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武汉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0-12-14 09:21关艳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0期
关键词: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武汉

关艳

【摘  要】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武汉要主动作为融入双循环,充分发挥武汉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深化投资,再造武汉的产业基础和提升产业链;融入国际协调合作,参与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

【关键词】双循环;武汉;高质量发展;路径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2020年5月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被多次提及。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如何正确认识国内大循环。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全球疫情长尾特征更趋明显,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构建”和“加快”,意味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作为的选择,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正加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驱动。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中国扩大内需,也需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协同。我国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安全风险大的挑战,要深化投资,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再造产业基础和提升产业链。同时,我国原料和市场两头都在外、外贸依存度过高,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武汉要主动作为融入双循环,育新机开新局,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2.充分发挥武汉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2.1优势与机遇

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时起,武汉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3月30日,武漢市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受疫情冲击,武汉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等指标全部负增长,且下探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38.69亿元,降幅达42.1%。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之后形成的武汉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更为重要。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5.66亿元,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逐步恢复。武汉拥有的市场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武汉市消费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2019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突破7000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武汉虽GDP总量小于重庆、成都,但人均GDP高于前者,具有很大消费潜力。武汉常住人口1121.20万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68万元,高于一线城市。人口不断净流入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也为武汉市持续扩大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条件。武汉顺应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主动挖掘内需潜力,加快经济的恢复。

2.2问题与挑战

上半年,商品零售2302.29亿元,下降30.2%。餐饮收入93.38亿元,下降73.7%。限上批零及餐饮企业经营发展回暖态势明显。限上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下降25.1%、27.6%、44.1%,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2.7、17.3、12.4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下降46.7%,降幅扩大6.9个百分点。餐饮业和住宿业的恢复步履为艰。上半年,15个商品大类累计零售额同比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家具类下降63.0%,最小的是中西药品类下降2.7%。居民对餐饮、家具等传统消费类型的消费动力减弱。

上半年,武汉市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最大的是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3.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7.2%,衣着上涨2.2%,医疗保健上涨1.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7%,居住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2.6%。居民基本生活成本提高,食品在居民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相应提高,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将被挤压,居民的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2.3对策与措施

一是转变消费方式。一季度,限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降幅比限上批零业小22.6个百分点;外卖送餐服务收入降幅比限上餐费收入小50.7个百分点。线上消费恢复快于线下,3月份武汉市全市限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销售额降幅环比收窄40.3个百分点。以盒马鲜生、中百、良品铺子、九州通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加快向“线上经济”“到家经济”转型并得到快速发展。受疫情期间“线上经济”发展需求带动,邮政业投资逆势增长286.9%。

二是稳定物价,为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创造条件。上半年,武汉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随着保供稳价措施和复工复产复市加快推进,CPI单月同比涨幅从3月份6.8%快速回落至6月份1.5%。

三要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实现更多正增长,提升居民消费结构。6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中西药品、文化办公用品、饮料5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实现正增长,分别增长24.1%、13.7%、9.1%、9.1%和9.0%。

3.深化投资,再造武汉的产业基础和提升产业链

3.1优势与机遇

疫情考验了武汉经济的基础和韧性。全市投资受疫情影响最大,1-2月,武汉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下降72.9%,尤其是工业投资受冲击最大,1-2月降幅达8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2.6%。经过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努力,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48.5%,比一季度收窄33.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收窄;6月份投资环比增长52.8%,固定资产投资回升有力。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下降20.1%,比一季度收窄19.6个百分点,呈逐月收窄态势;其中,6月份下降2.3%,降幅比5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武汉市全市38个行业大类中,12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速与一季度相比“11快1缓”,工业生产加快恢复。烟草制品业增长10.6%,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30.7个百分点。

武汉产业基础牢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城市,涵盖38个工业行业门类,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个行业产值过千亿。建筑业总产值、“四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突破万亿。尽管一季度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但大企业支撑依然强劲。在冲击最长、管控最严的情况下,武汉市“四上”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复工复产提升较快,截至4月26日复工率达98.5%,复岗率达94.8%。25户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中,16户产能利用率超过95%,8户满产或超过100%。

