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官兵海训期间遭遇海洋生物致伤的调查分析

2020-12-15 10:09柳国艳赵艳芳周永红张黎明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蜇伤海洋生物水母

柳国艳,赵艳芳,周永红,陶 霞,张黎明

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毒有害海洋生物在数千种以上[1]。随着海军的迅速发展,登岛作战、岛屿防御以及濒海作战训练中,官兵遭遇有毒有害海洋生物伤害的情况日益凸显。特别是海蛇等剧毒海洋生物致伤中毒,既严重威胁指战员的生命安全,还带来严重的心理恐慌,影响部队训练任务完成。笔者前期对某陆战部队海训期间有毒海洋生物致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掌握濒海作战训练期间官兵遭遇有毒海洋生物致伤的发生率、主要致伤类型、症状和救治方法等。本项调查分析为更好地制定有毒海洋生物伤防治措施,提升部队涉海作战训练医疗保障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陆战部队未经筛选的参加过1次以上南海海域海训任务的222名官兵,年龄(22.39±3.03)岁,范围19~34岁。其中参加过1次海训的为71人(31.98%),参加过2次海训的为42人(18.92%),参加过3次及以上海训的为109人(49.10%)。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军龄、参加海训次数、对海洋生物伤的认知情况、是否遭遇过海洋生物伤、致伤症状及采取的处置措施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22份,现场回收222份。对官兵参加海训期间发现的有毒海洋生物种类、遭遇的有毒海洋生物致伤类型进行分类统计,计算构成比、发生率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海训期间官兵遭遇有毒海洋生物种类与海洋生物伤发生率 在部队的濒海训练中,官兵遇见的危险海洋生物多种多样,包括水母、海蛇、海胆、海螺和刺毒鱼类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有毒海洋生物为水母。在训练海域中,水母出现的数量也较多,通常成片出现,严重威胁部队官兵海训期间的健康与安全。

在调查的222名官兵中,136人(占61.26%)在濒海训练期间遭遇过海洋生物致伤,其中发生率最高的致伤类型为水母蜇伤(占60.81%),1人遭遇过海蛇咬伤(占0.45%),未报告其他类型海洋生物伤。在本次调查的官兵中,130人(占58.56%)认为海洋生物伤对海训任务影响较大,63人(占28.38%)认为海洋生物伤严重影响海训任务的完成(表1)。

表1 海训期间常见的有毒海洋生物种类与致伤类型分析

2.2 官兵遭遇水母蜇伤后的症状与现场处置措施分析 水母蜇伤是海训期间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在遭遇过水母蜇伤的135名官兵中,出现的蜇伤症状主要为局部症状,包括鞭痕样红肿(占85.19%)、疼痛(占78.52%)、起水泡(占24.44%)等,其中有12人(占8.89%)还出现了全身中毒症状(表2)。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人由于蜇伤程度严重,接触部位存在明显疤痕。

课题组就受训官兵对海洋生物伤防治,特别是水母蜇伤现场处置措施的掌握情况也进行了调查(表2)。在遭遇水母蜇伤的135名官兵中,33人(占24.44%)正确掌握水母蜇伤的现场处置方法,即立即使用干净海水冲洗蜇伤部位。21人(占15.56%)采用不恰当方法如淡水冲洗、沙子揉搓进行现场处置。35人(占25.93%)用可乐、肥皂水、酒精、苏打水进行消毒处理。不清楚现场处置措施、立即找军医的有33人(占24.44%)。不做任何处理的有13人(占9.63%)。

表2 水母蜇伤官兵的主要症状与现场处置措施分析

3 讨论

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毒有害海洋生物在数千种以上。全球每年因有毒有害海洋生物致伤、中毒者超过10万人次,且有毒有害海洋生物的危害呈加重趋势。对我军而言,部队海训、岛礁守护、南海海域的大规模工程建设以及海军繁重的长远航任务等海上军事行动,使得指战员们与海洋环境的接触日益密切。近年来,守卫岛礁战士遭遇海洋生物伤害的情况比较普遍,部队濒海训练和海上演习也常遭遇有毒海洋生物致伤与中毒。因此,对有毒有害海洋生物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某陆战部队官兵在南海海域海训期间遭遇有毒海洋生物的种类、海洋生物伤的类型、致伤症状与现场处置方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官兵在训练海域可受到多种有毒海洋生物致伤威胁,海洋生物伤在濒海训练期间的发生率较高,对受训官兵的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

