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

2020-12-16 15:52李冬兵余世权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宜宾市桑园蚕桑

李冬兵,余世权,王 荣,罗 佳

(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宜宾 644600)

宜宾是四川省三大优势蚕区之一和国家“东桑西移”项目重要承接基地,蚕桑产业是宜宾市丘陵山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治理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区域集中,产业较为集聚

宜宾市栽桑养蚕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县和珙县,两县蚕茧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5%以上,分列四川省基地县第2、3位,兴文、筠连、叙州3县(区)是新兴拓展的蚕桑基地,各县(区)产量均稳定在500t左右。高县和珙县形成了一批以栽桑养蚕为主业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2019年产茧千担以上乡镇42个,收入超1000万元的乡镇22个,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445个。

1.2 科技创新逐步成熟,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集成技术得以大力培训推广。珙县、兴文县小蚕共育达100%,仪评收茧全覆盖,优质茧率达80%以上。高县小蚕共育面由20%以下提高到70%,仪评收茧量由10%左右提高到70%。“小蚕共育+仪评售茧”已成为宜宾市优质茧基地提质增效的成功模式。目前,我市蚕茧质量大幅提升,能缫5A级机上生丝的优质茧比例达65%。

1.3 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产业新型经济增长点显现

宜宾市着力推动蚕、桑品种的全面更新换代,大力推广芳绣×白春、川山×蜀水、雄蚕系列等优良家蚕品种,以及48-3、98-1、强桑系列、农桑系列等叶桑新品种。目前新蚕品种占发种量的40%左右,新品种桑园占全市桑园面积的50%左右。为提高桑园的土地产出率,“桑-经”“桑-禽”“桑-菌”等立体种养复合经营模式逐步成熟,桑园复合经营1.67万hm2,饲养桑园生态鸡100余万羽,桑枝食用菌200万袋。

1.4 经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

宜宾市蚕桑产业现有1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2个省级、4个市级、5个县级,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为0。通过“公司+基地+蚕农”“公司+协会(合作社)+蚕农”等模式,专业合作社与基地蚕农签订“倒租返包”协议,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了全市106个乡镇、683个村、6.3万农户栽桑养蚕,并与蚕农形成了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效确保了蚕桑基地的巩固和生产发展的稳定,实现了蚕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产业经营绩效。目前全市已培育年收入2~5万元家庭21000户、5~10万元家庭2050户、10万元以上家庭农场200余家。

2 存在问题

2.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育繁推一体化的品种研发更新体系不健全,蚕桑品种更新速度缓慢,产量与效益仍然不高;现代养蚕设施设备覆盖面小,生产方式传统、粗放,农机农艺融合的装备研发制造滞后于产业需求;精深加工无论新工艺、新设备还是人才需求极其缺乏,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宜宾丝绸出口市场仍是一片空白。

2.2 产业拓展与延伸不够

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链后端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加工主要集中在缫丝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丝纺服装、家纺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明显不足。各级财政投入比重仍然较小,资源综合利用缺乏投资带动主体。衍生资源开发缺乏专业技术队伍;现有综合利用规模小,零星分散,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茧丝后续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尽完善,产业集聚度不高。三产文旅需要进一步拓展。

2.3 产业经营体系建设不力

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够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新型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有待培育,新型蚕业经营体系有待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龙头企业发展蚕丝业的信心不足。传统的计划模式和思维依然存在,市场监管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3 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3.1 加快现代科技推广应用,促进提质增效

全面贯彻实施《宜宾市蚕桑生产技术规范系列地方标准》,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桑、蚕优良新品种,进一步改善养蚕基础设施和条件,重点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饲养、统防统消、方格上簇、室外蚕棚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企业+蚕桑(茧)站+共育室+蚕桑员”的技术服务网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3.2 优化区域布局,突出规模效应

