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12-15 05:21卫,张毅,刘
新农民 2020年15期
关键词:科普农民农业

黄 卫,张 毅,刘 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5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照今年一号文件要求和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如何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笔者做了以下若干思考。

1 我国农村科普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三农”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不断进步,农民生活大大改善,在这一进程中,农村科普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表现出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新特征。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也不再是单纯的提高土地出产率,同时要兼顾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必须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人数继续减少,具有知识、眼光、技能、追求的“新农人”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使用权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种植的创业,并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管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

农业的主要形态也衍生出多种新的类型:都市农业、城郊型农业、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精确农业等,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势必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互联网农业开始接地气,“互联网+农业”,其实还处于春天播种的阶段,远远没有到收获的季节。

农业格局的调整促使当前农村科普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现代农业机械操作、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的保鲜及物流、食品安全与健康营养等这些科普内容还在不断地增加。

2 农村科普形式正在不断创新

我国传统的上传下达型农村科普形式因为其形式的单一和传播内容的局限性正在接受严峻的挑战。我们把培训、讲课等方式归类为咨询式农村科普,这种科普模式优点是可以与科普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专业性强,易于接受。但缺点是不利于灵活调整科普内容,传播效率低。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也带来了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和知识,为农村科普传播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大数据时代正在悄然走来。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指导农村科普,对于提升农村科普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移动时代的发展,网络式科普逐渐普及,可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科普需求,及时提供人们所需科学技术知识及专业帮助。目前,中国的网民数已超过 6 亿,而手机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工具,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特别是如今的传播已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均可平等参与到科学传播之中,手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电视,通过移动互联网、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信、抖音、快手等形式或平台开展农村科普工作,对青少年人群的影响力更大。

3 农村科普的制约因素

制约农村科普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3.1 客观方面

一是经济投入方面的不平衡。科普资金的缺乏阻碍了科普工作的开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普筹集资金呈现依次递减的特点,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人均科普经费增长幅度低于人均 GDP的增长幅度。

二是政策环境尚未成型。国家科技政策虽然制定了关于农村科普工作的计划,然而真正贯彻与实施的很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农村科普工作的机构缺乏;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不一,造成基层科普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地缘因素的制约。农村相对城市地处偏远且分散,道路交通不便,使得传统科普工作的开展受到不利影响,受自然环境的支配作用较强,而这一影响随着网络科普的发展将逐步得到缓解。

3.2 主观方面

一是管理层面的科普意识有待增强。农村科普的组织体系不健全,科普队伍不稳定、科普形式单一、受众热情不高、科普阵地锐减。有些地区农村科普属于空白。在队伍建设方面,对队伍建设缺乏重视,表现为科技人才缺少,特别是现有的农村科普工作队伍中,最基层的科技人员不仅相对数量少,而且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农村科普经费有限,农村科普的队伍管理归属不清晰,农技工作人员脱岗、混岗现象突出;传统农村科普的内容、形式在短时期内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是农民的认知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本身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能力,对于科普教育与科技推广持消极态度。科普对象群体间发展不平衡。重视对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普及,忽视对水平较低者的普及;重视对农村干部、专业户的普及,忽视对普通群众的普及;重视对青壮年的普及,忽视对青少年的普及工作;重视对农村男性劳动力的普及,忽视对农村家庭妇女的普及。

三是农村科普教育理念落后。农民科技培训机构较分散、培训时间短、专业面窄、培训未能与企业用工充分对接、科技培训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经费紧缺、科普手段单一单调,难以激发受众兴趣,农民参加培训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培训中的存在问题。

4 对做好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几条建议

根据新时代要求和党中央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针对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及所暴露的问题,我们应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现实、农民实际,认真分析问题、采取措施,探索出一套更加符合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普工作模式。

4.1 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科普机制

当前从事农村科普工作的主体主要由各级科协、各科学素养成员单位、各种农技协会组成。由于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联动机制,导致科普内容同质化、科普手段简单化、科普活动形式化。

应该探索建立多主体融合联动、合作共享的科普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普工作的效能。构建合理科学的农村科普组织体系,基层科协科普组织体系要不断完善,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网络,建立县级以下科协组织。调动各部门、社会各组织以及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农村科普的积极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针对农村科普工作展开课题研究;以专项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主题活动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南亚所),主要以热带果树、热带纤维与糖能等南亚热带重要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在广西右江河谷地区、四川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广东雷州半岛地区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农村科普活动,对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完善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科普队伍的建设层面对农村科普人员的管理要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对科普人员的工作属性和职能定位要明确清晰;需要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基层科普人员的薪酬体系要不断完善,保障基层科普人员的稳定性。

4.2 农村科普手段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需要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通过实际考察当地农民的文化心理、知识结构、审美喜好等,有计划地选择科普信息、科普资源、制订长期的科普工作计划;各地的科普工作队伍应放下身段深入基层农村、农户家里,通过田间炕头的调研,切实探寻出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地方文化、不同人群接受心理的科普形式。

通过科普工作给予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上的指导,确保农业生产的科学性,有效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因此农村的科普工作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应搞一刀切式的信息灌输;应通过对手机终端、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QQ群、微信群、网络电视等发送的科普信息的分析,探寻科普的新路径。应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普及提高,不应搞运动式的集中短训。

以广东梅州这个农业大市为例,近年来,梅州在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同时,积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使之成为推动梅州农业快速发展的新生动力。目前已建成梅州市五指石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梅州市农业科普生态园(国家级)、梅州市金穗生态农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梅县鸿园花木植物生态园等一大批农业科普基地,促进了梅州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带动和推进了各县(市、区)农业科普的发展。

4.3 注重科技与文化融合,将文化基因注入农村科普

中国特色的农村科普文化建构必须在充分了解农民的接受心理、审美喜好、欣赏习惯的基础上,走与大众文化相对接的建设路径,通过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文化心理、认知结构,使农村科普文化的建设既与大众文化的发展相契合,又能激发农民学习农技、科学知识的热情。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国家农业图书馆通过开创田园文化建设,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逐步成为了农村科普的一块新阵地。国家农业图书馆通过连续举办田园诗歌大赛吸引全社会关注农业、讴歌农业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通过举办系列“乡村振兴大讲堂”,组织科技与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走进乡村,将知识和文化带到田间地头,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猜你喜欢
科普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科普达人养成记
农民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