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夜间经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发展契机与策略研究

2020-12-15 01:39胡若晨朱菊芳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赛事消费经济

胡若晨,朱菊芳

近年来,“夜间经济”作为新的经济热点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在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更加激发了“夜间经济”的市场活力。据艾媒咨询预测,我国在2020年夜间经济的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1]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体育成为人们夜间消费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健康需求的重要抓手。201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丰富体育消费业态”“培育体育消费观念”“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优化体育消费发展环境”的发展目标[2];2019年9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以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的相继发布,更是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 体育夜间经济研究回顾

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2001年英国学者 Paul Chatterton和Robert Hollands以“城市夜间休闲规划”(urban playscape of city nightlife)的概念首次提出夜间经济。[3]随后,英国学者 Bianchini.F 在 1995 年发表的《Night Cultures,Night Economies》中提出城市应鼓励多元化的夜间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4]

我国学者对“夜间经济”的定义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视角:(1)从经济形态角度看,夜间经济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是相对于“日经济”而言的在第二时空进一步延伸的市场经济,主要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清晨6点所发生的服务业方面的消费和商务活动;(2)从业态表现形式角度看,夜间经济是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物、娱乐、休闲等内容;[5](3)从休闲服务角度看,夜间经济的消费形式多以休闲活动为主。[6]由此看出,学界普遍认为夜间经济是基于时段性划分,与“日经济”相对的经济形态,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现代城市人生活消费方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笔者将体育夜间经济作为夜间经济的下位概念,将其定义为: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清晨6点以当地居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在诸如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等参与体验型、观赏娱乐型等服务型消费场景中,以运动项目为消费内容,从而达到舒适身心、促进健康、休闲娱乐等消费目的的经济形态,是衡量城市活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

2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夜间经济迎来发展契机

2.1 体育夜间消费人群广泛,发展潜力巨大

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显示: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消费活跃度强于白天,夜间经济规模约占零售规模的60%。[7]当前,我国体育参与人群数量在不断增加。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4亿人次,其中夜间锻炼人口占比较大。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健身休闲首选仍是公共场地,占79%;其次是健身会所,占50%,选择付费体育场馆锻炼的占39.4%。[8]说明当前大众对于付费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仍不强。因此,随着“15分钟健身圈”等惠民工程的大量实施,应不断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减少人们的时间成本,激发体育夜间消费发展潜力。

2.2 “健身热潮+多形式健身俱乐部”出现,促进夜间健身市场发展

个性化的体育消费诉求是消费主体心理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人价值在体育消费领域内的凸显。[9]基于符号学视角,体育夜间消费往往是一种“符号消费”。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者被贴上了“自律、健康”的标签,并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健身动态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归属感。

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健身时间往往在18点以后,这为夜间健身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各种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对于健身的动机更多是以增进身体健康、放松心情为主。以太原市健身群体锻炼动机为例,排在第一位的是增进身体健康,占34.2%;第三位是调节心情、释放压力[10]。此外,随着健身俱乐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除传统会员制健身俱乐部以外,诸如以超级猩猩为代表的团操课为主的健身俱乐部、以KEEP、乐刻运动为代表的线上健身App运营的线下“智能化”“月付制”健身俱乐部、以curves为代表的针对女性的团操课俱乐部及以公园盒子为代表的共享健身仓等新型俱乐部不断涌现,满足了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选择,促进了夜间健身市场的发展[11]。

2.3 专业化、高端化的消费诉求,助力夜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

根据国际规律,当人均GDP高于7 000美元时,动态精神需求(运动、旅游等)不断丰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2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12]在消费升级驱动下,高品质、高层次的体育需求进入人们的消费视野,呈现出专业化、高端化的特征。首先专业化要求人们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借助专业场地进行。随着人们对健身需求的深化,还希望提升运动技能水平。以济南市青少年乒乓球培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在选择训练场地时,除注重场馆的便利程度,占16%外,更注重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分别占24.5% 和 28.5% 。[13]

其次高端化则体现在,中高端消费人群集中在高档健身会所;或是在运动项目技能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网球、高尔夫球等,寻求“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私人教练进行训练。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自我的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还满足了自身运动社交的心理需求。这也说明人们对于体育培训的专业化消费诉求不断增强,选择更专业、更高端的训练方式成为夜间参与体育培训的潮流。

