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改革探讨

2020-12-15 06:53谢雨青
商情 2020年47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谢雨青

【摘要】本文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探讨。从舞蹈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舞蹈编导教学中的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目前一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在生源结构、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课堂实践方面的改革和加强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综合素质;优化生源;课程体系;编导实践

舞蹈编导专业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舞蹈剧本创作、舞台导演以及人体动作编创等环节,构成了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舞蹈创造素养的导演型以及编创型人才。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培养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舞蹈技巧和基本功,而且要对舞蹈的种类、舞蹈的理论、舞蹈动作的编创、舞剧剧本剧情的编创、以至于舞台灯光、布景、道具,演员的服装、配饰、民族特点和文化、舞台效果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要有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能力。这就对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受社会需求的影响,高师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走上纯粹舞蹈编导岗位的只是少部分,而绝大部分的舞蹈编导专业学生都走上了中小学和幼儿园舞蹈教师的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参与了中小学学生舞蹈编创工作。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高师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上除了要精通舞蹈编导相关内容,也要对舞蹈教学环节有所涉及。因此,对于高师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就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如何提高这个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教研上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

高师院校中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以两个方面的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其一是培养专业的舞蹈编创型人才为目标,其二是培养适合于在大学、中小学、文化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业余舞校、社区、企业等机构担任普及型的舞蹈师资为目标。这一专业培养方向,符合社会的需要,体现了高师舞蹈教育在文化建设和全民美育中承担的责任和功效。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开办舞蹈专业时间较短,教学上主要沿袭了传统舞蹈专业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舞蹈复合型人才还有较大的差别。

由于舞蹈专业在大部分的师范类院校中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师资来源和教学模式都局限于原有的对舞蹈专业表演类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基本沿袭原有的舞蹈表演专业。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当中,对这些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偏重于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舞蹈编创和授课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表演专业和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舞蹈表演专业主要是培养演出型人才,对于学生的身高、技术技巧、舞感、节奏韵律的掌握、表演能力等有较高要求,而舞蹈编导却是更看重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编创能力及讲述能力。舞蹈演员只需要注重自身的技能,而舞蹈导演却需要设计整个舞蹈的故事和动作表现,以及音乐的配合,并且需要整个舞蹈团队能够充分理解他的意图,才能将整台舞剧表现精彩,除了自身的编创能力,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一些增强高师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供研究和探讨。为了提高高师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完善生源筛选标准,提前细分专业导向

目前,国内大部分省份的大学舞蹈专业学生选拔,都采用省级联考的方式进行,有效杜绝了不少营私舞弊现象,做到了舞蹈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但是笔者认为,在舞蹈联考的内容和体系上,对于舞蹈生的专业导向并不明确,舞蹈学生筛选标准较为单一笼统,不足以将不同专业目标的学生进行细分,造成了后期大学教学环节的困难。目前,大部分省份的联考科目主要围绕学生的软开度、技巧、模仿、剧目等环节进行测试,少量省份加入了即兴环节。这几个测试环节其实主要对测试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比较有效,更加适合对于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选拔,但是对于大学中开设的舞蹈编导、体育舞蹈、舞蹈教育、舞蹈学等专业或方向的人才选拔未能起到充分有效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国内不少具备独立招生权的艺术类重点大学做得比较好,比如北舞、南艺、云艺等。这些独立招生的艺术大学在舞蹈人才选拔上充分考虑了舞蹈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和各舞蹈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在选拔时按照本大学开设专业,进行分专业考试,只有符合本专业的测试标准的,才能在志愿填报时填报该专业,有效筛分了生源结构。比如,某艺术类重点大学的舞蹈编导校考,着重考核的是学生的音乐编创能力和命题编创能力,基本不测试学生的舞蹈技巧展示能力,看重的是编创而不是表演,这对有效选拔舞蹈编导人才,对于大学中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有着积极作用。

笔者所在的省份,以联考成绩来作为入学标准的大学有七八十所。很显然,这么多所大学所办的专业也很多,仅以舞蹈表演型人才标准选拔入学,非常片面。由于在应考学生中,生源主要是由艺校生和普高生两个部分组成。艺校生由于接触舞蹈学习时间较长,因此舞蹈基本功较扎实,以舞蹈表演标准选拔,平均成绩较高。普高生舞蹈基本功稍差,但胜在文化学习时间较长,文化底蘊深厚一些,理解力和编创能力从平均水平来看,略强,但以舞蹈表演标准来评判,得分较低。但是一旦进入舞蹈编导专业学习后,由于该专业对于学生综合素养要求较高,艺校生往往无法适应,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都很痛苦。从笔者所在高校来看,部分学生选择了转专业,重新回到舞蹈表演专业学习,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联考舞蹈筛选环节应适当参考校考或者是文化高考改革方式,实行三加一或者三加二方式,除了测试学生基本的舞蹈基础外,加试各舞蹈专业的特色内容,只有加试的科目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填报该专业,有效进行专业导向,提高后期舞蹈教学效果。

