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威海“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威就业调研与分析

2020-12-14 03:55李彤彤吴奇旭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双一流就业

李彤彤 吴奇旭

摘   要: 从对驻威“双一流”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情况来看,驻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大部分学生选择就业城市时,更注重个人喜好、薪资水平、事业上升空间等因素。高校毕业生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因此威海市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制订青年就业计划、建立“政府储备人才库”、开展“送优质岗位进校园生活”等措施,营造吸引“双一流”高校学生在威就业创业的环境,为威海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动力。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人才   就业

一、调研背景

高校毕业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了解驻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对山大、哈工大两所高校毕业生留威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以大三、大四学生为调研对象,在山大、哈工大共发放问卷2167份,收回有效问卷2167份,并与46名大三、大四学生及学校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二、调研情况

近几年,山大、哈工大毕业生留威就业数总体较低,从变化趋势上看,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以山东大学(威海)为例,自2012年至2017年六年的时间里,该校留威就业人数分别为177人、109人、116人、67人、77人、32人,从2012年的177人降低至2017年的32人,降低趋势较为明显。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有8%的学生愿意在潍坊、威海等城市就业,基本符合目前在威海就业数量趋势。

(一)学生不选择威海作为毕业就业地点的调研分析。

经过问卷调研与分析,发现学生选择不留在威海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1.认为一、二线城市就业发展空间更大。

期望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就业的人数,占受访总人数的29%;期望在杭州、成都等城市就业的学生占33%;期望在青岛、西安等城市就业的学生占28%;愿意在潍坊、威海等城市或一般县城、乡镇等地区就业的学生,仅分别占8%和2%。11%的学生想到大城市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愿意留在威海。在座谈会上,部分学生反映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更能发挥所学所长。

2.受威海企业类型局限性的影响。

在学生想要从事的行业情况调研中,倾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这三种行业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5.2%、13.5%、12.4%。這三类产业对于威海来说,均属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产业。

3.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威海薪酬待遇相对较低。

在影响就业城市选择的因素中,选择薪资水平的受访人群占比15.3%,位居第二位。18.1%的学生认为同等岗位的薪资水平,有很多比威海更高的城市可供选择。此外,绝大部分受访者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占比94%。其中,期望月薪在5001元—7000元的占比26.6%;期望月薪在7001元—9000元占比27.4%;期望月薪在9000元以上的,占比40%。此外,仅有6%的受访者的期望月薪在3000元—5000元。综上所述,学生总体反映威海提供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根据交叉结果分析显示,期望月薪会对山大和哈工大学生是否留在威海就业产生影响。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期望月薪越低,则愿意留在威海就业的比例越高,期望月薪越高,不愿意留在威海就业的比例越高。说明学生对于留在威海能获得较高的薪资水平抱持不乐观的态度。首选就业城市为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期望月薪在9000元以上的比例达到了54.8%和40.0%,首选城市为潍坊、威海等三四线城市的受访者期望月薪多在5001元—7000元,比例为46.8%,接近半数,威海市政府及威海企业在招聘时可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薪资待遇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

4.受父母、恋人的意见影响。

在就业城市选择因素中,14.4%的学生看重父母或恋人的意见,11.8%的学生表示父母或恋人不愿意让自己留在威海。在座谈会中,部分学生反映,回到生源地就业,父母家人可以在找工作方面给予支持与帮助。

5.认为政府对人才留威的扶持力度小。

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也有7.9%的学生认为政府对人才留威的扶持力度小,留威人才待遇相对较差。主要是2017年以来,武汉、郑州、青岛、南京等地相继出台引进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给予大学毕业生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毕业生[1]。

6.学生对驻威企业缺乏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威海企业的招聘和发展情况不太清楚。其中表示非常了解的50人,仅占2.4%;表示比较了解的2202人,占10.2%;表示不太清楚的1281人,占59.1%;表示并不了解的338人,占15.6%;表示并不关心的233人,占10.8%。根据具体选项来看,在问卷选取的24个驻威企业当中,学生主要对威高集团最了解,其次为迪尚集团、中国移动、威海商业银行,其余公司了解程度普遍偏低。由此可见,大多数受访者对威海市的招聘和发展情况没有充足的概念和了解,缺乏在威海就职的准备。

