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探讨

2020-12-16 03:00高国辉徐军吕成
写真地理 2020年38期
关键词:修复技术生态环境探讨

高国辉 徐军 吕成

摘 要: 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的发展迅速,实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基本的国策,特别是对于矿山资源在进行开采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环境的关注,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加强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并通过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修复。本文主要阐述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等内容,希望能够对矿山的生态化开采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8.027

引言: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要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矿山与地方和谐为主要目标,要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形成高质量绿色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实现矿产资源开采将不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使矿产资源开发及矿区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矿山是立足提高矿产资源战略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 矿山地质灾害分析

1.1 地下水位变化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矿山所在区域地下水位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从而引起地质灾害问题,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矿坑发生突然的涌水。为了确保矿山开采的安全性,一定要对矿坑涌水量实施预估。但是在对矿坑涌水量预估后地下水位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发生较大变化,一旦超出了预估的涌水量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另外,地下水位的突然改变也容易造成坑内溃沙涌泥,这也是非常常见的灾害之一。一旦矿山开采过程中遭遇到蓄水溶洞,那么溶洞中除了存有大量水外还存在非常多的泥沙以及石屑,这些物质都会涌入矿坑当中,从而造成非常多的泥沙将坑堵塞,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甚至会造成矿山的毁灭。

1.2 岩石体变形所造成的地质灾害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外部作用常常会造成岩石体的变形,这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采矿过程中发生坍塌问题。例如对于矿山的采空区来说,一旦留设的矿柱受到损害或者数量无法满足支撑性能方面的需要,就非常容易造成地面的塌陷,特别是对于矿体埋藏较浅的地区来说更是容易产生塌陷灾害。对于埋藏相对较深的区域来说,若是崩落的采空区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填也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塌陷。另外,若是矿坑周围岩石受到比较严重的地壳应力影响就会产生严重的收缩,矿山开采活动会使得矿坑周围岩石产生非常大的空间,这样就会使得岩石从急剧收缩状态转变为应力释放状态,从而造成岩体破裂以及飞溅,容易对周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也容易引发矿场边坡失稳、岩崩、滑坡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露天开采来说这些地质灾害更为常见。

2 优化措施

2.1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自然修复技术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自然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人为或非人为干扰,为矿区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使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调整与改善。自然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技术、生物因素恢复技术等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的生态环境修复。(1)封山育林技术封山育林、封沙育植技术,都是通过在矿区周围设置人为的警示牌、围栏等设施,避免人员的进入与干扰。然后再使用合理的封育方式,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2)生物因素恢复技术生物因素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动物技术与人工撒播技术。人工撒播技术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将适合矿山地质的植物种子进行撒播,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矿山地质的种子进行人工撒播。在进行人工撒播的过程中,要进行混合播种,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效果。例如,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前期,播撒草本植物的种子,并加以灌木种子辅助,形成草灌结合,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后期,播撒灌木或小乔木种子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进而回复矿区的生态环境。动物技术,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动物的生活习性,以达到促进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例如,通过在水体富营养化河道引进蜜蜂、蝴蝶等滤食性动物,为植物的生长进行传粉,进而提升矿区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

2.2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

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那么首先就要修复矿区受损的土壤。而根系植物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土壤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与养分。因此,就要对矿山土壤进行技术修复,就目前来说应用较多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就是通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具有生命体征生物以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对矿区土壤的性质进行改良,使土壤恢复至开采前或优于开采前,进而达到矿区土壤回复的效果。(2)物理技术物理技术主要是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条件特点,并通过借助合理的方法将矿山土壤进行生态治理。例如,使用表土分层保存、换土、客土混合机深耕翻土等方法。表土分层法是在矿山开采前,将矿山的表层土壤取走并保存。然后在矿山开采结束后,针对矿山被损毁的土壤地点进行土壤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将事先保存的土壤进行取回,并对损毁地点进行覆盖。表土分层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我现阶段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中,并且表土分层法已经成为构建绿色矿山的标准程序。

2.3 加强日常运营环境管理

一是矿业公司应完善环保因素识别和建档工作,制定相应的环境监测计划。通过内部自身和外部第三方的系统性审核,充分识别和建立矿业公司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厂界噪声排放、水土保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的管理清单建档工作,特别是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的全面识别,以及水土保持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措施和监测的要求,并作为矿山日常运营管理的指导工具。二是根据环保因素识别档案,建立定期巡查和更新制度。一方面,确保各项环境许可要求的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各环保因素的监测指标和频次、危废贮存设施建设和现场运营管理的合规性等;另一方面,定期更新相关法规,并按照法规要求更新相关环保因素识别档案和制度。三是建立环保培训制度。

通过内外部培训和審核的方式,加强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敏感度;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和环保岗位人员开展培训和考核。

结语: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在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方面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但是实际上各项工作有效性不高,导致生态环境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因此,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环境治理法规、恢复矿山植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矿山土壤治理等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有效性,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鑫.太谷县南山生态修复五期工程造林规划设计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4):66-67+70.

猜你喜欢
修复技术生态环境探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
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