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毒蛾的生物学习性及其近缘种的中-拉名称订正与鉴别

2020-12-14 04:09赖淑丽赖淑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赖淑丽 赖淑艳

摘要    杨雪毒蛾是我国杨树分布区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其发生与危害呈逐渐加重趋势。正确使用名称和鉴别虫种对有效管理害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杨雪毒蛾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就杨雪毒蛾及其近缘种的中-拉名称订正与鉴别进行阐述,以期为杨雪毒蛾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杨雪毒蛾;雪毒蛾;生物学特性;种名订正;近缘种鉴别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0-010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in poplar distribution areas in China, and its occurrence and damag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recent years. Correct use of nam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sect spec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 pest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ilpnotia candida, the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and Latin nam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ilpnotia candida and its related specie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Stilpnotia candida.

Keywords    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 Stilpnotia salicis (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revision of species name; identi-fication of related species

楊雪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又名杨毒蛾,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国外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地中海及加拿大。杨雪毒蛾主要为害山杨、黑杨、赤杨、中东杨、小叶杨、小青杨、柳树、白桦和榛子等,受害林地多为密度较大、林内卫生状况较差地域。大发生时,可将大面积杨树林和农田林带、公路两侧护路林带的杨树叶片全部吃光,形如火烧,不仅影响树木生长,严重时甚至造成树木成片死亡。同时,杨雪毒蛾的危害还常引发杨树溃疡病和腐烂病,导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损失。辽宁地区每年因杨雪毒蛾的危害,造成高速公路两侧作为“绿色通道”的杨树林被破坏殆尽,不仅破坏了景观,也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基于杨雪毒蛾的巨大危害性,对其防治势在必行。

1    杨雪毒蛾的生物学特性

在辽宁喀左,杨雪毒蛾1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在树皮缝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杨树展叶(日均温达到13 ℃以上)时,上树危害。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当受到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他处。老龄幼虫少见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剧增,4龄以后能食尽整个叶片。7月前后危害最为强烈,大发生时,往往数日即能将杨树叶片食尽。幼虫在隐蔽场所吐丝做一护膜潜于其中蜕皮,各龄幼虫蜕皮前后均停食,一般蜕皮前停食2~3 d,蜕皮后停食1 d。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尤以老龄幼虫更为明显。幼虫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初龄幼虫4:00—5:00开始下树,15:00开始上树取食;老龄幼虫2:00即停食下树,18:00以后上树,以20:00上树者最多。根据杨雪毒蛾幼虫具有的昼伏夜出、上下树取食的习性,已经研制出一种树干绑扎毒绳的防治新技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现出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幼虫有强烈的群集性,白天下树潜伏或隐蔽及蜕皮,多集中在树洞内或干基周围30 cm之内的枯枝落叶层下,有的成团潜伏在一起,并喜阴湿。幼虫老熟后虫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后经3 d左右蜕皮成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亦喜群集,往往数头由臀棘缀丝联在一起。蛹期平均13 d,变幅11~16 d。

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初羽化的成虫体湿润,翅卷缩,迅速爬行后静伏展翅,经30 min即可振动双翅。成虫羽化多集中于18:00—22:00,尤以21:00为多。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虫白天静伏叶背、小枝或杂草中,受惊时飞走。18:00开始活动,到处飞翔觅偶交尾,直至翌日5:00—6:00才逐渐停止活动。交尾也多集中在3:00—5:00进行,交尾时间长达16~20 h。雄蛾有2次交尾现象,雌蛾全生育期只交尾1次。交尾当天即可产卵,以夜间产卵者居多,卵多产于树冠下部枝叶的叶背、小枝和树干、杂草甚至建筑物上。1头雌蛾可连续产卵2~3 d,平均产卵量329粒,变幅61~535粒。卵呈块状,每块平均99粒,变幅23~165粒。卵期15 d。雌成虫寿命4.4 d,雄成虫寿命8.5 d。

幼虫于7月上旬孵化,以6:00—12:00孵化最多,同一雌蛾不同时期所产的卵,孵化期可相差2~3 d,卵孵化率为96.8%。孵化后的幼虫并不立即爬行取食,而是多静伏或藏于隐蔽处,约20 h以后才开始活动,取食嫩梢叶肉,危害持续至8月,陆续在枯枝落叶层、杂草丛、土表层、刺蛾旧茧壳、树皮缝隙等处越冬。一般情况下,杨柳干基萌芽条及覆盖物越多,杨雪毒蛾发生越重。

2    杨雪毒蛾及其近缘种中-拉名称的订正

林业有害生物中-拉名称及其与近缘种的鉴别本是一项最基础性的技术内容,正确地使用名称和鉴别虫种对科学有效管理害虫有重要意义。研究或防治杨雪毒蛾,首先必须明确其正确的中-拉名称及其与近缘种的鉴别要点,而现实中这一基本问题恰恰是混乱的,因而有必要做出订正与澄清。

中国科学院原林业土壤研究所的李亚杰先生,曾于1983年出版一部《中国杨树害虫》(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专著。该书112~118页给出的杨毒蛾及其近缘种柳毒蛾的中-拉名称如下[1]:杨毒蛾,Stilphotia salicis(Linnaeus);柳毒蛾,Stilphotia candida Staudinger。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原森林保护研究所的萧刚柔研究员,曾于1992年(第2版,增订本)再版一部《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该书1109~1113页给出的杨毒蛾及其近缘种柳毒蛾的中-拉名称如下[2]:杨毒蛾(又名杨雪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柳毒蛾(又名雪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

在互联网上,有关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涉及杨雪毒蛾及其近缘种的中-拉名称也比较混乱。

鉴于上述中文名称和拉丁文名称的巨大差异和混乱现状,笔者特别查阅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业务处于1983年出版的工具书《拉英汉昆虫名称》(科学出版社),该书530页给出的结果如下[3]:杨雪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曾用名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willow moth,white elm tussok moth;雪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曾用名Leucoma salicis L.)satin moth。

考虑到有关专家的学术造诣、供职单位的等级、出版社的权威性,以及虫种本身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杨毒蛾及其近缘种柳毒蛾正确的中-拉名称(应该)分别是:杨雪毒蛾(又名杨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雪毒蛾(又名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Leucoma salicis L.)。

3     杨雪毒蛾及其与近缘种雪毒蛾的鉴别

杨雪毒蛾和雪毒蛾同属于鳞翅目毒蛾科,均属于为为害杨树的食叶害虫,且两者在很多地区常混合发生,成虫外形极其相似。实践中,可从形态特征及幼蟲习性等方面加以鉴别(表1)。

在实际工作中,若因经验不足,难以从形态上加以鉴别的话,还可以求助专家或借助仪器,采用雄性外生殖器加以鉴别。

4    参考文献

[1] 李亚杰.中国杨树害虫[M].辽宁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2-118.

[2]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增订本[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109-1113.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业务处.拉英汉昆虫名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530.

[4] 周先林,马鲁军,崔敬峰,等.杨雪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7-29.

[5] 金尚华.雪毒蛾的初步观察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89(2):32-34.

[6] 李家珠,尹以明.杨雪毒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J].江西林业科技,1990(2):26.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