2.4 体育夜间消费氛围增强,夜间观赛成为娱乐活动新风向

体育赛事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性,对体育夜间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由于赛事的种类及高质量的赛事IP增加,加之开赛时间往往在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夜间,因此,夜间观赛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和放松的首选。这也是由于在忙碌的日间生活节奏停止后,现场观赛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视觉冲击以及放松、释放的氛围,达到身心愉悦的最终目的。此外,高质量的赛事还有一定的“明星效应”,驱动球迷现场观赛的欲望。在刚刚落下帷幕不久的“2019年篮球世界杯”的比赛中,据票务网站大麦网的营销数据显示:在16天的赛期中,历经8座城市,共举办了92场比赛,服务60多万人观赛。仅出票量就达到75万张,票房收入超过2.8亿元人民币。同时,大麦网在今年暑期的在售体育项目中,体育赛事成为其票房增长速度最快的版块,较去年同比提升137%,购票用户数量同比增长60%。这说明,当前夜间体育观赛逐渐成为人们娱乐活动的新风向。

2.5 多业态耦合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成夜间经济重要空间载体

随着人们体育休闲需求的日益增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馆等传统体育空间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趋势。体育服务综合体以多业态融合的特点,成为满足人民多元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以洛克公园为例,其以运动项目为主,例如篮球、棒球等,融合了娱乐、培训、餐饮、购物、健身等多种业态于一体,成为上海知名的体育连锁品牌,在国内拥有数十万会员[14]。洛克公园聚集了由2 000支草根球队组成的以篮球为基础的社群,顺应“推动夜间成为体育消费的主战场”的趋势,将营业时间延迟到夜间22点,并定期举办赛事吸引人气,实现场馆利用率最大化。由此,“多业态+运动”型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是消费升级、产业融合深化以及城市空间优化等大环境下符合人们夜间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形式。

3 国外体育夜间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3.1 以体育赛事为主体,多元业态配合促进体育夜间消费

国外的体育综合体以体育赛事为主体,配套多元业态以促进人们的体育夜间消费。以美国洛杉矶的斯台普斯中心为例,其所有权和运营权归AEG集团所有。作为2支NBA球队、1支NHL球队以及1支WNBA球队的主场,其最多可以容纳2万名观众。[15]由于球队球星众多,每场比赛均能带来足够的上座率。门票方面,以湖人队为例,自2018年Lebron James加盟以来,其最便宜的单场球票约为170美元,超流量的现场观赛为斯台普斯中心带来巨额的门票收入;场馆运营时间方面,NBA赛事一般在19:00—19:30之间开始一直持续到22:00,使得中心的运营时间也一直延长到赛事结束。因此利用整体开发优势,将中心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体育娱乐综合体。

表1 2013年斯台普斯中心运营收入

表1所示,2013年斯台普斯中心运营总收入达到3.53亿美元。其中四支球队的门票收入占全年收入的79.71%,商品销售等收入占比远远低于门票收入[16]。此外,微软剧院、斯台普斯中心、活力城共同组成了LA.LIVE体育娱乐区,消费者可以在此享受一站式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借助高质量的赛事IP,配套多元的娱乐设施能够带来较为可观的体育夜间经济效益。

3.2 以体育项目为主体,构建体育园区

体育主题公园主要是以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辅之配套设施形成的体育园区。以美国为例,新兴的运动项目和极限运动极受美国人喜爱。为了满足极限运动对场地的特殊要求,专门建设极限运动和时尚运动公园,使之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开展比赛、提高技能、相互交流的绝佳场地。与此同时,为了考虑大众的需求,园内也设有其他体育设施,如足球场、篮球场等[17]。同样,建于1959年的英国Gosling体育公园,除有露天足球场和滑雪场外,其余都是室内体育运动设施,设有健身房、田径场、乒乓球场、网球场等,此外还配有餐饮、医疗、会议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该体育公园既满足了大众体育锻炼的需要,也为开展更多休闲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18]。而英国的Cavendish体育公园为减小天气因素对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将体育活动在室内开展。体育项目则是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健身目的进行设计,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更多考虑人文关怀。英国作为最早提出“夜间经济”这一概念的国家,在体育夜间经济的发展上提供了很好的案例。[19]

3.3 从大众体育需求出发,打造群众夜间体育活动圈

日本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积极发展大众体育。为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及促进群众性夜间体育活动圈的发展,在充分考虑大众实际需求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建设体育集聚区,以大众运动设施为主,包括足球场、田径运动场、篮球场、游泳馆、排球场、网球场等设施与绿地。同时,还为青少年和一般民众提供修养保健的场所。例如日本山口市体育公园,其集运动健身和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院内的中央体育场,可以容纳约3万人同时观赛。园区内经常利用体育场地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此外也为普通民众提供健身服务。日本体育公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代变化,从大众实际需求出发,促进体育夜间消费文化的形成。[20]