全力推进宜宾市蚕桑基地建设的区域化、规模化,重点打造高县、珙县为主体的优势茧丝生产基地,并延伸到兴文县、叙州区、筠连县及其他部分宜桑宜蚕的千担优质茧基地乡镇,建设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示范区,形成丘陵山区优质、生态、循环、高效蚕桑产业带。同时,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等政策,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蚕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科学种桑养蚕的高产高效示范能手,使其和蚕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一起成为新型蚕业经营主体。

3.3 加速多元开发,提高亩产效益

努力拓展蚕桑应用领域,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广桑园套种蔬菜、桑叶养畜、桑园兼养生态鸡等立体循环农业以及利用蚕房闲季生产食用菌,套养肉用鸡等模式,积极与科研院校和企业配合,加大对饲料桑、桑叶茶、桑果酒饮、桑枝食用菌、蚕沙利用、桑枝造纸和加工地板、生态桑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增加蚕农收入,增强栽桑养蚕比较优势,缓冲市场风险。

3.4 加强产业间互动,推动融合发展

向前发展蚕种、桑苗产业,向后延伸包括种桑养蚕、鲜茧收烘、干茧流通、缫丝织绸、印染加工等;横向进行桑、蚕、茧、丝资源的多元利用,发展多种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和蚕桑丝绸文化产业,建设全产业链项目基地,努力打造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和外贸出口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3.4.1 强一产,抓好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和优质茧基地建设 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利用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的技术优势,由企业牵头,市、县财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在珙县的孝儿镇和底洞镇、高县罗场镇、兴文县的五星镇和周家镇选择适宜的地方建成3个桑苗快速繁育基地,采用多种先进育苗技术,快速繁育适用于养蚕、饲料、桑果、石漠化治理、景观等不同用途的优质桑苗。优质茧生产基地:通过打造标准化桑园,推广优质蚕茧生产技术,提升蚕茧收烘初加工能力,确保优质茧生产和供应。

3.4.2 攻二产,抓好精品丝绸加工基地建设 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建设宜宾丝绸产业科技园蚕丝技术研发中心,主攻中高档服装面料,增加品种,发展床上用品和保健产品,优化丝绸产品结构。改进传统真丝绸品种,提高产品防缩、抗皱能力,提升丝绸产品质量,采用多种方式,促进产学研结合,强化与四川省丝绸研究院、西南大学、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宜宾综合试验站等合作,集成研发桑蚕茧丝技术,组装更新科技内涵。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与化纤产业协同发展,引进宜宾丝丽雅,合作开发利用科技含量高的特细丝、复合丝等差别化纤维以及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复合的新型面料,生产风格各异的丝绸产品,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效益。

3.4.3 兴三产,抓好生态文化旅游 深度挖掘“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新型的“南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路线,打造“蜀南桑海”;结合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僰族遗物遗迹、苗寨文化和果桑开发,以兴文县为中心,拓展至珙县、筠连3县喀斯特地形区域,以“喀斯特”地貌和“桑树林”为外表特征,综合地质变迁、僰人遗迹、苗族文化、生态桑林和果桑园,创建世界石漠化生态文化旅游公园;采用“蚕桑产业+水域”“蚕桑产业+古村落”“蚕桑产业+餐饮”“蚕桑产业+特色农产品”“蚕桑产业+休闲活动”“蚕桑产业+观光活动”和“蚕桑产业+文化活动”等多种模式发展以蚕桑为主体的休闲观光产业。通过蚕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空间,优化蚕桑产业结构,以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3.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5.1 打造龙头企业排头兵 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开展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推广“龙头企业+共育户+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订单生产、返租倒包、二次分红等收益共享方式。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相关产品展示、展销会,加大广告宣传,开展企业“进名店”活动。

3.5.2 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鼓励支持土地流转、返租倒包,落实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大力培育蚕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培训、扶持、社会保障、退休养老等制度。

3.5.3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 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强化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落实技术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多层次技术服务。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开展物资供应、农机作业、专业化共育、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实现蚕桑技术服务到村到户。

猜你喜欢
宜宾市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