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2020-12-16 03:00孙秀敏
写真地理 2020年38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课专业课

孙秀敏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文化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文化课的教育实践活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8.191

1 “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

2014年之后,教育部颁布的相关通知、文件以及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多次出现“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课程思政”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文化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主干地位,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课程思政”的侧重点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文化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文化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理解既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又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划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主要在于发挥非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致力于挖掘专业课、文化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其与政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2 “课程思政”应以隐性的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显性隐性之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以显性的方式进行;而专业课、文化课属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传递自身所承载的知识与理论,则以显性的方式进行,承担“课程思政”功能,则应该以隐性的方式进行。

2.1 隐性教育的内涵

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即隐性教育。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就是从环境熏陶的角度肯定了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作为一个专门术语,“隐性教育”这个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中的隐性教育,是指老师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专业、文化教学中,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产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回避了枯燥的说教,学生不易产生逆反心理,隐性教育是“课程思政”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2.2 隐性教育的要求

承担“课程思政”的教师要遵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摒弃“让课程上出思政味”“促使课程思政化”的错误做法,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点滴之间影响学生。

(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师备课时,要明确每一课的三维目标,但具体授课中,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信息隐藏在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中,如舞蹈《王二小》,同学们用舞蹈渲染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2)教育过程的愉悦性。老师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自然、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中,毫无强制性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营造美好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悟理明志。如学习《短歌行》,用《三国演义》电影中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导入,营造豪放、苍凉的气氛,让学生感悟建安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诗歌鉴赏结束后进行拓展性反思:曹操的人才观是“唯才是举”,你赞同他的观点吗?结合自身特点说说你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集体讨论后,学生确立了艺术生的成才标准: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最后的反思,自然而然将学生的认知由情感层面提升到了社会人生的思考。

(3)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把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艺海文学社”“舞蹈之家”“戏剧沙龙”等社团,报名参加“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传统文化”故事会、“青春畅想”诗歌朗诵会等,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4)教育方式的间接性。老师不是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直述道理,而是借助于一定的教育载体,如校园橱窗、班级文化角、黑板报等,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5)教育方法的独特性和开放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隐性教育方法有其独特性,往往不可复制。如舞蹈、戏曲、音乐专业要在舞动、表演的动态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语、数、外、历史、地理等文化课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适时进行思想点拨。不同学校、学科间教育方法又有其共同性、开放性。2015年11月下旬,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四校结成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以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为切入点,成立了《京津冀中华美德知与行》课程思政项目组,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方法,合作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6)教育媒体的多样性。隐性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腾讯课堂、班级微信群、QQ等,在网络媒体交互运用和交流过程中,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王绍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补白之作——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5) :109.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课专业课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