4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4.1 出台体育夜间经济政策,引导体育夜间消费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扩大体育消费。现阶段体育夜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交通不便、场馆便民性差、运动收费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出台专门性政策:(1)延长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增加人们的运动消费时间;(2)发放运动优惠券或是与银行合作发行运动优惠信用卡,降低大众运动费用支出;(3)优化交通系统,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由于夜间出行量远大于日间,可以参照伦敦的地铁通宵运营计划:在每周五到周日24小时运行;[21](4)提供高性价比的体育培训。体育培训服务的对象年龄跨度大,需求广,因此该政策可以有效地鼓励居民参与体育培训,形成科学运动习惯;(5)因地制宜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围绕社区、住宅区、商圈等地段建设单项或综合型公共体育场馆以增强大众消费的便捷性。进一步优化夜间体育活动和夜间消费环境,降低体育夜间消费门槛,促进体育夜间消费文化形成。

4.2 融合多业态共同发展,实现“体育+”夜间经济模式

在夜间经济中,由于体育活动本身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有限,需要以体育活动为抓手,融合餐饮、电影等产业协同发展,以实现最大价值。(1)构建新型消费空间——体育服务综合体,适应当前夜间体育消费趋势。(2)合理布局消费项目。以“体育+培训”“体育+文娱”“体育+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主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是一个集体育、休闲、商业、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互动平台。要结合人们的消费喜好和消费特点,合理布局消费项目。例如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电影院、文创馆、餐吧等项目,同时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吸引人流、资金流等,进而提升在新型夜间消费空间的消费频次,让不同年龄群、消费群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例如:北京五棵松文体中心、奥林匹克公园、洛克公园等融合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时尚、高端消费、社交体验为主要模式,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配套娱乐、休闲、文化等内容,[22]引导运动场景向消费场景转变,实现“体育+”的夜间经济模式(见表2)。

表2 “体育+”夜间经济模式

4.3 加强联动性场景建设,形成体育夜间经济集聚效应

由于体育夜间消费场景较为分散,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参照英国的发展经验,在参与者聚集效应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产业或区域的联系,催生出新的体育夜间文化以增强体育夜间经济效益。因此需要通过夜间交通网络、城市体育的区域特色加强联动性场景建设。具体如下:(1)举办草根体育赛事,通过赛事形成一定的健身圈和社区的区域互动性和联动性,建设草根赛事型体育夜间经济集聚区;(2)基于社区健身圈、公共体育场馆等区位及功能定位,结合餐饮、演艺等设施,建设文体型体育夜间经济集聚区;(3)依托24小时共享健身房、传统的健身俱乐部、餐饮、美食等设施,结合各类设施功能,建设健身娱乐型体育夜间经济集聚区。通过联动消费场景和公共资源,形成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各类特色集聚区,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增强体育夜间消费氛围,形成集聚效应。

4.4 加快国内赛事品牌建设,提升赛事观赏性

现场观赛对大众而言,主要在于赛事的观赏性带来的内心满足,包括现场氛围、运动员的高光表现、赛事的竞技水平等。为了更好地吸引赛事人流,增加夜间赛事经济价值,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提高赛事的竞技水平,满足观众欣赏比赛所获得的视觉满足感;(2)培养本土明星运动员,形成明星效应;(3)丰富现场娱乐活动,增强互动性。通过丰富现场娱乐活动,满足观众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心理需要。

4.5 以大众体育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增加场地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供给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大众体育需求不断多元化。为更好地提升大众身体素质及满足专业化、个性化等体育夜间消费新趋势,参照日本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地的各类资源,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进行体育场地规划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措施如下:(1)增加专业场地供给。由于我国体育人口较多,场地很难得以满足,因此需要通过集约土地,提高场地利用率,使用可拆卸的场地以增加专业运动场地供给;(2)增加高质量社会体育指导员。由于人们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诉求,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教学,以增强我国群众身体素质以及拓展对于多样技能的掌握程度。最终,在场地和运动项目上做到高质量的供给,促进体育夜间运动文化形成。

图1 体育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5 结语

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体育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基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特点、身心需求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其次,需要不断创新。依托城市特色,融合夜间经济的不同业态,因地制宜地实施“体育+”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再者,需要协同联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体育夜间经济的发展,完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联合城市公共交通部门共同为体育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不断提升体育夜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体育夜间经济常态化、持续化、高质量发展,提高体育夜间经济在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中的经济占比,打造支撑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引擎[23],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现实的体育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

猜你喜欢
赛事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本月赛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