我国海域常见有毒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水母、海蛇、刺毒鱼、有毒棘皮动物等。本次调查也显示,官兵在训练海域发现的有毒海洋生物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水母。水母是腔肠动物在浮游生物中的代表,绝大多数营浮游生活,自泳能力低,分布受风向、风力及潮流支配。随着全球温度特别是海洋温度的上升和近海的富营养化,海洋中水母数量呈增加趋势,全球许多海域出现大规模水母爆发现象,并且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水母爆发的重灾区,局部海域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水母蜇伤是最常见的海洋生物伤,也是部队濒海训练中发生率最高的。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涉海作训官兵90%以上曾遭到水母蜇伤威胁。在本次调查中还有一例海蛇咬伤,海蛇均为剧毒蛇,是最危险的海洋动物之一,海蛇咬伤如果处置不当,死亡率高达50%,而且海蛇的出没会给周边驻军带来严重心理恐慌。海蛇咬伤也是南海等未来重点作战海域军事行动面临的重要医疗卫生问题。本次调查中未报告其他类型海洋生物伤,但毒鲉等刺毒鱼类、河豚等食用有毒鱼类、鲨鱼等凶猛咬害鱼类的潜在危害还是不容忽视。

部队的濒海训练时间一般为五月份至八月份,这期间也正是水母生长活动的旺季,训练海域中的水母数量多、毒性强,必须注重有效的预防和救治。水母触手组织表面有刺细胞分布,刺细胞中含有储存毒液的刺丝囊,水母通过刺丝囊发射刺丝释放毒素。水母蜇伤多数为轻度蜇伤,仅出现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表皮坏死、疼痛难忍等,严重致伤或有过敏体质者则会立即出现红斑、风团块、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中度或重度蜇伤较少见,但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可因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2-4]。在本次调查中,135名曾遭遇水母蜇伤的官兵大部分出现鞭痕样红肿、疼痛、起水泡等局部症状,其中12人还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这表明水母蜇伤已严重威胁濒海训练官兵的健康与安全。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尽管水母蜇伤在海训期间的发生率很高,但受训官兵对水母蜇伤急救知识不熟悉,多数官兵采取的现场处置方法不当或没有进行有效的现场处置,调查对象总体对海洋生物伤防治知识、防治行为的掌握程度较低。

国外对海洋生物伤的防治研究十分重视,美国有正式出版的有毒有害海洋生物手册及急救指南和避免有毒有害海洋生物伤害的音像资料。美国海军潜水员和海军陆战队员要求掌握有毒有害海洋生物创伤与中毒的救治方法,美国国防部从军事医学角度,每年推荐需研究的有毒有害动、植物种类清单和内容。澳大利亚研制了海蛇、水母等抗毒血清以及鲨鱼驱避剂。以色列研制了预防水母蜇伤的皮肤防护剂。相比之下,我国在海洋生物毒素与海洋生物伤防治领域的研究还较为滞后。本次调查显示,有毒海洋生物致伤已成为我军濒海训练面临的一大医疗难题。因此,为满足部队实际需要,相关科研、卫生人员应重点围绕我国沿海常见有毒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相关毒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常见海洋生物伤的预防、急救与治疗方法等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也需对受训官兵开展常见有毒海洋生物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参与濒海训练卫生保障人员海洋生物伤防治的学习和培训,维护受训官兵的健康,保持部队战斗力。

猜你喜欢
蜇伤海洋生物水母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像灯笼一样发光的水母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珊瑚和水母
毒蜂蜇伤的救治
不要小看蜂蜇伤
水母奇观
蜂蜇伤致血淀粉酶升高的临床研究
黄蜂蜇伤的临床特征及综合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