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振兴:农村隔代教养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

2020-12-17 13:13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高勇
营销界 2020年37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教养

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高勇

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形成了普遍的隔代教养现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且这一教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存在,亟需解决。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专业力量,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GZ省实施“三区”支持计划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背景,基于对隔代教养问题相关群体的社会工作实践调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思考探讨将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进行融合并运用的可行性,实现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解决隔代教养问题的政策优化。

一、M村隔代教养问题现状及问题

M村位于KL市东北部,距KL市约40公里,共415户2203人,全部为苗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以传统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设施较落后,村内主要劳动力均外出打工,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聚集较多,因此隔代教养现象较为普遍。通过调查、访谈及观察,该村存在以下隔代教养相关问题。

首先对祖辈而言。一是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有约82%的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 有74%的祖辈认为没有能力辅导孙辈学习;二是教养模式分化单一,鮑姆林特将家庭教育分为三类:放任型、专制型和权威型,该村多数祖辈采取专制型和放任型两种教养模式,分别占约52%和28%;三是忽视孙辈的情感沟通和精神层面交流,约81%的祖辈存在和孙辈没有沟通或不知道如何沟通,不知如何疏导孙辈情绪和提供情感支持,缺乏对孩子人格方面的培养,祖孙间存在隔阂;四是教养观念陈旧,重“养”轻“教”,教养内容单一,只重视孙辈身体健康、物质、学习成绩,重看管而非教育,有祖辈给孙辈灌输“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较为传统的观点,甚至有祖辈想让孙辈早出社会早赚钱,认为“听话、学习好”就是好孩子,科学教养知识缺乏;五是家校互动断裂,祖辈与学校教师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二者对于“坏孩子”处于放弃任由发展状态;六是经济来源单一,身心压力大,祖辈监护人虽多数未到“年老体衰”的程度,但肩负农活和管教等多重工作,其中78%都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收入普遍很低,且孩子父母往家里定期支付孩子的抚养费不固定,还存在父母犯罪入狱、父母失联、单亲家庭、孤儿、残疾等极特殊监护群体,照顾好孙辈可以说是身心俱疲,缺乏相应的减压渠道,面临身心的双重压力。

其次对孙辈而言。一是缺少教育监督,学习堪忧,60%的孩子表示学习成绩不好,65%的孩子课后无人辅导功课,36%的孩子没有学习兴趣,祖辈和教师均无法全面给孙辈提供辅导,但孙辈大多进入了受教育的适龄阶段,教育主体须承担重要的启蒙教育,专业且较高质量的启蒙教育缺乏;二是亲子关系淡薄,情感支持缺失,多数孙辈有心里话只想个人闷在心里或者选择向好伙伴说,分别占到了31%和28%,由于监护人的不良回应,导致孩子不愿和其多沟通,关系疏离,在遇到困难时无帮助和倾述对象,内心充斥着无助、失意、恐慌、烦恼等不良情绪;四是卫生状况较差,健康文明意识有待提升,营养不良;五是存在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孙辈正是认知和行为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启蒙教育,导致思想观念落后,认知能力偏差,视野狭窄,同时伴随着隐藏自己、抵触父母、缺乏主动创造性等行为特征,部分儿童还有暴力行为倾向,加之当今互联网普及,“手机教育”“网络教育”随处可见,稍受社会的不良诱惑和影响,就可能做出违反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的事,对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

再次是家校连接脱节,家校之间的联系互动不足。约86%的祖辈不会主动和学校教师交流沟通,教师通常通过家访或电话的形式与监护人建立联系;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存在“标签”对待,成绩较好、“听话”学生给予较多关注,行为失当的贴上“问题儿童”标签,同时对于学生启蒙教育、情感支持和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意识不够;设置有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亲情网络在线沟通室等基础教育设施,但有效利用率不高,导致公共资源闲置。

最后是隔代教养的积极影响方面。一是注重责任教养,约52%的祖辈人认为有责任对孙辈教养,有约33%的虽为现实所迫,但仍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照顾孙辈;二是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性,祖辈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约80%的孙辈能够独立且主动做一些家务,年龄较小时就能够起床、穿衣、整理床铺等,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同时也会和祖辈一起下田间劳作,培养劳动技能,磨炼意志;三是重视优秀传统品德教育,祖辈经常会注重“尊重师长”、“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学会礼让”等传统美德教育,并强调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不让孙辈成为一个品德素质败坏的人更为重要。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政策可能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通过设置基层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岗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人员,为农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老人及妇女提供关爱服务”、“要大力支持培育互助性、公益性、服务型的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各类社会人才要通过下乡以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进一步提出要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就省级层面而言,也要求切实发展农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乡村振兴。这一系列举措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整合城乡联动资源,应对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为社会工作介入解决该问题提供空间和可能。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社会工作理念方法的契合

乡村文化建设中倡导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美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理念和内容,可以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相融合,通过社区文化氛围营造、社区宣传、社区倡导、社区教育等工作方式,在隔代教养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最大效力,起到助推加快作用。隔代教养作为现阶段农村一种特有的教养模式,有着较为浓厚的农村传统文化印迹,在对孙辈教养内容中尊敬长辈、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符合社会价值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灌输给孙辈,使得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得以传承,社会工作可在进行隔代教养的全过程中贯穿这一优秀传统教养文化。可以乡村文化建设为切入口,营造社区科学教养的氛围,利用学校、村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载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举办隔代教养主题的宣传活动,进行社区倡导,动员社区居民参加,引起社区对于隔代教养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营造浓厚、和谐、温暖的社区氛围,构建一个良性的隔代教养生活和教育环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居民对于隔代教养问题的关注和科学认识,提高祖辈科学教养知识和自身素质。

(三)发挥社会工作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

乡村振兴中提出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以及后续出台的教育配套支持方案,都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政策体现。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全的乡村教育体系和教育基础设施,是弥补隔代教养不足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协调者和资源链接者的角色,整合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在外来教师、本土教师、祖孙辈间建立有效的教育衔接,尝试建立“复合型”的隔代教养模式,在教学理念、内容、方式上合理的融入隔代教养内容,探索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改变隔代教养内容单一、方式不合理、教育主体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

(四)社会工作者构建多元社会人才支持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鼓励各类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社会工作者可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隔代教养服务,将大学生、企业家、医生教师、专家学者、律师等社会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储备多元的服务资源。如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帮助建立社会组织,培养社区领袖,将这些资源纳入社区隔代教养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各类社会力量有效结合,发挥专长,联系隔代家庭,合力在社区内开展隔代教养服务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隔代教养作为现阶段农村家庭教养“缓冲阶段”的教养形式,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要发挥专业优势,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探寻一条即能规避隔代教养短板又能发挥其最大优势的专业实务路径。乡村振兴中关于社会工作政策支持、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农村教育、社会人才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内容,为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提供思路,社会工作可以依托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以专业价值伦理及服务理念为基础,发挥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优势,链接资源,综合服务,规避短板,实现有效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可能。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教养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教养方程式
调查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隔代家长怎样当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