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导读问题,引文本对话

2020-12-17 13:47王祥花山东胶州市第四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4期
关键词:设置深度文本

王祥花 (山东胶州市第四中学)

近年来,语文教师不断突破教学瓶颈,将设置导读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具象化、针对性、可参与性的导读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学好语文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围绕核心,定位精准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色彩,人物刻画深入细致、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文章寓意隐蔽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陷阅读误区,导致文本理解出现歧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置导读问题时,不能偏离文章的核心思想,应围绕文本内容及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怀,让学生结合导读问题,迅速找出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全面理解文本内容做铺垫。

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教师结合全文的10 段文字,设置一个围绕文本核心思想的导读问题。如:“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个导读问题贯穿于整个文本,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进一步精读全文,当学生在文本中找到这四种概念的基本思想后,能够快速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精准设计导读问题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创作心境,进而与文本形成深度互动、深度对话,对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大有帮助。

二、层层递进,深度对话

教师在设置导读问题时,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先设置一到两个简单的导读问题,然后逐步引申为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导读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精益求精,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点,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深度对话。

以夏衍的《包身工》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报告文学,当语文教师介绍了创造背景后,首先提一个比较简单的导读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找出这篇报告文学是按照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包身工起床的时间是四点十五分,四点三十分是吃饭时间,五点之后开始进入纱厂工作,直到一天工作结束,其中有三个时间点,即四点十五分、四点三十分及五点整,由此可以判断出,这篇文本是按照时间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接下来,教师加大导读问题的难度与深度,“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通篇文本,准确划分出文本内容的层次。”这一导读问题完全是从第一个问题衍生而来,细心的学生可以通过上一问题的灵感,迅速找到文章的层次与结构,即本文一共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总结包身工的非人生活及作者所表达的立场。如果教师将这两个问题顺序颠倒,很容易将学生引到阅读误区,而抓不住文本内容的时间主线,对学生正确的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三、问题拓展,素材累积

高中生正处于智力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在创设导读问题时,应兼顾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高难度、扩散性的问题,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拓展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了解更多文本以外的语文知识,为学好语文及写好作文积累更多的素材。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是一篇演讲辞,在设置导读问题之前,语文教师首先将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当教师介绍完创造背景后,围绕着文本内容,设置一个导读问题:“作者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作者的梦想是争取民族独立,渴望国家和平,解放黑人,使黑人重获自由、平等的权利。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导读问题,“演讲辞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个导读问题在文本内容当中找不到答案,但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精读文本,归纳总结出演讲辞的写作特点,即:现实性、通俗性、针对性、鲜明性。设置这样的导读问题,使学生积累了演讲辞体裁的写作常识,为后续学习语文知识以及作文创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此可见,精准、合理设置导读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寻找导读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好语文铺筑坚实稳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设置深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栏目设置一览表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