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弘扬家乡优秀地域文化
——以第二课堂“哈尔滨之异域风情”为例

2020-12-16 04:20宋燕飞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5期
关键词:家国哈尔滨教堂

宋燕飞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很好地诠释了个人与社会、家国一体的密不可分,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可见,家国情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士大夫精神的不断下移,是整个民族遭受磨难后的精神重构,今天,家国情怀仍然有其时代含义,它是超越民族、意识形态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祖训家训、社会风尚、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作用,它是个体在传统文化下的价值共同体的认同与回归,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所在。

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历史高考十项考查能力中最后一项便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属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它包括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乡土观念等人文精神情怀,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回归。“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拥有责任和担当,便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有了责任与担当,精神便有了归属感,生命就会延长,也便有了意义,家国情怀是源源不断的精神清流,滋润着人生变得更为丰润与不凡。

立足于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本着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内容有效结合,更从旨在提升学生文科素养,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家乡为傲,致力于为家乡做出奉献的志向的目的,我选择了“哈尔滨之异域风情”这一课题。很好地实现了将弘扬家乡优秀地域文化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1.通过弘扬家乡优秀地域文化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内心的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历史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阅历,激发学生对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引导学生逐步播撒起家国情怀的种子。可以结合家乡史,弘扬家乡优秀地域文化,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变迁,近代沧桑屈辱,现代的新篇章,更好地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如哈尔滨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从古代历史中,哈尔滨曾经历不同的政权:肃慎,勿吉,黑水靺鞨,辽阳行省,黑龙江将军;近代: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奉系,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东北抗联,苏联红军出兵东北,1946 年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现代:新中国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重点,共和国工业,农业的摇篮。

她更是一块可怜的荒蛮之地。在东北,沈阳是继承满洲金清文化正统,它眼中的哈尔滨:“整得都是洋事”;长春眼中的哈尔滨:“哈尔滨人不爱看二人转”。大连:同哈尔滨经历出身都有可比之处,是唯一能同哈尔滨产生点文化共鸣——俄国文化情结。

哈尔滨本是一座“女性”城市:欧式建筑、丁香树、音乐节、时尚、太阳岛、冰雪,无一不是展示其女性的婀娜。

哈尔滨本是文化高度多元开放的城市,在这里,曾经有二十多个主要国家的领事馆和十万侨民,东正教堂、清真寺在这里相映成趣,面包、鱼子酱同煎饼大葱相处和谐,歌剧院电影院和戏园子相得益彰,构成中国城市文明绝妙而别无二致的图景。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浸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称谓。

2.通过组织学生访查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家国情怀

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对于哈尔滨的建筑、教堂文化、领事之城、近代抗争史等展开社会实践访查活动。

A 组,关于哈尔滨的建筑:欧式建筑。

哈尔滨洋气的欧式建筑:巴洛克、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风格等,无不显露着高贵、典雅。

欧洲艺术风格建筑,中央大街上比比皆是,中央大街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 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 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艺术的长廊。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这是中外游客对“哈尔滨第一街”的评价,其独特的欧式建筑艺术,其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其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构成了哈尔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B 组,关于哈尔滨的教堂文化:宗教荟萃。

在上个世纪初,哈尔滨各种风格的教堂最多时候曾经达到了70 多座。当年哈尔滨除了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外,还被赋予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教堂之城”的别名。

哈尔滨早期的教堂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全球四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哈尔滨当时全部拥有。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的基督教三大支派——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建筑,在哈尔滨一个也不少。今天在哈尔滨依然可以看到欣赏到那些美轮美奂的宗教艺术建筑。

哈尔滨著名的教堂有:

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 年3 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德国人在哈尔滨建了两座教堂。1914 年,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在哈尔滨的市中心南岗东大直街筹建了一座新哥特式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市基督教会南岗礼拜堂。

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当时哈尔滨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教堂),圣母领抱大教堂(当时哈尔滨最美的教堂)和圣·伊维尔卡雅教堂等都在动荡年代中被毁掉了。

哈尼埃拉依基督教堂:东大直街252 号,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一类保护建筑。现为哈市基督教会,哥特式建筑风格。

C 组,关于哈尔滨城市史:领事之城。

近代史上,哈尔滨曾有二十多国在此设立领事馆,俄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还有其他几个国家西班牙、瑞典、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比利时、匈牙利的驻哈尔滨领事馆没有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其领事馆建筑均已无存,只有史志上的寥寥数语供人想象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却无处凭吊。

反思:许多讲堂如今不复存在,说明什么?历次政治运动洗劫,城市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的缩影,要注意对历史文物遗址的保护。

D 组,关于哈尔滨抗争史:抗联诗篇。

D 组同学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该建筑由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为西欧古典主义为主的折中主义风格,是原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基础上辟建,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5 年起,推出了“黑土英魂——东北抗日战争时期烈士事迹陈列”。东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开始的地方,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通过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无数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抗日英烈在白山黑水间,组成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其中涌现出了李兆麟、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如今,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自主制作展览、合作办展等专题展览300 余个,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讨论:从哈尔滨欧式建筑之城、领事之城、教堂之城、英雄之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座移民城市?

它曾有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也有近代抗日的不屈斗争史,在屈辱中奋起,关爱家乡,振兴家乡,家国一体,拥有家国情怀。

我为哈尔滨未来献计献策:

辩证地看待哈尔滨殖民史,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宣传哈尔滨,为振兴哈尔滨尽一己之力。

后记: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还没有哪座城市像哈尔滨这样:多种矛盾的结合体,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域,成就了专属于哈尔滨的唯美和忧郁,也让这座城有了高贵与典雅。

哈尔滨创造了人类城市文明的奇迹:从一座小渔村到远东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一名哈尔滨人,我引以为傲!我们要保护这座多元化的异域文化遗迹城市,并不断地将她发扬光大,为创造为东北亚的经济文化核心城市而努力。

本课题通过介绍哈尔滨的异域建筑、领事馆、教堂和烈士纪念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性情,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3.塑造地域特色,树立道路自信

东西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主流思想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国家理论,自立自足的个体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国家的职责就是保护个人的权利,而在我国,国家是作为一个共同体来抵御外来侵略的,个体存在于国家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来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中国人是最重视整体观念的。我国近代思想史的特点就是将国家主权与独立,作为民族振兴和富强的前提和保障,正是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过程中必须强调国家民族认同感,正视中国特色,从家国情怀中汲取资源,转化为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根基。

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道路引发世人关注,家国教育要对中学生正确引导,彰显民族国家的忧患意识,汲取近代沧桑屈辱教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自信,塑造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特色的文化之路,将改革创新的时代民族精神贯穿始终。

猜你喜欢
家国哈尔滨教堂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刘派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