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一体化联动机制的实践探索

2020-12-14 03:59陈桂虹
江苏教育 2020年20期

陈桂虹

【关键词】教育协同;联动共育;成长规律

在“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教育新天地”理念下,教育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辐射到家庭和社区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凝神聚力,通力协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合力推进。目前,教育人围绕联动共育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联动的运行机制,明确一以贯之的共育队伍、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长效机制的建设任务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

一、稳定共建源头,打造共育运作队伍

1. 把握标准,严格筛选。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从积极参与的报名者中,挑选出工作热情高、意志力坚定、敢于挑战困难、有教育情怀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加盟,严格把控队伍质量,将后续调整度降为最低值。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社区中岗位特征鲜明、专业技能要求高的应聘者列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共同为教育事业献力献策。

2. 定期培训,提高认识。

建校三年多来,我们聘请教育名流、资深专家、一线名师、优秀家长开展“家校共育提升工程”系列活动,进行高位引领、现身说法、交流分享,目前已经组织了30余次的活动,扩大了学校在周边社区的影响力。培训活动实行“四定”: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引导家委会和志愿者认识并理解家校共育功能、职责及必备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3. 轮岗实践,锻炼队伍。

家校社的共育团队相对比较单纯,主要由班级、学校、社区三个层面的“家委会”和“志愿者委员会”来运作,学校引导他们分别从“班级—校级—社区—班级”的角度轮岗,让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丰富实践经验,整体提升服务质量。

4. 建立档案,及时评价。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家长队伍相对稳定,我们根据人员的服务年限、项目、学时等建档记录,设置星级管理制度,每学期末开展“金牌志愿者”“王牌教工”“阳光家长”等评选活动,在闭学仪式上加以表彰,宣扬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提高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近两年来,评选出的200余名先进个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辐射效应,从整体上带动了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解决了诸多民生需求,在社区中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遵循成长规律,完善合育目标体系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给力量,家庭和社会承载着很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将培养目标、活动项目等整体规划呈现给家长及社区团队,进行顶层设计、有序安排、分阶推进。围绕身体好、能力强、品质高的“阳光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以人为本,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逐级设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阳光学生培育目标体系”,让学生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锻炼,促使学生逐渐拥有健康和谐的生命情感和理性进取的生命精神,成为一个积极、自信、真诚、有爱的“阳光学生”。

例如:一年级从生理需求角度出发,拟定了“在家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集“食物·健康·亲子”为一体的合育目标。二年级拟定了“少送一百米,言传又身教”安全需求的合育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安全出行”的学问与能力。三、四年级从社交角度出发,分别拟定了“早起一问好,回家一拥抱”“请教十分钟,助学更轻松”的合育目标,旨在引导角色转化,化解亲子之间紧张情绪。五、六年级在第三与第四层次的心理需求区设置“能力缓冲阶段”,拟定了“分派家务活,自立培养中”“共读一本书,幸福全家人”等合育目标,让学生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劳作中锻炼基本的劳动技能,在阅读的实践、体验中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在后续学段的需求满足提供基本的生活力和学习力。七、八年级从初中生“他人认可、成就满足”的需求出发,拟定了“相处是缘分,互让解矛盾”“爱恋不是错,只是不当时”等合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掌控情绪、调整关系,成就自己灿烂的花季。九年级则开始触摸马斯洛提出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現需求,拟定了“点亮心中灯,生涯先知觉”的合育目标,合理规划,备战未来。

围绕共同教育的目标,家校社同心协契,将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家庭、社区,步调一致,内外合力,形成一个绿色生态链,将易于空洞、抽象的道德品质关注点与培养点融入烟火气息浓厚、丰富多彩的生活圈中,引导师生、父母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认识,矫正偏差行为,强化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生活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教育功效。

三、实施内外联动,推进合育共建活动

1. 内强素质,推行序列化培训活动。

学校根据学段培养目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沙龙、培训等系列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企业家、工程总管、管理团队等专业人士,甚至还邀请了海外博士进行了以青春期学习、职业规划、朋友交往等为主题的研讨与交流活动,有效提升家校社联动共育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促进了学生公民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保证共育活动的稳定、有序、高效开展。

2. 上下纵横,践行联动化目标活动。

基于上述的“‘阳光学生培育目标体系”,学校系统规划了“‘阳光学生家校社合育活动实践体系”,具体为每个年级组每年定期围绕一个既定目标的主题,开展“1+2”校本实践活动。学校以一个仪式教育拉开每个年级的德育活动序幕,以两个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继推进、落实当年度的德育目标。每个家庭以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基点,开展对应目标的“一‘节到底”家庭驱动活动。周边社区从放眼世界的角度,结合两至三个国际性节日,从现代地球公民的角度去践行对应的德育目标,开展“二‘法横贯”的社区协同活动。三者联动,从一年级滚动至九年级,形成点对点的实践路线,圈合一条紧凑、一致、合力的教育生态链条。

例如:一年级共育活动主题为“相约美食”。学校从“秋收礼”的仪式教育开始,结合“中秋节”“端午节”传统节日,开展“解密食品”系列活动。家庭驱动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任一节气“畅论食品”。社区则以“世界粮食日”和“世界食品安全日”为契机,开展“秘制美食”的协同活动。三个维度的“美食”话题,重在食物源头的探究,体验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引发学生亲近大自然、敬畏生命的美好情感,进而落实“阳光学生培育目标体系”第一层级健康饮食、夯实亲子关系的合育目标。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根据“爱恋不是错,只是不当时”的合育内容,确定了“青春赞歌”的共育主题。活动从9 月份的“日记礼”拉开序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记录长辈和前辈们年轻时的“那点小故事”,搜集、记录前人生活化的、富有人情味的情感成长故事。学校围绕传统“七夕节”“中秋节”,以“圆月”为意象开展“青春小夜曲”主题活动。学生家庭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任一节气为节点,畅谈“绽放·果实&节令情”。社区联动则以世界青年节和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圆舞曲”主题活动。三环联动旨在引导学生缅怀古今美好的过往,遥想未来,并让这些已发生的过往来推测未知的事情,帮助学生转化青春的懵懂情愫。

学校围绕“‘阳光学生培育目标体系”,每年定时、定主题、定方式有序推进,逐项落实一至九年级对应的育人目标,形成“三环合一”的联动育人格局。这种践行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情趣,还充分展现了家校社广阔的德育视野、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以贯之的践行过程,充分发挥了家校社的协同效应,让学生在多维度合一的育人格局中,实现自我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情感体验,让社会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除此之外,各班级还开展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或现实意义的主题性活动,在“大一统”的育人目标引导下,实现百花齐放的育人格局。

综上所述,学校要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所明确要求的“思政课一体化”的思想精髓落实到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共育的项目化、序列化活动中,在共育目标设计、队伍建设打造、活动创新开展上下功夫,探索联动共育活动新方法,活化德育实践全过程,形成一条稳定、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链条,让家校社的协同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