,人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庞大的人口总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自从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限制了人口的增长,适龄生育人口比例较低,也推进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国适龄生育人口在1980年时约为6.2亿人,直至2013年一直保持增长,2014年开始出现下降势头,而GDP在2010年以前保持着每年10%左右的增速,到2011年开始下降。换而言之,适龄生育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这对经济增长速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抑制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适龄生育人口的减少,粮食、住宅、衣物等的需求量也在下降,居民储蓄也相应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别国的高居民储蓄水平相比,中国的居民储蓄呈现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特征。90年代初期,居民储蓄率低下,2000年起开始有所上升,至2008年,平均居民储蓄率维持在3.92%左右。2000年,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分别为16.5%和6.36%,到2008年上升至21.6%和8.21%。中国居民的家庭储蓄率自1978年以后,一直处于上升状态。1992年,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18.1%,到2012年达到32.1%,可到了2013年却下降到30.5%。适龄生育人口比例自1978年上升以来,到2013年开始下降,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原因,并促使了资本库存的增幅减缓。

(二)银发市场的形成

人口老龄化也带动了日用品、医疗服务、社区服务、健康食品等市场的形成。从企业角度来说,新需求导致新市场的形成,从而要生产满足相应需求的新产品,企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目前,中国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针对银发市场的产业也在逐步扩大。有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面向银发市场的产业规模将占GDP总额的三分之一。现阶段我国银发市场的产业规模占GDP总额的比例还比较低下、增速也比较缓慢,这是由于产业结构问题、产业政策不明确、产业发展受限等原因导致的。

1. 面向老年人的金融产品

面向老年人的金融产品是银发市场最重要产业之一,目前的规模已超过了银发市场上其他产业的规模。现在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8%。且即将步入老年的50~59岁人群数量也较多,成为了这部分产业潜在的消费人群。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投资也在进一步加大,老年人金融产品的产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2. 面向老年人的各类产品

老年人的各类产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这些产品包括日用品、服装、医疗器械、药品等等。2013年中国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在食品、日用品、医疗和药品等方面需求较大,另外,在服装、文娱产品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许多老年人原先“重储蓄,低消费”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转向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观念。

3. 面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来,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亿,独生子女父母将有很高的空巢比例。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人,约占总人口3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空巢老人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多,需要照料、需要被服务的老人的数目将会非常庞大,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目前面对社会整体医疗资源不足的现实,各种医疗服务产业在市场强劲的需求下蓬勃发展,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的医疗服务需求,使医疗服务产业稳步发展,是医疗服务行业从业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本文就中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老龄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首先,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低年龄层人口的减少和60岁以上人口的增加。其次,低龄人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子女教育费用的增加和人们婚恋观念的转变等。最后,人口老龄化还受到医疗条件改善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毫无疑问,人口老龄化将会给社会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但正视问题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悲观,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谈老龄化色变,看不到及时、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光明前景;另一种是过分乐观,认为人口老龄化不足为虑,不需要特别对待,不需要积极应对。这两种倾向都不是正视人口老龄化的正确态度,当前应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也并非不可应对,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更好应对“银发浪潮”带来的各种影响,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力.当代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佚名.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城市规划通讯,2019(06):13.

[3]陈贵富.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率[J].厦门大学学报,2015(02):60-72.

[4]张海妮,邹琪,王承润.人口性别结构、教育结构与居民储蓄——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7(02):117-119.

[5]曾探.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3(12):95-96.

(作者单位: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房价波动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谈新时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老龄事业
基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计划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