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当代价值和思政内涵

2020-12-16 03:00柳任飞
写真地理 2020年38期
关键词:红十字核心价值观高校

作者简介:柳任飞(1983-),女,江西萍乡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通过梳理国际、国内红十字运动发展脉络,青年已成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新鲜力量,校园红十字运动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和血液。本文以在宁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高校红十字会所开展的工作实践为例,剖析高校红十字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层面的内在联系,认识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探讨红十字事业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所提供的思政内涵。

关键词: 高校;红十字;核心价值观;思政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8.17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中国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规则》、《关于加强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20年8月教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红十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已经与校园文明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学生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焕发出勃勃生机。

1 从无到有、从横向到纵向的红十字运动

1.1 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起源

红十字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她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之初是为了解决各国的陆军医疗部门无力单独解决战地伤病兵员的救护和治疗问题。19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商业经济日益繁荣,为争夺土地而兵戎相见,战事不断,杀人盈野,导致大批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烈日蒸晒,无人救护,状况十分凄惨。亨利·柯南建议应该在各国成立伤兵救护组织,应该研究制定一项保护伤兵和伤兵救护组织权益的国际公约。国际红十字会其最早的形式是1863年由创始人亨利·柯南为首的5位人士在日内瓦公共福利会辖下组成的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2 校园红十字运动的发展

红十字事业经历了从横向到纵向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大众层面延伸至校园内部是其价值体现、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1870年普、法战争时,荷兰的中小学生利用旧亚麻布自制绷带,已做战伤救护之用。1880年,英、荷波尔战争时,加拿大的学生以枫叶为标志,志愿为红十字会工作。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国家的红十字会组织青少年参加救济士兵和战争受难者工作。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英国13个国家相继建立起红十字青少年部。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协会理事会建议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在中小学学生中发展青少年会员。1924年理事会进一步决定,组织红十字青少年校内、外活动,以校内为主。其宗旨和任务是:保护生命和健康;相互帮助,加强国际友谊;传播红十字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

1.3 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

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四个发展时期。一是1904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起步阶段。西方红十字理念与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有力碰撞,以及日俄战争的爆发催生了中国红十字会运动。[1]二是1949到1966年期间的改组发展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亲自参与并指导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确定了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旨在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工作。1952年被国际红十字组织认定了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三是1976到1993年恢复重建阶段。“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到1989年,全国基层红十字组织达到8.7万个,会员850万人。四是1993年至今的规范全面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颁布,中国红十字工作步入法制发展的重要时期。

2 以“南林红会”缩影窥见高校红十字工作

目前,江苏南京八个区34所院校成立了校内红十字会。1982年在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帮助和指导下,南京林业大学第一个在在宁高校中成立红十字组织,是中国红十字总会先进集体、江苏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南京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是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至今,学校红十字会共发展会员一万余人。

2.1 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基本架构

南京林业大学红十字会挂靠学校团委开展红十字会相关工作,同时接受江苏省红会、南京市红会、玄武区红会的指导。学校医院也对红十字会中涉及到医疗、应急救护培训、同伴教育等专业工作进行具体指导。通常校红十字会下设八个部门,其中4个常规部门:宣传部、组织部、外联部、办公室,主要负责红十字会内部的行政日常事务;4个特色部门为急救队、志服部、血液部、红丝带,主要围绕以应急救护、三救三献、人道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各学院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成立学院级红十字会分会,挂靠所在学院开展工作。

2.2 高校红十字工作的活动内容

校红十字会对接上级红十字会工作安排并自主开展有学校特色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如宣传红十字精神、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以及与红十字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急救培訓、同伴教育培训、造血干细胞培训活动;承接南京市血液中心的献血服务;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体现人道精神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等活动;开展“博爱青春”的暑期志愿服务活动;结合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爱眼日”、“世界卫生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

2.3 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功能效应

三十多年来,学校红十字会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和发扬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在新生中进行普及教育,覆盖面近千人。每年有300余人参与市区级急救证培训与考核,获得初级救护员证。每年组织两场校内无偿献血活动,成为所属地医用血液的重要来源之一。2017年至2019年,校内参与无偿献血人次达4000余人次。2018年11月校红十字会会员杭宏同学在参加校内无偿献血活动时,主动带头加入中华骨髓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并成为了江苏第一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00后,也是南京市2020年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3 高校红十字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高校红十字工作与国际红十字运动一脉相承,以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通为工作基本原则,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我国红十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红十字事业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中国高校红十字工作的社会主义特色与生俱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极高的契合度。[2]

3.1 两者价值目标的相统一

红十字运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都是从对人个体的尊重、保护和发展出发,以构建和谐共生的外部生存环境为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高层面的价值目标追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方面的实现均是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无论是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文明进步、事业的协调发展,始终是围绕人民民主安康的目标在奋斗。红十字的基本原则和红十字精神中共同提到的首要关键词就是“人道”,这是对红十字运动最高宗旨的高度概括。它阐述了红十字事业是以爱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关心人类命运为理想信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

3.2 两者社会价值取向的相统一

红十字运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都以追求“公平正义”和“人人平等”作为各自社会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倡导的就是以法治手段实现公民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层面的职能导向。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的公正、中立、独立、统一、普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交相呼应。红十字运动倡导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偏见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以中立态度,按照红十字运动原则行事。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所有红十字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

3.3 两者价值准则的相统一

红十字运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都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作为个人发展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阐述了个人对国家、对职业、对待他人的个人行为规范,也都是《庄子》、《老子》《礼记》等诸子百家经典中传递给世人的为人准则。红十字运动中的博爱、奉献、志愿服务阐明了红十字运动是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利益的志愿运动,而博爱、奉献、不求回报的行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鲜明标签。

4 高校红十字工作的丰富思政内涵

4.1 引导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的世界观

红十字是一种跨越国界、种族、信仰的伟大精神,并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进行人道主义活动。高校红十字工作的开展不仅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深入到青年群体中,更让青年群体将个人置身于世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以“人类命运共同”的眼界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培养学生世界格局,提升学生的全球治理意识和能力。

4.2 引导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价值观

红十字是一面弘扬救死扶伤的鲜亮旗帜,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和希望。它所秉承志愿而不求回报的理念,让参与红十字运动的个人拥有“博爱”、“奉献”、“正心”、“修身”、“平天下”的特质。通过红十字活动让青年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心。[3]指引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因此,发展高校红十字事业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推进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4.3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命的人生发展观

红十字是一个系统的生命教育实践工程。高校红十字工作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健康、急救知识、婚恋教育、计划生育、禁毒防艾讲座,把生命健康教育理念传递给青年学生。[4]通过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特别是心肺复苏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应对突发性生命危急的基本技能,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 结语

红十字事业是造福人民、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事业。做好高校红十字工作,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益于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益于学校文明创建,培养有人格素质,丰富知识才干,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郭进萍,传教士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1894—1912)[J].关东学刊,2017(8):26-35.

[2] 杨婷婷.红十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2019(8):178-179.

[3] 颜廷宏.试论高校红十字工作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J].2014(11):32-33.

[4] 王敏.红十字会精神视角下构建高校生命教育的“六大工程”[J].2017(50):2-3.

猜你喜欢
红十字核心价值观高校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