二、增加人文学科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的舞蹈编创底蕴

目前,高师院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应届的高中生,一个是舞蹈中专的毕业生,而且,由于舞蹈练功的特殊性(越小练习,越容易获得较好的舞蹈资质),往往高等院校愿意把学生的来源放到舞蹈中专生身上。由于中国舞蹈中专教育体制与普通教育体制不接轨,舞蹈中专生或者普通中学的舞蹈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如果不关注舞蹈大学生文化理论素养的提高,他们将无法真正完成大学的学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形式,与歌曲、影视、戏剧等作品有着相似点,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编导、排练以及演绎。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舞蹈编导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相关的文化素质以及艺术素质,保证舞蹈的美观性,以及适应时代的发展。

文化素养的欠缺,对学生的创编能力有较大的限制。文化底蕴是优秀舞蹈节目创作的灵感源泉,没有根深叶茂的文化枝干,无法结出甜美多汁的舞蹈果实。没有广阔的历史、宗教、风俗等文化背景,创作舞蹈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即使能够创作出来,也仅仅是简单动作的组合,而缺乏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没有观众会喜欢丧失灵魂的舞蹈,也没有观众会长久地喜欢纯粹技巧的苍白堆积。只有舞蹈中的文化认同感才能使观众真正地产生共鸣,这样的舞蹈才具有最长久的生命力。

另外,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节目,除了舞蹈动作优美以外,一定要具有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舞蹈编导的任务有点象是一个作者,要善于讲故事。舞剧的剧情要有起伏辗转,要有铺垫和高潮,总有让观众想看下去的欲望。在这一点上,对于舞蹈编导学生的故事陈述能力有较高要求。对于入学平均文化分较低的舞蹈生来说,这个环节有较大难度。如前所述,以表演标准筛选进来的文化薄弱学生在这个环节需要大量提高,否则很难胜任将来的编导工作。在这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剧本赏析和编剧的课程能有较好的提高作用。

因此,我认为在高师的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应在课程教学上增强中国语文、中国历史、东西方文化史、东西方舞蹈比较、东西方艺术史、剧本编写和赏析等内容教学,并注重学生将文化融入舞蹈表演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在学习文化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将某个文化典故创编入一个舞蹈节目中,并找到该节目的感染力和表现形式。

三、加强舞蹈编导实践,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

舞蹈编导专业不同于舞蹈理论方向的学生,编创不能仅仅停留于书面和理论,必须能够真正付诸实行。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舞蹈编导是一个编创思想、肢体动作、故事剧情、舞台效果、群体调度等多环节紧密配合下的产生的综合体,在每一个环节的实行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和变数。仅仅从教师讲述和书本学习来获得舞蹈编创的能力,那是不现实的。舞蹈编导需要学生从大量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找到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办法,形成自己一套卓有成效的编创程序。平庸的作品缺点都是相同的,优异的导演却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从杨丽萍的“孔雀舞”到张继刚的“千手观音”,无不体现着不同舞蹈编創特色的魅力。奇特的想象力是编创的源动力,丰富的编创实践经验提供了实行的可能,精益求精的细节要求,服装灯光布景等等各环节的紧密配合,最终才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唯美动人的舞蹈作品。因此,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提高。

其一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舞蹈编导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专业基本功很扎实,技术技巧非常优异,但是让她们根据音乐进行即兴舞蹈表演或者进行命题编创,这些学生立即就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这和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技术技巧培养、模仿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大量的模仿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进入一切事物之中。”丰富的想象力是舞蹈编创的基础。在舞蹈编导课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多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多以各种命题或者让学生自选题目的方式,让学生以各种舞姿来呈现。例如,以“树”为题,让学生进行编创,既要允许学生表现树苗、小树、大树、高树、矮树、端庄的树、奇形怪状的树,也要允许学生表现树的一生如何成材、聊斋中的树精、牛顿身边的苹果树、月宫中的桂花树等等。在课堂上不需要限制学生想象的边界,奇思怪想也要宽容地对待。

其二应注重大量的实践。有位舞蹈大师曾经说过:“要想编出一个好的作品,先编出一百个糟糕的作品来再说。”,创作的灵感绝不是凭空产生,而是需要“量”的累计,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数十次上百次的失败才能创作出最后的辉煌作品。在教学实践上应提高编创环节的实践力度,将编创思想的培养贯穿于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始终。可以增加课程设计环节或相关课程,加大学分,从大一到大四规定编导学生每学期都必须创作舞蹈作品才能完成学业。

其三增加舞蹈效果相关课程教学,提高编创节目表演感染力。当前的舞蹈表演不再是单一的舞蹈动作的展示,而是包括舞台布景、灯光效果、服装设计、道具运用等一系列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编创一个好的舞蹈节目,不仅要求学生有对舞蹈肢体表现本身的掌控力,而且还应有对宏观氛围的调度和控制能力,如果是群舞的编创还需要编导有对整体效果协调性和美感的把握能力。因此,在大学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舞美效果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对最新的舞台效果技术的运用、舞蹈整体美学的设计、舞台宏观调配能力的掌握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大学也应积极创造硬件条件,改造更多的类似舞台效果的教室供学生实践使用,光靠地胶和把杆是没法培养出优秀的舞蹈编导人才的。

综上所述,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出发,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注重编创实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舞蹈编创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佩婵.《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方法分析》.《文艺教学》2020年6月

[2]刘万翔.《关于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探讨》.《艺术大观》2020年第8期

[3]毛红庆.《浅谈如何培养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