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2020-12-14 03:41许洧冰王超刘雨洋
山西农经 2020年20期

许洧冰 王超 刘雨洋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的复杂性逐步增强,促使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提升资本市场的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被业界称为“资管领域宪法”的资管新规于2018年正式落地,在其规范与引导下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实现了健康发展。论述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监管套利机制的原理与演变、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和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监管套利;刚性兑付;资管新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15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银行理财业务自产生以来,为我国居民理财和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在银行理财发展历程中,业务模式与监管政策的博弈一直是主旋律。银行理财业务模式的快速发展通常是针对现有监管政策进行的套利选择,银行理财业务套利的持续进行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监管机构也会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现有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银行失去原有获取超额收益的渠道,进而催生出新的业务模式以维持原有的盈利[1]。

为了解决银行理财业务中存在的诸多风险问题,例如刚性兑付、保本理财、资金池操作等,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尝试遏制银行理财业务中的套利行为,保证银行理财业务正常开展。2018年12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加大对银行及其子公司的监管力度,出台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

为了研究系列文件的影响,对银行理财的发展历程、新规消除监管套利的方法及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发展进行详细分析。

1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通常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利率管制下的跨市场套利;第2个阶段是以通道业务为主要特征,沦为影子银行模式,成为监管套利的开端;第3个阶段以同业理财和委外投资为主要模式进行新型监管套利。

(1)2004—2007年:利率管制下的跨市场套利工具。2004年,我国第一款以人民币为标准的理财产品问世,标志着银行理财业务正式开启。银行理财问世的条件如下。一是居民理财萌芽的出现。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速度倍增,居民收入支付日常开支后仍有剩余,这为居民理财提供了沃土。当人们发现银行存款利率难以对抗通货膨胀时,便开始探索其他投资渠道,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二是利率市场化缓步推进。银行间市场交易门槛高,只对部分机构投资者开放,个人投资者无法进入,于是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将一部分无风险超额收益分给个人投资者,诞生了第一批银行理财业务[2]。

(2)2008—2013年:逐渐沦为影子银行。在这一阶段,银行理财业务经历了跨越式增长,资金规模从2007年的0.53万亿元激增至2013年的10.21万亿元。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通过发展表外业务,逐步衍生出了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融资助力。一是地方融资需求旺盛。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下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央开启“四万亿”计划,带动基建、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但经济过热使监管层收缩银行信贷,已开工的大型建设项目尚未完工,后续融资需求旺盛。由于难以通过传统信贷渠道提供资金,银行通过各类通道业务规避监管,同时扩张信贷。二是银行追逐高额利润。理财产品资金最先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但收益有限。为进一步提升收益水平,银行开始投向能够规避监管的非标资产,以期获取更高的收益。同时,由于存在“分离定价”,银行支付给理财投资者的是相对固定的预期收益率,理财资金所投资产的超额回报被银行留存,提高了理财业务的盈利能力,因此银行把大量理财资金配置到非标资产上[3]。

(3)2014—2016年:新型套利模式。一是监管回归。2013年3月,银监会发文明确解释了“非标资产”,并对商业银行持有的非标债权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虽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刚性兑付等问题,但是在非标资产的总量发展上控制住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面对投向非标资产的总量限制和实体经济不断疲软,银行又开始将大量理财资金投向债券市场。二是“资产荒”下寻求出路。2014年之后,人民银行多次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息放水。在市场低利率环境下,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难以覆盖处于高位的银行理财收益率,银行陷入“资产荒”,同业理财和委外投资应运而生,解决了中小银行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诞生于管制套利,利率市场化不完全导致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出现利差,推动了银行理财业务的产生,此后演变为监管套利[4]。

2    监管套利机制的原理与演变

迄今为止,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套利机制主要分为2类。第1类主要是2008—2013年的通道业务模式,第2类是2013—2016年的同业理财模式。

(1)2008—2013年:通道业务模式。通道业务是以商业银行自身作为业务委托人,通过表内业务或表外业务的营运获取资金,委托证券公司作为受托人,设立资产管理计划或信托计划等投资产品,从而实现为客户提供资金的目的。通道业务中的受托人通常是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随着监管政策逐步改革,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形式先后经历了委托贷款通道模式、银信合作模式和银证合作模式等。

(2)2014—2016年:同业理财模式。2013年银监会发布通知,以资金来源为着手点,切断了通道業务的投资通道,银行理财资金无法流向资管计划和信托计划等投资产品,银行投资非标资产的资金总量规模被牢牢锁住。此后,同业理财-委外投资成为银行理财资金绕开监管的新型业务模式。2014年之后,银行同业业务热度较高,银行在开展同业业务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同业存单利率价格通常比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利率价格低,银行针对这种套利机会,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利差,银行获得了相当稳定的套利收益。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银行理财业务沦为监管套利工具,导致监管指标失真,为银行业乃至金融系统积聚了大量风险。

3    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

3.1    打破刚性兑付,实现产品净值化管理

刚性兑付前提下的影子银行模式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套利的主要方式。理财新规的推出就是要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因此破除刚性兑付势在必行。资管新规在打破刚性兑付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银行不能对出售的理财产品承诺最低收益;当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银行不得动用其他资金赔付客户,客户需要自担风险;产品净值化的核心在于估值方法的选择,监管鼓励使用市值法,但在特定情况下亦可使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

3.2    抑制通道业务,消除多层嵌套

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银行与信托、证券公司等机构合作,通过多层嵌套绕开监管,实行表外放贷,导致监管指标失真,影响了宏观政策的有效性,积累了系统性风险。

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穿透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规定。资管新规规范了产品嵌套层级,消除了多层嵌套,缩短了产品投资链条,降低了资金运营成本和产品运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我国资管行业中的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问题源于长期以来的分业监管,这造成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信托等非标资产通过信托等通道逃避监管指标的约束,形成监管套利。资管新规将从资金来源端和资金运作端着手管理,根据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监管的原则,对不同行业的相同产品采取统一的监管办法,消除监管套利,进而消除多层嵌套,规避通道业务。

3.3    禁止资金池操作,强化资产管理

为了防范银行因期限错配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资管新规明确指出资管产品必须独立管理、建账、核算,禁止资金池运作;同时规定未来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不得少于90 d,使商业银行不能再通过将已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资金投资到长期资产中的资金错配方式获得期限利差。要求银行提高对理财产品的管理水平以及强化产品管理,切实缓解资金运作端的流动性压力。

4    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程度提高,权益资产吸引力增加,银行理财将回归业务本源。随着居民财富增加以及理财意识增强,银行理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将得到增强。随着净值化转型过程的推进,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的主要产品。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理财子公司将会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优势增加产品收益,提高产品吸引力。借助金融科技,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理财产品[5]。

5    结束语

资管新规等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逐步转型,这种变革趋势将推动金融市场健全行业规范,向高质量方向发展。2020年是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净值型产品将全面替代收益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将在去通道、破刚性兑付、努力实现净值化管理的道路上前行,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迎接前进路上的更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苏航.银行理财业务转型主要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214-217.

[2]吴学安.银行理财业务转型需模式和规范并重[N].中国商报,2019-11-28(P01).

[3]孙逊.浅析资管新规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N].江苏经济报,2019-11-23(A03).

[4]赵紫妤.大资管背景下招商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知识经济,2019(31):50-51,53.

[5]许范新.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