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2020-12-14 09:19赵坤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熵值法综合评价新农村建设

【摘要】以中国东部地区各省份(除港澳台地区)2013-2018年数据为依据,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基础保障四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个体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赋予参考值,对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东部地区各个省份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熵值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B

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高低。中国东部地区处于中国经济的最发达地带,东部地区关系着全局,因此本文以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当前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究竟达到何种程度,有助于今后在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实践价值。

自从2005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新农村建设评价成果非常丰富。刘雪冉( 2012)建立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法以及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加快中国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西方发达国家多以农村社区为研究载体对农村地区建设评价的研究,Jin SuJeong等(2014)构建了一种评估农村建设的方法及研究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 APH)探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以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作为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李小健(2015)基于平均值法、德尔斐法与差异系数结合法等权重确定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指数法,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同年蒋森鹏( 2015)以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和内涵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客观现实反映出一定区域内新农村建设特点的指标体系,选取一定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基础数据,并据此对区域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王中源( 2017)提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现有农村的文明基础上,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等方面对传统农村进行回归,运用了层次分析法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杨欢( 2018)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曾忠忠等( 2019)利用Citespace软件在宏观上对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作出总结,运用主成分法和正交旋转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筛选,能够让人们基于已有的评价结果及过程作出决策。

综上所述,众多专家学者在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且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东部地区的具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对比较少,而且对于新农村建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科学地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从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细致地研究,建立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反映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并且对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1 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架构

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采取熵值法来计算综合得分,熵值法是一种客觀赋权法,其采用各项指标观察值所供给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是由它得出来的指标权重值比主观赋权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精确度,一般而言,信息熵的大小可以表现系统结构稳定性的高低。具体步骤如下:

1.2 指标体系架构和数据来源

在新农村建设的众多国内外研究中,主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研究,目前以国家统计局构建的依“二十”字方针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居多。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建设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本文借鉴“二十”字方针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作为体系指标,同时借鉴林东升等( 2016)和王坤(2018)以及孙亚平( 2017)现有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结合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实际现状,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将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综合指标体系归结为四大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和基础保障。生产发展方面主要是通过农产品产出水平指标、农业机械化程度指标来体现,其中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可以体现农产品产出水平,生产越发展,产出水平越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可以表示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越高,其机械化程度越高。生产富裕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指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标,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体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收入水平越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来表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标,这两者越高,其消费水平越高。生态文明主要通过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以及塑料薄膜使用量这三个指标来体现,若农药、化肥使用量以及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递减,则生态文明水平越高。基础保障方面主要通过农村用电量指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指标以及社会救助指标来进行体现,其中农村用电量越多,基础保障水平越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越大,其发展程度越高;社会救助指标又通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集中供养五保人数、分散供养五保人数这三者来体现,这三者数量越多表明社会救助水平越高,进而基础水平也越高。本文从2014至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中选取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指标数据。

2 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东部地区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熵值法第一步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选择生产发展方面指标、生活富裕方面指标和基础保障方面指标为正向指标,生态文明方面指标为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次计算这13项指标分别在10个省份中所占比重、信息熵、权重,最终得出综合得分,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农村发展水平的高低,综合评价得分越高,新农村发展水平越高,相反综合评价得分越低,表明农村发展水平较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看,2013-2018期间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除201412015年有小幅度下降,随后2015-2018呈上升状态,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整体是呈上升状态,势态良好,但是上升幅度不大。

