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簧管的嘴形与哨片控制

2020-12-14 03:55朱迪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关键词:控制

朱迪

摘要:双簧管嘴形是双簧管演奏技术中最复杂,也是最难讲清楚的技术问题。由于双簧管的哨片体积较小,极容易受到嘴形的影响,造成如音准不稳定、音色尖锐、发音障碍,有时甚至是不能发音等诸多问题,所以拥有一个正确的嘴形是演奏好双簧管的基础。本文针对双簧管嘴形的问题,从外周嘴形、中心嘴形和嘴与哨片的关系——控制问题,这几个方面阐述关于双簧管正确嘴形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簧管  嘴形  哨片  控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31-03

一、外周嘴形

所谓外周嘴形就是指不考虑嘴唇怎样向内包,不考虑嘴与哨片的关系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嘴的形状问题。把这个问题从总的嘴形中单独提出来,有利于更细致地、分步骤地来说明嘴形。

外周嘴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辅助的方法来形成:就是假定在演奏者前方不到一尺的距离上,在比嘴约低二、三寸的地方有一支蜡烛,要用力(不许鼓腮)吹出一股很细的气流来吹灭它。这样,一个大致正确的外周嘴形就形成了。

外周口形有以下特点:

(一)下牙床的位置前伸

通过反复的“吹烛”练习会发现,每当吹气时,下牙床不仅有一个向下张开的动作,而且还有一个向前运动的动作。但要注意,假想蜡烛的位置不能太低,太低了就没有这个动作了。而且严格地说,不是整个下颌骨都向前移动, 只是下颌骨的上半部,包括下牙及耳朵前方的一部分向前,下颌骨的下部(如:下巴下方)则基本不动,所以也可以把这个动作看作—个上方向前的旋转动作。牙床的正确位置极为重要,这个动作是整个口形的重要基础。注意下牙床的前伸也要适度,切勿伸到使上下牙正好相对的程度。

(二)两嘴角内收

这一点通过“吹烛”试验,尽量使吹出的气流细一些、有力一些,就可以体会到。嘴角用力的方向与嘴角处的牙齿排列面垂直,力量指向口腔中央。有人说这像发汉语拼音的,音时的嘴形,但笔者认为还是更像发汉语拼音的“yu”音或吹口哨时的嘴角。

(三)下牙床前方肌肉应平贴在下牙床上

这几乎是所有管乐器口形的一致特点。因为只有这样,再加上嘴角的配合,才能使整个口形在唇的周围形成一个“圈”,中心部分的肌肉依托这个“圈”,才能放松和有把握地去控制哨片或吹口。

在这方面常见的缺点除了下牙床位置不正确外,就是嘴角用力方式不对。有的人嘴角不是向内收而是向外拉,有的还用嘴两边外下方的肌肉,有的甚至用頸部肌肉帮忙来拉,这样就导致颈部紧张,下牙床前方肌肉不能平贴在牙床上和下嘴唇中央肌肉僵化等一系列问题。

二、中心嘴形

(一)中心嘴形的构成及基本动作

双簧管是用“双包”的方法演奏的,所以上下唇都要包过牙齿。为了构成正确的中心嘴形,可以先把哨尖放在下唇上,双唇闭合。哨尖正抵在上下唇的接触处,然后上下牙床分开(这时双唇不分开),双唇同时向内卷入,哨尖也随着进入嘴内。这时要注意保持好哨尖与下唇,以及上唇与下唇之间的相对位置,切勿有错动,等感到在上下牙之间有了足够的肌肉而不是只有一些唇部的表皮,同时从外面看红唇部分有没有完全包进去时就大致可以了。

在做上述动作时,可以先让嘴的其他部分保持自然,不构成所要求的外周嘴形。等到两唇向内包进“就位”以后,再通过两嘴角肌肉的用力收缩以及下巴前方肌肉的下拉而把正确的外周口形“附加”上去。在“附加”外周嘴形时应有两个明显的感觉:其一是由于嘴角的用力方向是向内的,嘴角的肌肉应沿着牙的排列面向中央移动一个距离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下唇的正对第一二双尖牙处最明显,大约向中切牙方向移动三四毫米。其二是在附加外周嘴型时,下唇肌肉在紧贴牙床时有一个向下拉的动作,从而使下牙齿尖与下唇的接触点有一点移动,大约向上移动一至两毫米左右,同时上牙齿尖与上唇的接触点则保持不动。如果由此而至上下唇之间发生错位(即下唇相对上唇向外移了一点或上唇比下唇多包了一点),那也是正确的。

