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现场控制分析

2020-12-14 07:22董建根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导策略分析

董建根

摘要:纪录片的创作中,编导审视以往的工作模式并找到其中的不足,有方向地改进,准备好拍摄的备用方案,对人员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当前使用的技术做到更新,同时对自身的美学观念进行强化,使现场的控制在掌握之中,才能更好地释放出创造力,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制作出饱含时代气息的作品,将真实的内容再现给大众,增强其黏性,使传统媒体在新时期下稳步前行。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创作;编导;现场控制;策略分析

一、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现场控制的作用

首先,对拍摄的内容做到准确地把控。纪录片在拍摄时需要大量的素材,故编导会结合实际的需求和纪录片的要求等对拍摄的内容进行切实有效地明确,继而将所获得的内容做到加工,通过剪辑融入多种不同的元素,使纪录片的主题突出。编导在冗杂的信息中寻找到有深意的内容,对拍摄的顺序进行相应地调整,彰显纪录片的真实性。

其次,在相应程度上对拍摄的进度做好控制。纪录片的创作需要知道制片方的要求,也应有足够的经费,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所有的拍摄,那么应有着系统化的指导,使拍摄的流程更为科学,为后续的编辑环节带来充足的时间,保证纪录片的质量。编导可以对工作的流程做到极大程度的控制,对拍摄及相关的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拍摄,对整体的经费做到合理分配,使拍摄任务轻松地完成。在编导的指挥下,结合现场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针对性的解决,使现场拍摄的任务和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但不会偏离主题,在有条不紊带领下保证实际工作中的效率。

最后,为加工带来便利性。纪录片需带着真实性来呈现其艺术性,编导通过对现场的控制,使后续的编辑凸显出其观赏性,也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足够的素材中尽快地完成剪辑,而不会因材料不足而耽误创作时间,同时也使材料的融合不具突兀感,给观众带来舒适且震撼的体验。现场的情况被编导控制,使拍摄的资源得到极大程度的利用,避免素材在剪輯中的浪费,不会出现返工情况。

二、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现场控制的问题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继而使拍摄等环节不能顺利地衔接,也使获取的内容不够精细化。一是,在环境方面,纪录片可能遇到天气巨变、地形危险等情况,使现场拍摄有着一定的困难,那么在后续的制作中会延长进度。若编导没有预先对拍摄环境进行了解,也未准备相应的备用方案,那么将使纪录片的创作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并且没有预期的效果。二是,在拍摄技术方面。编导对现场的控制还依托于多样的技术与相应的手法,而这些又需要经费的支持,故需对资源做好分配,才能更好地引入当下的新技术,跟上时代进步潮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但实际工作中技术已呈现出不足,纪录片中缺少新技术元素,亟待解决。三是,在人员的调配方面。纪录片的拍摄为保证真实性,需要较多的人员,才能还原事件,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纪录片所涉及的人员有着一定的冗杂性,若得不到编导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则各操作环节不能更好地衔接,现场也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影响最终的拍摄成效。

三、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现场控制的策略

(一)拍摄备选方案

纪录片的创作现场易受到多种突发情况的影响,编导应带着长远的眼光去对拍摄制定相应的备选方案,避免拍摄中断,使拍摄的现场得到极大程度的控制。一方面,编导要在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前对周围的环境、地理、人文等做到科学且全面地考察,对拍摄时期的天气情况做到了解,可以准确地避开恶劣天气,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备选方案,使之与拍摄现场的情况相契合。一旦在拍摄的过程中突发紧急的情况时,可以立即启用备选的方案,对物力方面的资源做到极大程度的保护,保证拍摄期间的各种安全。另一方面,编导需对现场的各环节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凸显出自身的纪录片制作中核心效用,通过简单易懂的管理方式向各环节的工作人员传递制片人的需求,拍摄的内容及手法等,使工作人员可以在明确的方向下进行操作,而不会因脱离主题或控制方向出现返工或收集无效信息等情况,将整个现场的工作效率做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纪录片的制作并呈现出高质高效,使观众看到真实而带有情感的多维度的作品,引发思考。

(二)人员管理的合理调配

实际的创作中,编导结合纪录片的特点与独特的艺术形式,安排各环节的人员分配,使现场的控制彰显科学性,获得更多的素材。具体而言,一是根据需要创作的纪录片的规模和真实的需求等,对团队人员的数量及职位进行控制,使之在工作中释放出自身的专业能力,凭借极高的素质完成为期不短的纪录片创作工作。二是对各人员的职责做到极大程度的明确,使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编导还应制定相应的现场责任制,让各工作环节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工作人员能随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使现场操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在明确的制度下进行解决,而不会将责任进行推诿,使拍摄的流程有序地进行。各操作环节安排专人去负责,使现场的控制呈现出细致化,纪录片的创作更为专业,也给后续的编辑带来便利。三是,对拍摄的内容进行科学且合理地划分,编导在拍摄时可以选用有着较强能力的导演来进行角度、速度等众多方面的指导,使拍摄到的内容有着极高的可用性,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较高难度的任务。为此,纪录片的拍摄中人员的调配是各项工作得以高效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现场控制中的一部分,受到编导的重视。

(三)技术的提升

首先,编导在拍摄前会与制作方进行全面且融洽的交谈,获取其真实的需求,继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摄影地区的优势等引入较新的设备,使纪录片的拍摄更具清晰度和立体感,更能满足制作所需的精细度,使后续的传播能够吸引大众,在带来舒适体感的同时也使之心灵被震撼,增强电视媒体的用户黏性。

其次,纪录片的拍摄涉及多种不同的设备,编导在现场应对其进行科学且合理的管理,对昂贵的器材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还应安排专人对器材做到实时的管理与安置,使之处于较好的状态,供工作人员随时使用。

最后,对于优秀的人才,编导需要通过待遇等方面的提升来对其做到切实有效的吸纳,使之参与纪录片的制作,带来青春般的活力。工作人员凭借专业的能力在拍摄中融入科技色彩,凸显出高超的技艺,使拍摄的内容更能与制作的需求相契合,凸显创作的真实意图,加快工作效率,让纪录片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缓解以往的审美疲劳,提升整体的收视率,增强电视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美学观念的强化

拍摄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编导应对参与现场拍摄的各操作环节人员间做到极大程度的协调,使各部门能够相互配合,同时提升其默契度,共同为纪录片的创作而努力。编导将自身的美学观念与纪录片的题材进行切实有效的结合,凸显出饱含个性的艺术感,也是各部门间协调工作的展现,编导的核心效用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编导在实际拍摄现场需要对“不起眼”的一些细小却蕴含着极大潜力的镜头进行切实有效地应用,融入纪录片的创作,从多角度去收集素材,使后续的成片有着极好的效果,展现出纪录片的内涵。编导凭借现场控制中地热情来感染各环节的工作人员,使团队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激发出艺术的感悟,让拍摄等更有新意。与此同时,编导还需要对场面进行切实有效的调度,编导要走出固定的控制模式,可以将自身的想法和摄影人员进行分享,寻找到最为有效的摄影方案,使纪录片更为精致。

四、结语

纪录片的制作需要足够的耐心,更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加之新时期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故而编导要对当前新的挑战做到极大程度的把控,结合已暴露出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对拍摄的技术和方案等进行切实有效的调整,迎合观众的需求,又要展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实践中,编导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故需对现场控制能力进行相应的提升,通过有深意的拍摄题材,配以高超的拍摄技术,在后续的编辑中融入美学观念,使之潜在的价值得以展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也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编导策略分析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