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分析

2020-12-14 09:19姜莉莉余夕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姜莉莉 余夕帆

【摘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精准扶贫视角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类型及其利益价值诉求,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的异同点,为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提出因材施教激发参训农民、因地制宜引导培育机构、因情施策鼓励企业参与,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素质农民培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素质农民培育;利益相关者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号召。之后, “精准扶贫”成为反贫困斗争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要先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找到造成贫困的主要矛盾,精确地抓住关键、聚焦重点。要按照“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精准方法解决贫困问题。2019年8月19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中部署2020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万人,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重点任务之一。

高素质农民培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到农民、政府、培育机构、行业企业、协会等多个利益主体,存在着众多联系。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精准扶贫视角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类型及其利益价值诉求,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的异同点,提出处理好各方之间关系的对策,使得各方形成合力,达到互惠互利,从而更好地发挥高素质农民培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1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相关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

2017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就分为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四个计划,开始直接助力精准扶贫。

1.1 农民的价值诉求

贫困农民是精准扶贫培育项目的核心利益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应以贫困农民的价值诉求为中心开展培育工作。贫困农民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对职业技能、政策支持、最终经济价值等方面的诉求,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一门技术,多一条职业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最终能够在技术、政策的双重扶持下增长经济收入,从而脱贫致富。当然,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学员们也存在学习主动性差异,学习的积极主动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培育工作中存在的走形式、不能落实贫困农民的实际需求、缺乏后续跟进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参训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贫困居民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1.2 地方政府的价值诉求

政府既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发挥着指导和协调作用。国家期望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能够为强化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人才要素在城鄉之间双向流动。国家从职业发展层面,希望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助力解决三农问题。2020年,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仍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地方政府期望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是提高农民素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产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脱贫。

纵向层面各级政府价值诉求较为一致,但横向层面来看,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及农业、财政、教育等部门,各部门的价值诉求存在着差异。农业主管部门中农业农村部门、省市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目标是确保项目科学顺利实施,严格监管;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在严格监管的同时,要求满足绩效评估;教育部门主要是创新培育方法,扩大宣传,提高培训的社会影响力。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更好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1.3 培育机构的价值诉求

培育机构的类型主要包括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类高等本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中职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含民办教育)等。培育机构积极组织师资力量,设计课程,结合教学场所资源优势,编制工作方案,参加培育工程项目竞标,在竞争中拿下培育工作任务,其主要动力来源于社会效益。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为例,服务地方经济本就是办学目的之一。通过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提高了学校声誉,有利于促进招生工作,激活学校自身发展。同时,在教学及持续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得到实践锻炼。教师可以扎根生产基层,丰富实践经验,更多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的加入是学校办学的源头,师资的成长代表着学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良好社会声誉的积累,共同促进学校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要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是培训工作的实效高,即所培育的各层次高素质农民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产生经济效益,实实在在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体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就是所培育的高素质农民能够从事某一领域的农业生产、经营,脱贫致富。

1.4 行业企业的价值诉求

培育机构吸纳行业协会、企业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进行合作教学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方法。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与浠水县小龙虾产业协会合作,举办了稻虾综合种养培训班;与团风县养殖协会、天意种猪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养殖培训;与湖北康宏粮油有限公司、黄梅县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了稻虾综合产业培训。行业协会在培训中承担了组织生源,协助培训管理,协商制定培训计划的工作,他们的利益是提高会员素质,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企业在培训中主要是接待农民参观培训,做好讲解工作,提高农民实践能力。农民也是这些企业的客户或潜在客户,企业主要是想获得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影响力。

2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服务精准扶贫的利益协调对策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用于企业管理,认为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其中心思想为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迁移到高素质农民培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上,就要求农民、培育机构、政府、行业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建立起利益协调机制,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形式。目前,各方利益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如农民想学的与老师所教的不完全一致,存在理论听不懂、技能學不深的情况;培训机构培训计划设计与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的要求不能完全一致;部分企业接待农民参观培训的意愿不强等。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2.1 因材施教激发参训农民

参训农民的需求是很实际的,他们迫切需要真经真货,如果没有真材实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难吸引农民的学习兴趣的。在培训内容选取上,要结合贫困户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在培训方式上,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以现场指导为主,适当结合微信、视频、微课等信息化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真正做到用技术为农户增产增收助力,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2.2 因地制宜引导培育机构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之际,承前启后,各地方政府都在制订十四五产业规划,从区域内产业现状、基本资源、区位条件、运输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出发,做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其中不乏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是前提,之后贯彻落实更加重要,而落实工作离不开高素质农民。应结合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培育机构的引导,为地方重点发展的项目培训更多高素质农民,劲往一处使,服务产业发展。

2.3 因情施策鼓励企业参与

典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掌握了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经验,拥有丰富的资金和高效农业设施装备,这些企业参与农民培育工作,有的承担了部分培训费用,有的提供了实训基地,有的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对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但企业的付出如果得不到回报,就会减弱参与的积极性。可视企业参与培训的次数、培训人数、培训内容等具体情况,对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或税收减免。

在“精准扶贫”作为指导思想,为全党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方向、提供方案的背景下,应用“精准”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使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更好地为精准扶贫服务。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Z].2017-07-03.

[2]周紫荆,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民培训探析[J].河北企业,2019( 08):114-115.

[3]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Z].2020-05-29.

[4]杨艳艳.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SWOT分析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石颜露,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困境及策略[J].南方农业,2019,13( 12):151-152.

[作者简介]姜莉莉(1982-),女,湖北大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食品加工。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