由于每一个人生理条件的不同,唇的厚度与长度、牙齿的生长情况等都不一样,因此我们上面提出的只是一个基本原则。特别是假使嘴形上有不少问题在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有多少不同,而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嘴形的正确与否主要应根据演奏者本人的条件,再加上长期的演奏实践。对演奏效果,特别是对音色、起音、耐力等方面反复检查和试验,才能得到真正满意的效果。

(二)中心嘴形遇到的一些问题

中心嘴形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上下唇到底应包多少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外观上很难做出精确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演奏者自己的感觉并结合实际演奏效果来判断的。一般的原则是:在包得太少时,由于唇对气息的抵抗力很低,嘴唇容易被强大的气流冲开,演奏的持续力很差。而且由于在牙与哨之间缺乏足够的肌肉,对哨片、音色的控制能力也很差。而当包得太多时,唇的力量增加,演奏的耐力增强。但由于唇与哨片的接触主要已不在最敏感的黏膜部分而接近感觉迟钝的皮肤部分,对哨片就不那么敏感了,再加下唇包得过多,下唇肌肉过分拉伸,失去了灵活控制的能力,所以尽管对哨片的压力是增加了,但实际上灵敏地去控制哨片的能力反而下降了。

特别是对初学者说来,常见的缺点往往是上唇包得过少,下唇包得过多。上唇容易少包的原因很简单:上唇较短,包过来不习惯,再加上唇力量较小,抵抗不住演奏时气流的冲击,常常就包少了。但正由于上唇短,想要包得过多也不大可能,因此解决起来也比较容易。

下唇包得多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对正确的嘴型不适应。在演奏时的强大的气息压力下支持不住。特别是初学者,他主要关心的是怎样能把嘴唇包住,怎样能坚持把一个作品吹完。至于嘴唇对哨片是否敏感,能否很好地控制,尚且考虑不到。初学者往往下唇容易多包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演奏者在构成口形时,下颌骨不仅不前伸反而向后拉,也有的人两嘴角不向中央集中而拉向两侧,甚至用颈部两侧肌来帮助向外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下唇包得过多。但这个问题的根本已是外周口形的问题了。

下唇包得过少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往往是由于过分地强调了下唇要少包的结果。有的甚至到了下唇极为无力,不得不依靠用牙咬的方法来防止下唇被气流冲开的程度。这种缺点从外部观察往往不能肯定,但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存在口形的持续力以及对哨片的控制能力不能随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正常提高的现象时,就应考虑到这种可能。这时可以选择一个正常的,但振动稍大一点,需要控制的哨片,用下唇多包一点的办法来试一试。如果声音有明显改善, 那就很可能之前是下唇包少了。

三、嘴与哨片的关系——控制问题

上述所讲的都是有关嘴形的一些基本要求。这些要求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要控制好哨片,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来。所以如何控制好哨片才是整个口形中的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

(一)风口,这是想要控制哨片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每一个哨片在使用过程中,其风口都会逐渐从大变小,为了使哨片保持一定的风口与弹力,应及时更换新哨。不仅这样,新哨片的风口还不应和旧哨片的风口一样,而应恢复到旧哨片新用时的风口一样。也就是说,每换一次新哨片,在感觉上应感到风口就增大了一次。

哨片的弹力究竟以多大为宜,这很难确定,要视一系列条件而定。例如:一般来说,德国品牌乐器需要弹力小一些的哨片,法国品牌乐器需要大一些,同一国家不同品牌的乐器也不相同。乐队演奏员还要考虑到乐队整体风格等等。但一个哨片的基本标准,不需要唇的细致的控制就能发出它的最好的声音,甚至不用双簧管的演奏口形,只用一般吹哨的方法(双唇不包)即可发出较好的声音。演奏ff力度有困难的,就说明这个哨片风口过小,弹力不足。正常的哨片应是在不加控制时声音稍感粗鲁,在唇的正常控制下,不用牙齿帮助,可以发出很柔和的声音,高音区能奏出ff,低音区能奏出p,如果感到不用牙的帮助就控制不住音色与音准,那就是风口过大了。

(二)少含哨,是第二个条件

含哨就是指哨片尖端伸入唇内的多少,实际上是嘴唇在哨片的什么位置上控制的问题。

一般说来以少含为宜。含哨少,哨片的振动部完全在嘴唇的控制下,振动柔和,音色也柔和。含哨少,控制点接近哨尖比较柔软的部分,唇在控制时就不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声音也容易放松。

含哨多,控制点接平哨根,学瑯分缺乏弹性,嘴唇无法对之进行细致的控制,这样音量就只能根据哨片本身的振动大小而定,很难由唇的控制与气息的配合来奏出多种力度色彩。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弱的、柔和的发音也很难做到,特别在低音更是如此,往往是起音时气息用力小了就不响,用力大了就突然爆发出强音。含哨多对音准和音色也有不好的影响。