根据交叉结果显示,对威海企业招聘和发展的了解程度影响学生是否留在威海就业。对威海企业招聘和发展情况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中,愿意留在威海就业的分别达到48.0%和31.4%,远高于不清楚、不了解及不关心威海招聘和发展情况的比例。说明学生对威海企业招聘和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有助于促进山大和哈工大学生留在威海就业。威海市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本市企业招聘和发展情况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了解。

(二)学生选择威海作为毕业就业地点的调研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学生选择留在威海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1.宜居的环境。

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受访者选择留在威海的主要原因,占比29.9%。宜居的环境包括空气质量优良的自然环境及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2.较小的工作压力。

调研结果显示,有19.9%的学生选择此项。当前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部分学生适应困难,威海市“幸福城市”“健康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使这部分学生愿意留在威海。

3.较低的生活成本。

调研结果显示,19.7%的学生选择此项。79%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会考虑住房因素。座谈中,部分学生表示考虑威海房价相比大城市较低,但是2017年威海房价的涨幅,也让低的生活成本相对提高了。

4.受访学生属于威海生源。

因为自己是威海本地人而选择留在威海的占比为5%。

三、调研结论

两所高校极少数有留威就业意向的学生看中威海宜居的环境、较小的工作压力、较低的生活成本等因素,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时,更注重个人喜好,如:更喜欢某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质等,另外薪资水平、父母或恋人的意见、就业机会、事业上升空间等是较多受访者考虑的。调研情况基本体现了学生既追求个人理想,又深受家庭及在就业、创业中更注重个人的长远发展等特点影响。

目前,一、二线城市和新兴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发展空间及吸引人才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学生毕业流向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吸引力,一直以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凭借发达的经济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人才持续流入[2]。在此大背景下,威海市有必要抓住历史机遇,在人才竞争的浪潮中迎头赶上,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以引流青年人才,提高城市发展竞争力。

四、完善威海市创业、就业促进计划的实施建议

(一)制订青年就业引领计划。

在问卷调研中,在希望威海市再出台哪些方面的就业政策时,受访学生倾向于“提高薪酬”的占比19.9%,希望“职业发展空间能够提升”的占比17.1%,希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习机会”的占比14.8%,倾向于“提供培養深造机会”的占比14.5%。从调研来看,提高薪酬与扩大发展空间成为学生最关注的焦点。

1.建立“政府储备人才库”。

在威就业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符合威海市急需人才条件的,与威海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聘用合同的,可申请成为政府储备人才,经审核被确认为储备人才的,储备期间可享受政府专项经费补助(不再同时享受生活补贴)。另外,加大对“政府储备人才库”人员的选拔任用力度,加强政策导向。

2.开展“送优质岗位进校园活动”。

通过招聘方式,鼓励双一流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进入威海企事业单位实习(时间为3个—6个月),发放实习工资与实习补贴。实习期满后,若实习人员与实习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实习时间可计入试用期内。另外,建议建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机制,鼓励并在政策上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培训基地和实训课程,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威海市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创造条件。

(二)与高校签订学科共建协议。

首先,依托两所高校的优势学科,与高校全面建立学科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合作协议。学生更倾向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在威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通过建立信息产业科技园、海洋研发中心、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实现技术研发与转化的有效对接,提高行业竞争力。

其次,可利用两所高校的学科优势及人才培养和储备能力,有针对性地建立高技术产业集群,或引进相关产业或领域的国际、国内领先的大公司,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让学生在大学校园求学的同时,提前介入企业的联合培养,尽快锁定学生的就业去向,优化威海就业岗位与学生就业意向不匹配的现状。

(三)加大驻威企业的宣传力度,提供优质岗位。

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与企业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向两所高校定期开展“优质实习岗位送校园”“企业观摩周”“企业赞助学生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与高校就业部门联系联络,在重要节点开展企业招聘宣讲活动,让学生方便了解威海企业,以优质岗位实习为突破点,建立相关专业的长期实习基地,将实习学生当作企业在高校的宣传员,加强宣传效应。

参考文献:

[1]卢泽华.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外人才成为重头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3-28.

[2]付一夫.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背后,究竟在抢什么?[EB/OL].苏宁财富资讯,2018-3-14.

[3]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Z],2018-2-1.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双一流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