3.2问题与挑战

扩大内需既包括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也包括扩大投资需求。上半年,武汉全市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下降59.5%、52.1%、38.8%,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28.9、32.0和36.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历来是三大投资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更在全国楼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武汉楼市成交量稳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约3%的比重。但疫情令武汉楼市降至冰点,2月武汉新房和二手房零成交。武汉的经济结构也已发生巨变,2019年武汉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60%,占比较上年快速提升了6.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加速优化,优化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随着各项针对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小微企业将逐步加快复苏进程。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较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限上批发业大中型企业商品销售额、规上服务业大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34.2%、35.2%、43.2%,降幅均小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比同类型小微企业小17.9、15.0、21.3个百分点,占全部比重分别达75.5%、86.5%、64.4%。民间投资下降53.9%,比一季度收窄30.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7.1%。市场主体活力不足。

3.3对策与措施

一是通过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巩固传统产业优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个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1.8%、13.3%、16.2%、17.4%和19.0%,降幅均小于全市规上工业。

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虽然一季度负增长,但结构在调整优化。1-2月份,武汉市规模以上信息傳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降幅分别小于全部规上服务业32.2和14.2个百分点。以国家储存器、柔性显示面板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制造业投资降幅小于全市工业投资12.7个百分点。一季度,计算机制造、新能源车制造等新兴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41%、696%。

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武汉有全国首个“5G+北斗”创新实验室,去年“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7%,具有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条件。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二是发挥武汉人才资源的作用。武汉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截至2019年底,武汉拥有两院院士72人,在校研究生、大学生115.62万人,科研院所10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251家,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居全国前列,成为支撑武汉未来经济增长、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通过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来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武汉融入国际协调合作,参与维护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

4.1优势与机遇

武汉的进出口受影响相对较小。2020年1-2月,武汉实现进出口总额274.3亿元,下降12.8%,是主要经济指标中降幅最小的。其中,出口总额128.5亿元,下降28.8%。今年上半年,进出口实现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037.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由一季度下降16.1%转负为正;其中,进口额531.20亿元,增长22.1%,比一季度加快5.3个百分点;出口额506.70亿元,下降11.4%,降幅收窄27.0个百分点。1-7月,武汉市进出口总值1258亿元,占湖北省外贸总值的61.2%,增长3.2%,其中,出口615.3亿元,下降9%;进口642.7亿元,增长18.4%。

4.2问题与挑战

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认识经济形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1-7月,湖北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38.4亿元,增长79.4%,占27.5%,其中,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制品191.9亿元,增长8.5倍;出口包括防护服在内的服装98.7亿元,增长14.7%。此外,1-7月湖北省出口农产品86.2亿元,增长31.7%,其中,出口干香菇25.2亿元,增长54.2%;出口茶叶8.8亿元,增长27.6%;出口蘑菇罐头5.2亿元,增长29.3倍;出口中药材2.4亿元,增长31.4%。上半年,武汉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57.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8.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7.2个百分点。武汉市全市蔬菜产量336.59万吨,下降12.5%;水产品产量18.98万吨,下降15.2%。纺织制品、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出口下降;机电产品、消费品、原料进口增长较快。进出口延续着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的模式。

4.3对策与措施

一是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面对严峻考验时,“封城”期间武汉市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稳定,防疫物资保障有力,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裕,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自1月23日以来,武汉市全市供应粮油超过13万吨。至3月28日,当地超八成米面企业复工复产,成品粮库存可满足城镇人口38天的供应。与抗疫相关卫生行业投资大幅度增长341.2%。

二是坚持扩大开放,落实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提升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简化产品认证,加快市场准入。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借助电商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出台优惠政策,缓解资金压力。一季度,武汉金融市场逆势活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7%和12.5%。2020年上半年,武汉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截止6月末,武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9924.38亿元,增长4.4%;比年初增加1217.7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4743.18亿元,增长12.6%;比年初增加2608.92亿元。

5.结语

总的来说,要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主动适应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参考文献

[1]缪佃伟.浅谈供应链系统下的外贸农产品物流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19(12):129-130

[2]陈冬临.浅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策略[J]国际公关,2019(08):29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武汉市党校系统调研课题《武汉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武汉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