少含哨对断奏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少含哨可以使舌头的位置更舒展、更自然,对舌奏的放松和快速很有利,断音的音色也会更好。

少含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有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多年演奏经验的人都做不到。原因就在于含哨少后,唇与哨之间的压力减少了,摩擦力也减少了,嘴唇只能依罪自己的力量而不能依靠嘴與哨之间的摩擦力,也不能采取用牙咬嘴唇的方法来保持嘴形。演奏者就会感到演奏的持续力下降,满足不了自己演奏的需要。因此,他们往往就釆取多含的方法。多含后,唇可以加大压力,从而增加嘴唇在哨片上的摩擦力,甚至还可以用牙来帮忙保持嘴形,正确的含哨方法就这样被破坏了。

如何解决好含哨,一方面应慎重选择练习材料,不要过早选用过长的作品,不要过早、过多地演奏高音,以免给嘴造成过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则是要进行艰苦的、长期的练习,把嘴上的功夫练出来后,含哨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哨片本身也会影响含哨。有的哨片少含则音就不准,有的哨片过软,不多含就会把风口压扁,这就需要先解决哨片。

(三)乐器的角度

上面两点做到了,就可以来研究唇对哨片的控制了。对哨片的控制应以下唇为主,这一点与乐器的角度有很大关系。有一种人把乐器抬得很高,实际上把乐器变成了一个以下牙为支点,上牙为重点,双手为力点的一个省力杠杆。这种方法可使奏出的声音较暗,但这种声音缺乏光泽,也较呆板,音量也容易偏高,并不是最理想的声音。而由于乐器的抬高,实际上是上唇在起主要作用。上唇本来就不灵活,再加上由于杠杆作用而加在上牙上的力度相当大,相当固定,因此对哨片的控制也是呆板而笨拙的。应该保持好乐器的角度,使乐器平稳地“躺”在下唇上。

也不应用两手拿住乐器,应该仅用右手大指托住乐器,使哨子平静地停留在两唇之间,使哨子与上下唇都保持同等关系。这样乐器就会依靠自己上半节的重量“落"在下唇上,左手不仅不去支撑乐器上半节的重量,反而要通过食指的作用对乐器施加一个适当的压力,帮助乐器更好地靠紧下唇,这样就为下唇向上用力(控制)创造了条件。

(四)嘴唇基本状态

下唇的肌肉向中央收缩,从下、左、右三面包围哨片,这时上唇受下唇的影响,也会稍有隆起,但上唇用力要明显地小于下唇,这样就会在哨片周围形成一个柔和的肌肉圈,使哨片的振动变得柔和。使用这种以下唇为主进行控制的方法,不仅奏出的声音明亮、通畅、有光泽,而且由于下唇肌肉比上唇要有力和灵活得多,能对哨子进行有力而自如的控制,音色也可以变得更柔和,力度的变化也可以更丰富。

那种唇的肌肉不主动用力而只是被动地、消极地垫在哨片与牙齿之间的方法也是不对的。

嘴唇控制哨片的力量应来自唇肌肉的收缩,绝不能依靠牙齿的压力。特别是下牙。牙只能作为唇的依托,作为唇肌肉收缩时的一个依靠。在唇的肌肉收缩时,它不仅无法向上,不能有“咬”的动作,同时由于唇肌的用力而有一个明显的被推向下的感觉。牙是否有咬唇的动作,这是控制方法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内容。

嘴唇控制哨片的力量大小要适度。力量过小达不到控制的目的,力量过大则造成声音过窄、不通畅。到底怎样合适,可以通过反复试验、比较得出结论。为检查控制得是否够多,可以采用一个音色略松散的哨片来演奏C大调音阶,看看这时的中音B和中音C这两个音的音色与其他音的音色是否一致,如一致则是控制得较好,如这两个音的音色明显地较其他音偏亮、偏薄,则说明控制得不够。注意这个方法对控制得过紧不一定查得出来。

四、结语

双簧管的嘴形是演奏技术中的核心问题,因为它是高质量的音质的基础,没有一个正确的嘴形是不可能演奏出高质量的音乐的。双簧管的嘴形也是最难讲清楚的一个问题,由于双簧管在演奏时需要将哨片放入口中,只能从外观判断演奏者的嘴形是否正确,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最全面的,何况每个人的嘴唇也是千变万化的,还需要根据声音,气息等情况来判断。

猜你喜欢
控制
控制权归属及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认定条件辨析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船舶轮机振动噪声控制研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