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2020-12-14 03:41朱海军
山西农经 2020年20期
关键词:金融发展困难农村

朱海军

摘 要: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消除贫困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和困难较多,农村金融发展系统的层级不足,农村金融类型相对欠缺。应对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不仅需要保持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也需要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规范监督管理。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困难;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1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因此,农村金融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1    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国际机构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对“三农”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入调研。例如通过调查孟加拉国专门服务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格拉明乡村银行发现,农村金融服务與消除乡村贫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不仅如此,农村金融服务能够为乡村贫困人口提供明显的改善经济作用,具有远超城市的吸引力,是引导“三农”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服务形式和要素之一[1]。

从2008年人民银行开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工作以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主管单位加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覆盖面迅速扩展至全国。从金融保险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从较早时期只涉及主要农作物保险迅速扩大到重要畜产品和“菜篮子”保险,其后涉及设施农业、农机具、农房乃至制种及渔业等方面。显然,这些农村金融产品不仅在物质上和心理上为广大农户增强了扩大农业生产的信心,同时在应对各种农业农村灾害和意外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保障作用[2]。

2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2.1    层次不足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当前国内农村金融已基本形成了融合式发展格局,即政策性、商业性与合作性相辅相成的多元多层模式。然而,受农村信用环境、投资状态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等原因影响,国内农村金融发展长期存在层次不足问题。

从政策性金融层面看,受金融行业技术性、安全性要求提高的限制,政策性金融虽然承担着农村金融发展领头者的历史使命,但其在乡村的创新金融发展形式和内容方面始终处于小步慢走状态,无论是创新深度还是广度,均与新时期农村经济多元形式、多种类型的客观要求存在不小差距[3]。

商业性金融在数量、规模、种类及金融功能等方面存在相对单一的典型问题。同时,受到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影响,商业性金融的融资门槛、审核条件和贷款数额都与农村经济发展现实特点不符。这使商业性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抑制和束缚。

合作性金融虽然较活跃、发展速度也更迅猛,但从其自发性和结构来看,合作性金融的系统性、规范性或稳定性方面均无法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提并论。加之部分地区对合作性金融的监管力度不足、范围覆盖有限,导致合作性金融在管理层面存在不少漏洞和缺失,这些都给合作性金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难以预估的风险隐患。

不仅如此,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严重不足,造成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缺乏、金融活动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农村金融发展速度慢、规模小等不良情况长期存在[4]。

2.2    类型不足

随着政府不断出台推动“三农”发展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提速扩容的多元发展状态。传统农业生产正在迅速转向产业化、价值链化转变,对金融的现实要求也从相对原始和单一的融资,逐渐向从融资到保险、从证券到期货等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多个领域扩展。越来越多乡村地区因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融入民间金融,同时以更多小额融资和分散性融资填补传统规模化融资的空白。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形式也需要农村金融在满足融资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实施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的金融监督及管理。此外,越来越多乡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要求在传统银行贷款类融资中叠加更多信用贷、融资租赁、直接融资与抵押担保。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些客观要求依然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类型不足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速度、规模与品质的又一负面因素。

3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3.1    保持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

金融业是技术含量高、风险相对大且对安全管理有很高要求的特殊行业。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离不开政策投入和引导,但是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且整体环境不理想,农村金融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达到城市同类行业与领域的平均水平。这需要管理层对农村金融给予更多关注,因此保持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至关重要。

这种政策层面的关照不仅体现在中央保持对农村金融领域的宏观政策倾斜,持续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农村金融系统性与规范性发展的战略纲领,地方政府也需要结合当地特点和客观需求在实践层面推出更具本土化与个性化的优惠政策。出台地方性政策可以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通过持续扩大试点数量和范围获取更多实践经验,进而在不断弥补缺失的优化活动中提升农村金融创新的品质与效率。

由于很多地方长期存在涉农贷款门槛高而金额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考虑适当降低准入条件,通过吸引小微金融机构与合作式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村镇银行应充分扩大覆盖面,同时积极尝试农村合作社层面的内部互助式融资形式。继续保持对政策性和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深化改革进程,鼓励和引导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降低融资利率并延长融资时限等。

在保持货币政策倾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财税类、监管类政策的扶持。例如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总投入;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并保持一定比例;在现有涉农税费政策基础上,视各地具体情况进一步减税降费;积极开展涉农资产质押再贷试点;给予支农再贷类金融项目更多优惠政策;基于政策扶持,不断增加涉农金融担保与再担保类机构的数量;持续扩大涉农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等。

3.2    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只有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现有的问题与困难才更有可能通过创新得以突破和超越。

与城市金融活动不同,农村土地和农民自有住房是农村金融创新的最大特點之一。土地经营权是农村金融发展中最具技术优势的创新基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取得了基于农民土地经营权和自有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创新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积极着眼于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整合信贷、期货、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实现农村金融的优化与创新。

为进一步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多元化、系统化、长期化,充分利用资本工具实现涉农金融证券化和债券化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创新渠道。例如允许满足条件的涉农企业以股票和债券的形式融资,开展规模化农业设备的租赁化融资试点等。

3.3    规范监督管理

要使农村金融创新健康有序发展,规范监督管理必不可少。这不仅需要中央出台涉及农村金融改革的监管政策与机制,也需要相关机构明晰监管职能和责任,各级政府应在农村金融监管环节中各司其职。

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着重针对当地涉农小额贷款机构落实监管责任,同时加强对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式金融机构及其行为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为了进一步优化各地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还需要完善农村金融发展风险防范机制、准入与退出机制和农村金融存款保险机制等。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制度,这不仅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农村金融风险,还可以为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创造更加健全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4    结束语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城市与农村以及一二三产业一个也不能少。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三农”提供了最大力度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但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剪刀差遗留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加快对体制机制的结构性优化。同时,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素质的基本水平,除了农村金融的技术性措施外,还需要加强对人员教育与培训的关注。只有在政策、制度、措施与人员方面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才能突破各种问题与困难的制约。在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从而更加系统化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陈雷.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吉林农业,2019(24):63.

[2]高明.新常态下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管理工作的措施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39.

[3]武卫敬.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69-70.

[4]王达.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管理工作的措施——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9(12):47-57.

猜你喜欢
金融发展困难农村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遇到困难,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