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学院运用异位思维管理

2020-12-14 04:23汤未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管理

摘 要: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行政管理思维是抓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前提基础。如果学校行政管理干部创新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教师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学校行政管理效率能否提高,直接制约全校整体效率。如何在新时代运用异位思维开展学院行政管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学院是培养优秀学子的地方,学校在管理上需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在新时代,更需要用异位思维的管理思想,推动新时代学校跨越发展。

关键词:异位思维;管理;高质量发展

一、异位思维概念和管理理念

“异位思维”指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管理问题和方法。学校教育是促进人健康科学成长的行业,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统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实践,教育者或管理者不考虑此种因素,不仅教育效果不好,或许会给自己制造矛盾,甚至是陷入难堪的境地。

“以人为本”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学校教育就是对人的培养,更应该“以人为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人的发展。所以,受教育者期盼教育者能了解自己,能理解自己,即受教育者希望教育者能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践行自己的本职工作,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者“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新时代的教育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升学似乎是学校发展的唯一目标,升学指标作为考核学校教师的重要依据;教师眼看着学校的考核指标,不免表现有强架学生的行为,固守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难得甚至是懒得去探究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违背教育新理念“以人为本”。从人的发展角度去考虑教育的实践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回归教育的本质,提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影响学校行政管理的因素

机构设置与被管理职能不匹配的影响。效率低下与学校行政机构臃肿,条线过多,分工过细及职责不清有关。由于分工过细,而且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现象。结果是相互推诿,谁也不承担责任。

管理制度与管理效率不匹配的影响。凡是行政管理效率高的学校,必定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而效率低下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工作凭主观经验、随意性较大,造成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管理技术和工具不匹配的影响。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物质保障。新时代学校管理工作中,技术作用不能忽视。如办公手段只靠陈旧的一叠纸,一只笔及一部电话,行政管理效率要明显受到影响。

三、运用异位思维管理思想促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学校教育需要管理者、需要教师、需要学生,学生是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主人,教师是其组织者、引导者和执行者。学校的主要管理者站在教师、学生的角度思考学校发展,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考虑自己的专业成长,构建教师理解、学生理解的和谐奋进大集体,定能促进学校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管理干部树立异位思维。学校行政管理干部必须具有较高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和政绩观,淡泊名利,顾全大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善于有效地协调沟通,发挥整体效能,与同事和领导融洽相处,妥善处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达到优质高效的管理目标。管理干部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在工作中打破条条框框,积极探索新思路,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建立科学高效选拔制度。首先,健全管理干部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照岗位职责,对管理干部的思想表现、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进行综合科学的考核,不断推进“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其次,在分配激励机制上淡化身份,从强调岗位的理念出发,确定相应的岗位聘任津贴。建立一支学习型的,精简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管理干部自觉进行教育科学和教育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懂管理又懂教育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各层面管理干部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干部能力素质。对于行政管理干部要敢于压担子,鼓励和支持他们敢于实践和创新,善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强化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决策判断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公关能力等。开阔视野,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和韧性,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良好的干部运行机制。

确立学校优良经营理念。培养市场意识。传统的行政管理注重照章办事强调如何贯彻、落实、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强调对上负责,寻求行政支持,学校的生成和发展势必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自己的位置。市场意识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有一种学校生存的危机感,认识到学校必须经历生源竞争,教师流动等考验。培养服务意识。对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要树立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办学思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挖掘教师的潜力,焕发教师的斗志,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把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共同建构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树立品牌意识。创造特色“品牌”和质量“品牌”,通过“品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生源市场,使学校具有一定的经济资本,从而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学校“品牌”,由此形成学校品牌-生源市场-经济资本-学校品牌的良性互动。

建立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建立市场用人机制,逐步擴大学校的自主经营权。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校长的水平和能力等综合评估,给校长进行职级的评定,校长在聘期内,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相应的学校经营权,获得相应的报酬,责、权、利相结合。学校有自主经营权,能促使学校积极的投入竞争,减少非正常消耗,减少教育经费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效益。建立以质量标准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创建公正和谐的经营环境。建立质量标准化体系,克服评价标准的模糊化和不可比性。良好的经营环境需要法规和政策加以保障,反之,就会出现学校相互间侵占和掠夺经营成果。

完善高校思想教育平台。高校党课教育必须贯穿在党课教育全过程中,确保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先是完善党课设置系统性,根据学校和学院实际,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提高大學生对党的认识。一是可以结合当前时政热点,组织资深党建理论专家和优秀党员开展党建教育,探索演讲式、体验式、分享式等党课新模式。二是开展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开展形式多样的关于党的历史知识和光荣传统的教育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其次是强化党课纪律,提升学习意识。党课组织过程中必须严格制订科学的授课计划、明确的教学目标、严格的制度要求;党课教育工作者应自觉落实党课教育的纪律要求,严格落实党课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接受教育的学生要严格遵守党课纪律要求,要让接受党课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其提升素质、提升党性的作用。再次是严格考核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知识、学生入党动机和理想信念、学生日常规范和实践活动,使党课从教学课堂走向生活课堂。同时,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党课教育的培训形式也应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与时俱进,实现受教育者的党课教育有效性。首先是应该开设必修加选修课模式,将党的重要基本理论知识设置为必修课程,学生按需选择的其他相关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促进党课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是应该建立健全党课网上考试和网上党课系统,更加体系化、科学化、全面性的考虑党课上课及结业时的因素。再次是加强党课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广大高校党课受教育者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中增强对党的认识,增强党课教育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调动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学生的志愿者服务、实习活动中加上学习基地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运用新媒体工具搭建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技术,瞄准“00后”大学生生活兴趣点开展党课教育。首先,用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领网络空间的发展,在网络社交媒体、网络传媒等“00后”大学生聚集的平台上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其次,把党课教育内容嵌入“00后”大学生的网络娱乐生活载体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要主动将“00后”大学生的兴趣点与党课精神相结合,在他们日常使用的网络娱乐载体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00后”大学生在生活娱乐中接受党课教育。再次,要不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和载体的更新。“00后”大学生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群体,网络发布的党课教育内容与形式要紧跟“00后”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变化,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新载体、新内容吸引“00后”大学生参与。

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的培养切记随心所欲,无规无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思想指导教育者:学校教育力求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探寻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彰显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和学校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 孟旭彤.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J].金山,2012

[2] 吴熊伟.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J].投资与合作,2012

[3] 习近平.增强看齐意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158.

[4] 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8.

[5] 姜珍.关于当前高校党课教学的一些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80-181.

作者简介:汤未(1985- ),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