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海地域文化资源,创生幼儿嬉趣美术活动

2020-12-14 04:22金丽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江海南通美术

金丽

南通滨江临海,有着悠久的文化资源和丰沛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家纺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的美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本土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认识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与情趣。”我们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中,开展丰富多元的幼儿嬉趣美术活动,让幼儿的创造个性在探寻与操作中得以舒展。

一、追根溯源,多方采集——丰实班级本土艺术资源

江苏南通的民间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我们从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观、民间工艺等方面入手,通过“实地参观、亲临感受、网络搜集”等方式,探寻江海地域民俗中的艺术文化,感受家乡地域艺术文化的神奇与独特。

(一)参观寻宝中欣赏江海地域的艺术瑰宝

城市展览馆参观中寻宝。南通文化历史悠久,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遥远,而将优秀的江海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展览馆解决了这一难题,馆内全面呈现了江海地域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变迁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带领幼儿来到城市展览馆寻宝,参观展示江海地域文化全貌的实物和图片,并着重引导幼儿欣赏江海地域中与吃住行有关的艺术风格,如美丽的民居——有着青砖黛瓦翘檐的独特造型;本土戏曲——有着独特方言与服饰的通剧剧种;昌盛的纺织业——有着独特的织布与印染工艺;江海捕捞——网鱼器具中的多元文化等。

名胜古迹游览中寻美。我带领幼儿通过亲子游、集体参观的方式,对周边的古老建筑进行游览寻美活动。如游览风景如画的狼山,登顶千年古塔;步行千年古镇石港,沿路欣赏古代建筑、石狮砖刻,听戏曲、品美食、把玩小工艺品等。引导幼儿用发现美的眼光对这些古老的建筑进行细致观察,用画笔记录独特的房屋造型。

(二)工艺探访中了解江海地域的民间工艺

江海艺人寻访。江海艺术博大精深,民间手工艺更是精美且名目繁多。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幼儿近距离接触江海民间艺术的神奇与精湛,让幼儿对江海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江海竹编文化历史悠久,智慧的手工艺人用竹子制作了大量的生活用品——篮子、筛子、竹匾、鱼篓、帽子等;用竹子制作美丽的屏风、蚊帐围栏等家用工艺品,以及制作的小推车、竹蜻蜓、南通特色板鹞等孩童玩具。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艺人的工作坊,现场体验艺人操作各种竹编艺术品的过程。同时,也将这些艺人请进来,让艺人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编制,感受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江海工艺品搜寻。我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从自己家中、周边去寻找江海工艺品,并将搜索到的图片或实物带入活动室,如小巧玲珑的小粉盒、镂空雕花的小手炉、精美绝伦的绣花鞋、做工精致的木粉盘……当这些工艺品陈列在班级美工区,俨然就是一个江海民间工艺博物馆。

(三)民俗节庆中领略江海地域的风土人情

传统节庆中找寻。江海地域有着特殊的节庆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我抓住这些节日活动,家园联动,让幼儿参与节日活动,找寻江海艺术文化的独特之处。如春节前,大街小巷到处是年货满满的壮觀场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门神、禧儿;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挂灯笼,小朋友们拉着兔儿灯到处奔跑等。在这个节日里,到处充斥着浓浓的民俗风味,孩子在观赏、参与中感受了本土文化之精妙。

民俗文化中找寻。在江海地域有着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美术资源。如南通地区,人们有着赶庙会的习俗,每年两次,年年如此。庙会当天,人货云集,小商小贩纷至沓来,杂耍戏班亦登台表演。孩子们可以看到民俗艺术表演,各种地方农工产品,精巧的美工艺品,如用芦苇制作的小鸟、用竹子做的蛐蛐小笼子等。所有这些资源在家长与孩子的找寻中,在班级集体分享中成了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素材。

二、顺应兴趣,因地制宜——生发本土美术活动主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然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及其艺术风格。我们带领幼儿在探寻地域文化艺术元素时,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发掘课程活动的素材,生成各种美术主题活动,并在活动室打造出本土文化艺术之境,带领幼儿走入江海艺术创造之地。

