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政策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2020-12-14 09:21焦显雁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9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

焦显雁

【摘  要】本文主要从我国高考政策的变迁历程、变迁逻辑与路径选择三方面来阐述。我国高考政策的变迁经历了恢复与调整、制度化改革以及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与高考改革的渐次深入,我国高考政策应不断调整,其动力形成机制应向“分权”转变,价值取向应向“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转变,过程保障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话语应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

【关键词】高考政策;变迁逻辑;路径依赖;历史制度主义

1.我国高考政策的变迁历程

恢复高考以来,依据高考政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重要文件颁布的时间,我国高考政策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恢复与调整阶段(1977-1984年)、制度化改革时期(1985-1998年)、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

1.1高考的恢复与调整阶段(1977-1984年)

1997年10月12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考制度正式恢复,规定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的高校招生政策。1978年6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文革”前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录取新生的工作体制。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1.2制度化改革时期(1985-1998年)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1994年,普通高考进行制度改革,推出“3+2”考试制度,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3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成为高考科目。2000年,招生并轨改革完成。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2010年2月,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2016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也就是采用“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或直辖市仍为分省命题。

2.我国高考政策的变迁逻辑

2.1深层结构分析

(1)新高考政策改革的经济基础。我国对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制度变迁需要耗费资源。新高考中的改革举措都需要较大的经济成本和政府的财政投入。目前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连续多年超过GDP的4%,为推进新高考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新高考政策改革的社会环境。高考政策改革必然受到所处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考制度只坚守公平公正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也不相协调: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新高考制度改革。

2.2路径依赖分析

历史演变进程中前期的某个重要的制度结构、社会力量或权力关系对当前制度發展具有制约性或依赖性影响。

我国的高考改革必须考虑制度变迁的成本和路径依赖的制约和影响。在坚持现有策略的情况下,保持统一高考的主体地位,发展体制外的多次考试、自主招生等因素。利用这些因素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渐使外部机制和外部效益内部化,降低和分散高考制度变迁的成本,发挥路径依赖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高考制度的合理变迁。

2.3动力机制分析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动力并非来源于单方面,而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博弈。

高考改革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民众、精英、利益集团(高等学校、中学、学生及家长)。这些利益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各怀不同的动机和偏好,在彼此博弈中最终实现高考制度的变革。高考政策改革的呼声主要来自高校、劳动力市场、精英和政府,而缺乏民众的支持,中学、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基本保持中立。高考改革在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中艰难前行。

3.我国高考政策的路径选择

我国高考政策的未来走向呈现出“四个转变”,即高考政策动力形成的机制向“分权”转变、高考政策价值向“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转变、高考政策过程保障由管理向治理转变、高考政策话语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

3.1高考政策动力形成的机制应向“分权”转变

高考政策动力形成的机制应向地方分权、高校分权转变,这种分权使各方利益得到满足,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中央将命题权下放到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既能在统与分的探索中找寻适合本地实际的命题方式,又能利用权力保证中央政府放权初衷的实现。

3.2高考政策价值取向应向“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转变

我国未来的高考政策应追求“公平效率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目前高考的主体部分仍是首重公平,将来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则是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高考政策应以制度保公平,靠灵活提效率。从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的改变着手,保障地区性和群体性公平。

3.3高考政策过程保障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首先,应激发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内驱力。其次,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伦理改良。再次,应积极推进中立机构的设立与考试机构的专业化,建议中立机构的设置应保持其长期性。最后,应加强过程保障的监督。

3.4高考政策话语应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

高考政策话语应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只有让多元利益主体真正享有参与到决策中来的权利,才能通过协商找到多方利益的争议点,更好地对高考方案进行评估与决策,推动我国高考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化高考内容改革[EB/OL].(2014-08-30).http://sh.sina.com.cn/news/b/2014-08-30/0926108410.html.

[2]杨学为.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J].中国考试,2007(12):41.

[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家勇.新高考改革的进展、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

[5]李峻.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
闫群力:健全制度不能养成“路径依赖”
闫群力:健全制度不能养成“路径依赖”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路径依赖理论对高考升学决策的指导意义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报酬递增视角下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