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2020-12-16 17:45高亚敏
广东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高亚敏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高亚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另一方面,还应当激励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职业技能。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职业素养的人才,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精神,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式。

工匠精神;培养;高职思政教育;融合

工匠精神的中心思想是创新和经验,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工匠精神也被人们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还能确保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现今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国的古典文学学术作品中,记录了无数能工巧匠的设计,他们不仅具有超高的工艺水平,还具有踏实认真的精神,在这些能工巧匠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工匠精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细致和敬业,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和商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工匠精神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变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要承担起工匠精神培养的重任,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实践,从而更好的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2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工匠精神助力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因此,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为了能更好的改变现状,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都需要职业人一丝不苟的追求,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对工匠精神给予了高度赞颂,如“出神入化”、“庖丁解牛”,等典故中都反映出来了工匠精神而在现代,弘扬工匠精神也更有现实意义。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究其原因是因为工匠精神的缺失,经济的发展促使商品流动速度加快,导致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追求“快”,而不追求“精”。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的制造业有大而不强向着“大而且强”的转变,必须要有工匠精神的助力。

2.2 高职思政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任,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需要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起来,除了传授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更应当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弘扬工匠精神。

3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3.1 工匠精神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敬业是每个公民都需要具备的基本准则,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还能通过职业创造自身价值,最终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有思政教育作为依托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职阶段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主要以思政教育课程为载体,因此,这也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依托。思政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培养自身品格的课程,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契合,高职思政教育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思政教育课程中包含的教学内容,也能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为实践载体,让学生深入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统一,双方面的有效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

4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4.1 思政课程转变育人理念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主,高职阶段的学生是大多数处于成年期或者刚成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思维能力已经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在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育人模块,转变高职思政教育的育人职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对职业充满敬业之心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4.2 教师应当转变育人理念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课程的灵魂引导者,其自身的水平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要想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培养,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工匠精神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应当优化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工匠精神,探索将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4.3 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由于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受家庭、社会、学校等不同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拥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研究现阶段学生的整体状况,制定共同的培养目标;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将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共同点进行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意识到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我国的需求,这样的影响能够让学生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使自身的发展理念与工匠精神更好地契合,从而使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之后,不断培养自身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5 小结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具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也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其次,将工匠精神培养和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并在校园和企业内宣扬工匠精神文化,更好的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培养出工匠精神。

[1]高峻岭.论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9,037(007):11-13.

[2]唐小桃,陆元三,阳益贵,等.实践育人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J].文教资料,2019,817(07):133-135.

[3]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内地高职院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初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NO:2018YR049)

高亚敏(1979- ),女,湖北荆州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G711

A

2095-1205(2020)01-124-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1.74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