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乒乓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12-15 06:53吴维宏
商情 2020年47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乒乓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吴维宏

【摘要】高校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涵盖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内容,充分拓展了乒乓球日常课堂教学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及时共享的崭新平台,加强了他们兴趣爱好,切实满足了各种能力、各种爱好、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让大学生所学习的乒乓球知识和能力及时的内化和应用这样的教学将是高校体育课程教育革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前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正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尝试,深入而持久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懂得体育的价值,激发兴趣,形成意识,培养能力,为终生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课内外一体化作为新生事物,尚处在发展阶段,它的成熟和完善还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乃至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乒乓球做为我们国家的国球,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活动,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喜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乒乓球课堂上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展开乒乓球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直接导致了学生们课堂学习状态低迷,课堂枯燥无味。乒乓球做为术科课程,本应课堂活跃,如果学生课堂呈现出低迷、枯燥现象,这就使得实践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出台,教育体制改革的加深和高等教育水平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趋于多样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创新,逐渐的被各高校应用在教学科目中,而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更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实施的政策背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明体育课教学应围绕“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来开展,并提出“三自主”的教学理念,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它是我国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它要求我们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与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结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与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体育课程一体化是指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各环节互相联系,全面沟通,连续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共同实现新体育课程的目标。整个系统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健康、实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互动与建构特征的教学观,发展性的考试评价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环节间的关系,把握课程,教学,评价统合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新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概念是在体育俱乐部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的实施紧紧围绕在俱乐部制体育而进行,同时将课外的教学措施加入到其中,使之很好的融为一体,以课上带课下,课下促进课上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体化的整体改革是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三、高校乒乓球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枯燥呆板

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忽视学生乒乓球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造成乒乓球教学日益枯燥、呆板,教、学双方兴趣低落。乒乓球课按《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授课,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热情与兴趣,使之成为被动的接受过程,难于体现学生的个性。而高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日趋稳定、人生观、价值观、日趋成熟,他们已不再满足被动的,封闭的形式,而更热衷于开放、活泼主动地参与乒乓球课与课外锻炼。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充足,空间大,内容丰富,组织灵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选择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乒乓球教学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乒乓球教学是简单机械形式的复制结构,然后在内容上结合自身传统的乒乓球项目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缺乏理性融合。与高校成熟的教学运作模式来看,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理论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一套完备体系。一方面积极响应,喊出乒乓球教学要创新,另一方面,现实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这就出现一种现象:相关部门敷衍创新号召,就构建一些学生认可度不高的俱乐部,这种态度使得成功的教学实践甚少。所以,高校体育部门,不要还停留在机械复制的阶段,而应该将“中国特色”和“国际一体化”理念科学的融合,在理论基础夯实的前提下,再进行创新。

四、高校乒乓球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学目标构建

1、以人为本、健康为先的目标

高校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健身为首的基本原则,以学生身心健康及整体协同发展为基木目标,努力让乒乓球课程从以往单一的生物性身体教学逐渐向生物、道德、心理以及社会多个维度靠拢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注重學生自我个性的培育及健康理念、锻炼兴趣及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强健以及精力充沛的培养,强调将广大学生健康观念与参加仪式培养融入到乒乓球课程教学的始终。注重学生情感、毅力等心理素养的培育,正确分辨美社、是非、善恶、荣辱等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培养在课程设定、教学实践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充分体现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方法上重视学生灵活性学习技巧的培养,改变以往课堂空间要素的制约和束缚,消除他们在学习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禁锢,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推动大学生身心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2、课内外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目标构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单纯依靠日常乒乓球课堂教学无法让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且全方位发展,作为高校乒乓球教师来说,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深刻意识到课内外乒乓球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引领大学生开展科学性、生动性、健身性、趣味性以及终身性于一体的课外乒乓球训练、乒乓球比赛等实践活动。例如:根据高校乒乓球课具体的教学对象、校园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能力、校园环境等相关条件和特征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在注重课内乒乓球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将课内基础理论、能力目标与课外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目标加以融合切实发挥课外乒乓球组织、乒乓球协会的重要作用,组织引导大学生进行课余时间乒乓球训练,培养他们自主锻炼能力、集体合作能力等,让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体化课堂中拓展知识、开拓眼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从根木上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推动广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二)、教学形式构建

1、乒乓球理论教学

乒乓球作为术科课程,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而这种现实情况慢慢的演变成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在一学期即将结束进行乒乓球理论课,进行理论笔试答题。在乒乓球首次上课时,就先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先让学生对乒乓球的基本知识有个了解,其中包括:乒乓球的基本参数、比赛的基本规则、乒乓球器材知识的普及、乒乓球基本技术。针对理论课的枯燥、抽象情况,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挑选乒乓球知名运动员赛事视频,通过赛事的观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课内教学过程中与实操课穿插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了实操课后更好的去理解理论知识内容。

2、分层教学

基本技术分层教学,是整个高校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主要教学主体部分。教师进行动作教学后,同组学生进行对打训练,教师在旁进行巡视辅导纠正。技术相对薄弱学生是教师照顾的教学重点对象,技术处于中间水平学生,可以由水平高的组学生进行实战交流,对一般水平的学生能有一个提高。对于高水平组的学生教学,教师进行动作细节,和学生进行实战对攻,以此来提高学生水平,也更好的让他们来帮助一般水平组的学生进行练习。

3、小组对抗

小组对抗赛采用“升降制”,组内循环比赛结束后,每组的前两名学生可以升入到高一水平组,而每组的最后两名学生就要降到低一水平的组别。同时,赛后的由老师对小组对抗赛中的录制视频进行观看,并从中找出学生在实战比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对个人突出問题进行指出,通过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来加强训练。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在以后的练习和训练中,能够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种方式的教学触动了学生的求胜心,让学生有了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打球的热情和兴趣都得以激发和提高。

4、学生社团

学生组织社团,以学校的社团联合会为依托,组建乒乓球社团,这部分组织成员的总体水平就没有竞技体育俱乐部的水平高。大多是水平一般或者是对乒乓球有着热爱的学生开放,没有特别的水平技术要求,对于自主自愿进行的体育锻炼,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对于学生组织社团,可以由个别高水平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以加强基本功,学校文化,乒乓球文化,并组织开展相关多样化活动。

(三)、教学评价构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小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乒乓球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驱使乒乓球课程学习评价工作日趋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周宇斌.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2016.

[2]李先勇.高校体育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45-46.

[3]魏勇.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2:86-90.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乒乓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领会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单球与多球训练法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