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机制下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14 09:21谢玉婷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社会工作

【摘  要】“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紧密联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新发展。其中,社区是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社会工作者是依托,三者相互合同、共同发力。在实践中,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西方概念,始终存在着本土化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大众认可度、接受度还不够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够深,成为了“三社联动”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推动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指出,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对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社工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扩宽了社会工作者的就业渠道,目前社工专业人才在扶残助残、行为矫治、教育矫正、社会康复、精神健康、危机干预、社区矫正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二是提升了行业的薪酬水平,一些地区将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与社会工作职称挂钩,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个标准,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职称工资。三是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从1989年起,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也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恢复重建。此后,一大批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工作专业,开办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院校有三百余家,教育部开办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有一百余家,开办社会工作博士学位教育的有十多家,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社工,扩大了人才队伍规模,推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社工人才总量不足、流失较多

按照境外发达地区的标准,专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2%-4%以上。截至2018年底,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已经达到124万,其中持证社工44万多人,全国在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发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38.3万个,另外建立了6.4万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已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7500多家。从总量来说,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同发达国家专业社工占总人口2%的比例还有一定差距。从社会对专业社工的需求来看,社工专业人才目前仍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薪酬较低、行业认同度较低等问题,专业社工、尤其是年轻社工,流失较为严重。

2.2社工人才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对专业社工需求量较大,而专业社工较少,在现有社会工作相关从业人员中,有专业人士,也有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未经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社工人才主要分布在社区矫正、扶残助残等领域,在危机干预、医疗卫生等领域则分布较少。由于年轻社工流失较为严重,一线社工年龄大部分偏大。由于地方薪酬水平不同,专业社工更多分布在一线城市,城乡差异明显,城市多、乡村少。

2.3社工人才素养有待提升

社会工作的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是从西方引入的。多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届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结合。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社工,特别是年轻社工,在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专业社工对我国比较行政化的公共服务、社会服务认识不足,这就会造成一种困境,专业社工有扶贫救弱的专业价值理念,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切盼望,但将专业方法与本土实践结合的能力还比较弱,使得工作难以展开。同时,由于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使得一些社工存在着自我认同不足,不能坚持自己的专业理念。

2.4社会工作服务存在行政化问题

按照我国《居委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的法理原则,作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承担着部分街道办事处下发的行政工作,使得专业社工疲于应付各类行政事务,对居民提供的服务较少,缺乏主动从专业角度开展活动的动力。

3.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扩大社工相关宣传,增进理解认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理念” 要加强社工队伍建设,首要要从理念上入手,增强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理解。目前,虽然公众对社会工作有一定认识,但大部分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对社会工作的性质、内容、流程不熟悉,对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推广,增进全社会對社会工作职业的了解,通过让居民熟悉社会工作,增强居民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树立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理念。

3.2加强社工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加强对社工的培训力度,针对未取得专业资格证的社工可以建立轮训制度,针对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在职社工加强继续教育,依托高校、社工机构,培养社会工作骨干人才。对于高校社工专业学生而言,应加强社会实务课程,推动社工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培育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擅长实际操作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3.3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行业活力

社工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在于薪酬机制不完善。但就目前而言,社工薪酬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个机构之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薪酬待遇标准。有些地方薪资水平太低,留不住优秀的社工人才,最终导致人才转行。要留住人才,就必须要重视激励制度的完善,因此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机构也应该重视提高行业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1]李双名.关于首都基层社区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建议[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7(1)

[2]吴桂英: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政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2020年校级一般课题。课题名称:“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CDX2020B-004。

作者简介:谢玉婷(1988.10-),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新时期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推动藏区基层央行人才队伍建设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