生产发展方面在2013至2015年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2016有小幅度的下降,2017年快速提高生产发展水平,2018年略微下降;通过数据处理看出生产发展在2013-2018年各省份平均值变动幅度同综合得分变化幅度一致。在2013年至2018年高于生产发展平均数省份从高到低排序有山东、河北、江苏、广东,其中山东在综合得分中最高,山东的综合得分在5.11分至4.16分徘徊,远远高于平均线,生产发展水平较高。低于平均数省份从低到高排列为上海、北京、天津、海南、浙江、福建,其中上海的综合分数在0.00252分至0.000421分之间,远远偏离平均值,其原因有上海、北京等城市地区面积较小耕地较少,而且近几年主要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相对而言农业生产方面投入较小,在今后的发展中低于平均分的省份需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水平的投入,在发展其他行业的同时兼顾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生活富裕方面,2018年综合得分最高,其发展程度较高,表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从平均得分上来看,2018年平均分數最高,2018年高于平均值的省份从高到低排序有上海、北京、浙江等,这些省(市)的生活富裕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低于平均值的省份从低到高排序为海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这5个省相对而言需要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海南的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上海由3.37分上升至3.92分,其次是浙江由2.53上升至3.08分,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而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海南的综合得分表现略有下降趋向,较明显的是山东由0.72分下降至0.26分,下降幅度较大。2013-2018年各省份方差依次是1.43、1.26、1.31、1.34、1.431、1.85,可以看出虽然2018年总体得分较高,但是方差最大,数据分布不集中不够不稳定,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评价结果显示生态文明方面2013到2016年综合得分呈降升状态,2016年水平最高,2016-2018年呈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在生态文明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展,发展高新环保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生产;从横向看生态文明在四大方面的综合得分和平均值都处于下游,从纵向观察生态文明综合得分和省份平均值在2013年至2014年呈上升状态,2014至2015年开始下降,2016年上升至研究年份最高,随后2016至2018年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所下降。特别是2018年山东省农药施用量高达129882t、化肥施用量420.3万t、塑料薄膜使用量276935t,在研究区域中综合得分最低,其次是河北、江苏、广东,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北京、上海、天津。由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投入大量资金且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加上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已转向以服务业发展为主,由农业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较少,因此在评价结果中位列前茅。对于粮食生产大省的山东、河北、江苏等,依旧存在“产量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化吧、农药、塑料地膜的使用量较大,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从基础保障方面来看2013-2015年变动幅度较小,2016年最低,2017发展水平最高,2018年略微下降但仍高居第二。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这三方面相比,基础保障方面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前三者,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在农民的用电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以及社会救助等基础保障发展水平较高。通过对中国东部地区基础保障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知,2017年方差最高,2018年次之,方差越高,数据内部越不稳定。2014年极差最高,其次是2015年,2016-2018相对下降,说明两极分化在缩小。基础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省份要加强农村用电量指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指标以及社会救助指标的建设,降低两极分化,从而综合提高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3 结语

自2013年至2018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基础保障整体水平最高,其次是生产发展方面和生活富裕方面,生态文明方面发展水平较低,各个省份的发展水平不一,某些评价指标数据不容乐观。

对未来一个时期提升中国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农业产量增加为主转移到农业产量增加及质量进步并重,重视传统投入与手艺、资本投入相结合,增强农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拓宽人民增收的渠道。第二,合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是影响各个省市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根据各个省份的实际情况建立“节药节肥”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根据当地的产品优势积极创立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以此促使农民增收。第三,落实基础保障措施。加大中央和政府资金预算投入,统筹农村供电、供水、低保救助等建设布局,推动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冉.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与比较[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Jin S J,Lorenzo GM, Julio H B,et al.An operational method tosupporting siting decisions for sustainable rural second home planning inecotourism sites[J].Land Use Policy,2014( 41):550-560.

[3]李小健,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中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5 (5):173-179.

[4]蒋森鹏.遂宁市新农村建设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

[5]王中源.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77.

[6]杨欢.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7]曾忠忠,等.乡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师,2019 (10):78-84.

[8]林东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 11):216-221.

[9]王坤.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价[J].农村参谋,2018 (1):56-73.

[10]田亚平,李虹,李超文.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一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经济地理,2007( 03):366-369.

[11]王李萍.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生态建设[J],吉林农业,2019(10):22.

[作者简介]赵坤(199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熵值法综合评价新农村建设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