(一)探寻历史文物中,生发美术主题活动

如在探寻历史文物中,孩子们发现了南通三塔——支云塔、光孝塔、文峰塔。民谣曰: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霄插。孩子们对这三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三座塔大小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是四只角、有的是六只角、有的是八只角?这些塔是如何建造的呢?幼儿在实地采风欣赏与上网搜索中,了解了塔的全貌和美丽的传说,相应的“美丽三塔”美术主题活动也就生成了,三塔摄影图片展、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精彩纷呈,整个活动室内外就成了塔的世界。

(二)探寻民俗文化中,生发美术主题活动

中国有着共同的传统节日,但每个地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与传统文化,我们基于幼儿的关注点,抓住教育契机,生发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如在南通有一种传统戏曲剧种——通剧,现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孩子们在博物馆参观后,发现了其独特的服饰,看了一些演出后更加的好奇,于是“小小戏剧院”应运而生。服装、道具的制作就成了美术区一项重要的操作内容。又如,每逢过节孩子们都特别兴奋,节日主题的美术活动由此产生。在“浓浓端午情”中,师幼一起搜集本地区端午节民俗与庆祝活动图片,在主题墙进行展示。幼儿利用芦叶包粽子开设“五芳斋”,用各种香薰花瓣做香囊,用五彩丝线编制平安链,用多样材质材料做龙舟等。室内外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三)探寻民间工艺中,生发主题美术活动

南通是家纺之乡,有着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特别是二甲的蓝印花布更是历史悠久。孩子们对这些产生了兴趣,痴迷于织布、印染、扎染、刺绣等工艺,于是“布趣”美术主题活动就产生了,在美术区域里,呈现出了布艺工作坊、纺纱工作坊等工艺创作区。

三、经典传承,融合创新——创生嬉趣美术创意活动

在收集江海本土艺术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顺应幼儿的兴趣,确定了主题,抓住民间文化的“资源核心点”,提取其核心教育价值,寻找教育活动的线索,基于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开展系列嬉趣美术创意活动。

(一)民间艺术在模仿学习中传承

江海地域有许多本土民间艺术文化,我们首先是带领幼儿欣赏与学习,在模仿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工艺传承下去。如过年时,在南通地区就有着在门楣上贴禧儿的习俗,这种禧儿一般是用长方形的红纸刻成的,中间镂空,有用金纸粉写的“福、禄、寿、喜、财”的单个字样,下面还有剪出的流苏,每个大门上贴五张,随风飘逸,特别喜气。这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我和孩子们在“红红火火过大年”的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欣赏这种工艺美,并将搜集到的禧儿贴在区域 “农家乐”屋子。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红纸和工具,让孩子们剪刻禧儿,在做做玩玩中,感受这种工艺的神奇,体验创作之乐。

(二)民间艺术在形式融合中创新

门神是南通木刻版画之一,我们在带领幼儿欣赏、模仿拓印之余,用水粉纸版画、油墨纸版画等来替代这种工艺,内容也从原来的“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的民俗文化中,让幼儿结合本土文化与自己的创想,自由创作出别样的版画年画来。又如“美丽的蓝印花布”主题活动中,我们将古老的扎染与印染工艺转化为多种艺术活动,引导幼儿用颜料在白色棉布上进行扎染,用宣纸进行印染,用印纸进行剪贴漏染,用实物进行盖印,用彩笔进行勾画……

南通板鹞是南通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它的做工复杂,幼儿直接操作有些困难。但是,它的制作与风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我们将南通板鹞的欣赏与制作进行创新融合,如用轻便的芦苇代替竹子扎骨架,上面的装饰用幼儿的印画替代原来的剪贴,原来单一的对称花样也拓展成了幼儿自主创想的内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顺应·呵护·开发:幼儿园嬉趣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批准号为:D/2018/02/34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江海南通美术
非遗吹糖人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南通职业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江海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