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探析

2020-12-14 04:09邵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模式

邵云

摘要    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抓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中心,聚焦“三大群体”、推行“四个课堂”、落实“五项举措”,培育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高素质农民;三大群体;四个课堂;五项举措;乡村振兴;模式;江苏如东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20-025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抓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本和命脉,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自2012年以来,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自2014年以来,连续3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培育高素质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中心,聚焦“三大群体”、推行“四个课堂”、落实“五项举措”,创新方式方法,培育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推乡村振兴[1]。

1    聚焦“三大群体”,扩大高素质农民培育覆盖面

“三大群体”是指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如东县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为主要培育对象的数据库。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即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基本单元,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即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专业从事某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农业劳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经营性服务组织中或个体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包括跨区作业农机手、专业化防治植保員、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及全科农技员等。

生产经营型按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科技教育培训,而不是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对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人员,重在生产技能培育,重点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和新装备的运用;对社会服务型人员,重在经营管理、农业生产服务能力的提高,重点是设置创业创新、品牌建设、质量管控、市场营销等内容。

根据3种不同类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坚持分类施策和因材施教,按产业类型组建培训班。近年来,统筹开展以生产经营型为重点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98场,培育高素质农民33 197人,其中3 924人获得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既满足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培训需求,也为各类主体提供了人才培养[2]。

2    推行“四个课堂”,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主阵地

“四个课堂”是指为适应农民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如东县通过“固定课堂”“空间课堂”“田间课堂”和“基地课堂”开展丰富灵活的培训,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四个课堂”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动口与动手、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了培育主阵地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培训的示范性和实效性。

“固定课堂”是以如东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组织全县各个镇(区、街道)农民到县集中培训;或以镇区政府为主体,组织本区域内农民集中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式开展培训。

“空间课堂”是应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培训,宣传农业新技术 、新装备、新模式,达到高素质农民培育方式多措并举、增效扩面的效果。一是结合中央农广校在线学习模块开发项目,运用Articulate Storyline软件开发适合农民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模块。在线学习模块以农民学习需求为导向,综合运用文字、图表、视频、音频、动画、幻灯片等资源,简洁明了地呈现学习内容,具有情景互动与动态测评能力。二是制作网络课堂,通过县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各相关单位的QQ群和微信群等多个平台发布,将最新技术要求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农业系统人员、种养大户,农民不仅可根据专家授课内容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还可利用交流平台向专家线上咨询。

“田间课堂”考虑农业季节性、多样性等特点,让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生活,把培训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实现送教下乡、产教融合,手把手指导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实践,彻底改变课堂上学种田的教学方式,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基地课堂”是依托全县已建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把课堂设在种植、养殖基地,坚持在产业链条上开展培训,强化实训实习,有效实现农民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成长,推进培训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大丰收。

3    落实“五项举措”,凸显高素质农民培育高成效

3.1    开发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以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导向,构建“综合课+专业技能课”“在线学习+线下实践”的配套课程体系。结合本县主导和特色产业,自主设计开发44门培训课程,其中3门在线学习课程荣获中央农广校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农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作品)优秀一等奖作品,10门课程获江苏省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开发一等奖,22门课程获江苏省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开发二等奖。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教学理念和培训形式的更新,有力提升了教学培训的实效[3]。

3.2    打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高素质农民教育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六有”建设要求,即:有培育场所、有管理机构、有师资团队、有管理制度、有典型示范、有政策扶持,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打造7家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明显、设施条件良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业综合园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涵盖粮食生产、果蔬生产与经营、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领域。

如东洋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如东县勇兵家庭农场、南通双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东金沙滩果蔬专业合作社、如东海清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如东县徐建家庭农场、如东佳丰果蔬种植家庭农场 7家县级实训基地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如东地区产业特色深度融合。不仅提供了实践实训教学场所,而且搭建了创业孵化交流服务平台,实现了实践育人、产业引领、创业创新和培育富民,加快推进了如东农业现代化进程。

3.3    宣传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全县范围内挖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征集近100篇典型材料。经过材料初审、实地考察、专家组讨论审核、集中评选,遴选80名新型職业农民培育典型,编印《培训致富百例》《如东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案例选编》等手册进行推广宣传,充分展示培育示范效应,让职业农民学有希望、干有榜样、富有方向。

3.4    评选推荐标兵,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根据南通市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标兵评选及认定管理相关文件精神,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开展南通市新型职业农民标兵认定工作。经过镇(区、街道)推荐申报,县级实地勘查,专家组讨论审核,共评选出市级新型职业农民标兵27人,优秀标兵6人。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标兵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树立发展标杆,营造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让优秀职业农民进入课堂现身说法、传经送宝,进而增强职业标兵的辐射带动效应,有效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4]。

3.5    认定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自实施以来,如东县大力开展精准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一批职业农民参训后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还有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人”,经过培训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2019年,首批认定了262名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将生产经营型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范畴,同时兼顾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农民队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    参考文献

[1] 周国艳,徐贵昌.高素质农业从业人才培育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18):160-161.

[2] 胡若哲.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转型升级  力促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J].河南农业,2020(13):5-6.

[3] 章玉松.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8):5-9.

[4] 顾媛.用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农民培育[J].农民科技培训,2019(8):16-1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