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学霸”的青春之歌

2020-12-14 03:48薛万博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年9期
关键词:赵尚志抗联清华大学

薛万博

巴彦县城西郊,一座目光深邃、神情凝重的头像雕塑引人注目。

这个相貌清秀、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看上去像个文弱书生,其实却是威名赫赫、年仅30岁便战死在抗日第一线的红色高级将领——张甲洲。

张甲洲的确是书生出身——在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同时刻有这位以身殉国的校友名字。

为什么在我国两所第一流大学的纪念碑上会出现同一个名字?张甲洲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循着张甲洲烈士短暂却壮烈的一生,我们走近英雄,慢慢读懂一名热血青年用青春谱写的悲壮战书。

不畏艰险,投身抗日救亡

用现在的话说,张甲洲当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1907年出生,从小就聪慧过人,1923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因带领学生开展反日运动,被学校开除;随后又考入沈阳文化中学读书,因带领学生游行示威,再次被开除;1926年,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因参与学潮,被逮捕入狱;1927年春,来到北平(北京),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科);1929年,升入物理系一年级,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谁也没想到,一年之后,他居然从北大退学,又考进清华大学政治系。北大和清华都是当时最好的高等学府,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1930年,张甲洲组织了一次集会,研究解救已被逮捕的中共北大党支部书记。因奸细告密,张甲洲被抓进监狱。

在狱中,张甲洲结识了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冯仲云跟他讲了清华大学开展革命活动的很多情况,这让张甲洲对清华大学更加向往。出狱后,张甲洲听从冯仲云的建议,从北大退学,转而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北平,张甲洲担负起了北平市地下党的领导重任,历任中共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代理书记,并在京城点燃了熊熊的地下革命烽火,领导了惊心动魄的地下革命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甲洲组织北平学生去南京示威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珍珠桥畔,两个小时里,38名学生在暴徒的屠刀下英勇牺牲,92名学生身负重伤。

面对血腥的现实,张甲洲萌发了拉武装、打日本的念头:“要想驱逐日寇,必须抓枪杆子!”于是,张甲洲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在陈赓的安排下,见到了周恩来。

据《党史纵览》刊文记述,听完张甲洲回乡组建抗日武装的想法,周恩来赞赏地说:“甲洲同志,中央苏区的毛泽东同志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我马上就要前往江西,去加强中央苏区军事工作。我代表中央和中央军委支持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东北,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定必胜信心!”

张甲洲告辞时,周恩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意味深长地说:“甲洲同志,革命胜利再见!”

揭竿而起,誓不当亡国奴

1932年4月,张甲洲带领于天放、夏尚志、张清林、张文藻、郑炳文等6名党员大学生,化装成商人,北上哈尔滨,回到家乡巴彦县张家油坊屯。

当时的伪满洲国处于日本人的严密控制下,为了不引起怀疑,已经结婚生子的张甲洲以举办婚礼的名义联络大家。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一书记述了那场特殊的“婚礼”:1932年农歷四月十八,是每年一度赶庙会的日子。一大清早,张家油坊屯来了许多人,其中有县保卫团团总王家善带来的60多人,有巴彦县中学校长孔庆尧带来的60多人,有前后屯的自卫团长陈维新、侯振邦、米秀峰带来的60多人,此外还有远道来的一些人。

宴后,前来参加张家这场“婚礼”的人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枪支弹药和红袖标,打出一面写有“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字样的旗帜,报号“平洋”,即平灭东洋鬼子之意。

在一口井旁边的空地上,身材魁梧、面目英俊的张甲洲有力地挥舞着拳头,慷慨激昂地演说:“抗战到底,决不投降!宁在枪下死,不当亡国奴!”

誓师后,张甲洲来到老母亲的房间告别:“娘,我去抗日救国了,不能尽孝,您老要好好保重。”然后,他把枪的一头拄到炕沿上,一头搁在肩膀上,对妻子说:“以后,你带着孩子改嫁别人吧,别等我了。”

这支被称为巴彦抗日游击队的队伍,由于高举抗日的大旗,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

中共满洲省委时刻关注着这支迅速发展壮大的队伍。不久,一个名叫李育才、人称“小李先生”的人奉省委之命来到游击队,出任参谋长。这位“小李先生”,就是日后威震四海的抗日英雄赵尚志。

由于张甲洲实行反日大同盟政策,联合各种武装力量,年轻的巴彦抗日游击队很快就发展到千余人,攻城打窑无往不胜。

在张甲洲、赵尚志的指挥下,游击队一度攻占巴彦县城。整个巴彦县都轰动了,城里城外的百姓扭起大秧歌,欢庆胜利。

后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巴彦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为师长,赵尚志任政委。改编为独立师后,这支队伍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全部变为骑兵,纵横驰骋在呼兰、绥化、兰西、安达、明水等地,成为一支抗日劲旅。日伪军政当局哀叹:“悍匪张甲洲,满洲治安大患。”

不幸的是,当时的中共满洲省委要求独立师执行土地革命等“左”倾政策,每到一处都打土豪、分田地,使得形势发生剧变。1933年年初,独立师被反动武装打散,全师只剩70余人。

张甲洲、赵尚志不得不忍痛决定:暂时隐蔽,听令再集。

壮志未酬,赴任途中殉国

挫折并未使张甲洲意志消沉,反而使他的抗日决心更加坚定。

1933 年7月,张甲洲只身一人乘船东去,重新操起老本行——从事地下工作。他化名张进思,设法进入富锦县中学,仅用三个月就学会了日语,并考上二等翻译,深得日本参事官横山安启的赏识,很快当上校长。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张甲洲煞费苦心,办“补习班”、安排“工读生”、设“勤学牌”,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广大师生宣传革命道理。他又与抗联三军、六军、七军、十一军取得联系,为他们提供情报、枪支和电台,并策动伪警察署署长李景荫率部起义。

1937年6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在帽儿山主持召开执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将抗联三军独立师改编为抗联十一军,原师长祁致中任军长,调张甲洲任副军长。

8月28日早晨,张甲洲率于天放等同志离开富锦城,准备和抗联大部队会合。独立师参谋长李景荫在城南接应他们。

“叭!”当张甲洲一行人走到离县城18里的董老茂屯附近时,玉米地里突然响起枪声。李景荫迅速拔出手枪还击,警卫连随即从两面冲了过去,敌人被打得死的死、逃的逃。

李景荫回头一看,张甲洲小腹中弹,血流如注,赶紧抱起他:“老张、老张,您怎么样?”

张甲洲慢慢睁开眼睛,环视着战友们,说了句“我不行了,你们要抗日到底”,便闭上了眼睛。年仅30岁的抗战将领,生命定格在风华正茂的年龄。

张甲洲的遗体被安葬在头道林根据地,下葬时,十一军全军将士跪地大哭。

1953年1月1日,周恩来总理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在张甲洲的遗像前,周恩来久久凝视着这副熟悉的面孔,面对遗像三鞠躬后,饱含深情地说:“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东北抗联征战实录》等书籍)

猜你喜欢
赵尚志抗联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
北国雄狮未竞志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