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及防灾减灾意识的调查

2020-12-17 03:29郑子裕屈坤龙姜夕晨张婕徐越郑治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中小学生

郑子裕 屈坤龙 姜夕晨 张婕 徐越 郑治国*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安康市市区5所中小学的10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但在灾害素养上有较大的缺陷;学校开展的灾害教育明显不足;初中学生对生命安全认识有欠缺等。提出应构建立体的灾害教育结构系统,促进灾害教育独立课程的形成;开设综合实践类型课程,促使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识储备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技能进一步提升;增加灾害教育的时长、增强灾害教育的效率,并最终促进学校灾害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自然灾害 中小学生 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0年7月18日,安康市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因灾死亡35人,失踪120人,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人民币。青少年由于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储备不足,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

如何增强青少年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英认为防灾减灾教育必须从中小学开始,并且应该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形成综合的灾害教育体系。余晓艳认为,在我国这种自然灾害影响的趋势下,灾害教育是必要的,不仅如此,这种教育不止局限在学校教育,应该由多种途径来促进儿童的防灾减灾教育。古勒加纳特认为在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中应当加强地理灾害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防灾能力的培养。周凯等认为培养灾害意识才是防灾减灾教育的重点,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地理课程新标准》中有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加强安全教育的目标。灾害意识始于灾害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灾害素养,這是许多学者共有的观点。通过培养学生的灾害素质,来达到防灾减灾的最终目的——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本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市区基础学段5所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识储备及防灾减灾意识的现状,以期为当地教育部门灾害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1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根据学段设计了两种,面对市区内三所小学和两所初中学校抽样发放,初中面向全部三个年级发放,小学选择了中高学段的4-6年级发放。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识储备,防灾减灾技能、态度等方面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10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75份,问卷有效率为99.5%。通过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2.1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96.9%的同学都表示了解自然灾害,并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安康市发生频率比较高的自然灾害中,学生能正确选择出泥石流、滑坡、洪涝的人数分别占到53.4%、62.3%、62%。

2.2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途径

学生主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自然灾害。调查中,7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学校课程中学习过自然灾害以及灾害知识并且有所收获。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自然灾害或灾害知识的人数也占到了71.6%,其中初中学生借助网络媒介的频率更高,而小学生通过学校课程了解的频率更高一些。说明互联网途径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也成了主要的手段,学生年龄增长对网络使用的频率在增加。

2.3防灾演练开展的情况

学校均将防灾减灾内容作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防灾演练开展的力度仍显不足。调查的5所学校,均在一学期之内有且只组织过一次防灾减灾演练。学生对防灾减灾教育态度积极,尤其是初中学生,两所初中内有96.5%的同学认为开设防灾减灾相关课程与讲座是有必要的,初中生支持灾害教育的普及。

2.4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反应

当自己直面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81.6%的同学地震中能做出正确的反应;71.2%的同学能够在泥石流中做出正确反应;71.8%的同学能够正确认识到在城市洪涝灾害中,电线杆是很危险的地方。大多数的同学具有良好的应对灾难的安全意识。

2.5灾害前兆的判断情况

在有关地震灾害的调查中,34.2%的学生无法判断出地震灾害发生的前兆。针对初中生在泥石流形成机制的调查中,选择正确的为40.59%。

2.6灾害应急情况

在灾害应急的调查中,学生选择积极自救与互帮互救两项占比分别为47.1%和49.6%。自救与他救是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说明学生在生命安全与生存教育方面还有较大不足。

2.7环境与灾害的关系

初中学生认为自然灾害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调查植树造林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时,认为有关的同学占到88.4%。灾害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应当重视人与灾害的关系,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灾害态度。

3原因及对策

3.1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灾害知识储备不足,灾害意识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没有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

“教育是减轻灾害风险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风险成败的关键”,在各种减灾措施中,教育和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之一。完整的灾害教育至少应该包括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技能、防灾减灾态度三部分。目前安康市中小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灾害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从事灾害教育的教职工,学生的灾害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道德水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灾害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

3.1.2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灾害教育机制

在学校开展的灾害教育中,主要是安排老师或者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以讲课或讲座等形式开展。这样的安排,确实可以临时提高学生的灾害知识,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临时提升的灾害知识仅停留在学生短时记忆之中,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时记忆。而且缺少相应配套灾害技能训练,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的灾害知识少之又少,单纯的被动参与灾害教育,其实不利于学生灾害素养的提升。

3.1.3各方对灾害教育的重视不足

“防灾减灾应是专业人员所关注”这种观念依旧在师生中存在。加之自然灾害在安康市城区内发生的并不频繁,学生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然灾害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轻视防灾减灾教育。

3.1.4学校的灾害技能训练欠缺

学校安排的灾害技能训练活动过少,当灾害发生时出现的突发因素有多种,仅凭一次灾害演练根本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灾害技能的目的。五所学校组织的灾害演练频次低于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给出的每月组织一次灾害演练的意见。

3.1.5现有的灾害教育过于依赖地理这一门学科

由于自然灾害知识本身属于地理学科范畴,灾害教育则变成了地理学科独有的内容。当地学校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表达灾害教育的教材。所有与防灾相关的内容,教师会依据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但是这些知识是穿插在教材之中,而且目前当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仅有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四节和自然灾害相关。在无法保证灾害教育课时的情况下,学生灾害素养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3.2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3.2.1激发学生参与灾害教育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参与灾害实践类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在灾害教育中缺失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以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在灾害教育中足够的参与权。同时,组织灾害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也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因素。除过平时的防灾减灾演练外,应该组织并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竞赛、演讲、舞蹈、展演、歌舞、短剧、动漫以及漫画形式的影片和读本等多种形式参与灾害教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可以积极融入灾害教育的环境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灾害知识的热情。

3.2.2形成全面培养灾害素质的学校灾害教育

灾害素质的培养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所以,灾害教育的主题应该围绕着灾害素质的培养展开。依托学校平台,学生可以得到灾害知识,学习配套的灾害技能,形成积极的灾害态度,这些是学校形成全面灾害教育的条件。其中灾害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长远的意义。例如,日本舞子高中先进的灾害教育理念,该校提出了全新的灾害教育理念,即为“知,技,心”的培养。其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防灾责任心,也就是灾害态度。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关怀他人,互相帮助。这既是灾害教育又是良好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助,他助,公助”的灾害观。培养学生良好灾害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学生在防灾减灾中不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防灾减灾合力中的一份子,不仅帮助学生提高灾害素质,更是有了一份责任心促使学生关怀他人,关注生命。

3.2.3设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独立灾害课程

设立独立的灾害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增强教师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防灾减灾知识不单纯作为知识考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配套灾害知识的灾害技能,娴熟的灾害技能应当建立在扎实的灾害知识之上。灾害教育需要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对于安康市来说,自然灾害以地质灾害类和气象灾害类为主,加强这一类灾害教育有重要意义。日本舞子高中,在该校首次设立灾害教育相关的专门课程“环境防灾科”,并为专门的课程引入与原本的必修课程同样的考核机制。规定了固定课时,充分保障灾害教育的时长。新的灾害课程应在传统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强调生命教育,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充分了解生命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灾害教育的认同度。

3.2.4推行综合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灾害教育学习

201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其中提出采用面向学生的,以课题类型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个人于社会的思想,引导学生使用已学习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采用课题类型的课下作业,让学生从被动学的地位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主动教的地位变为引导和辅助,两者共同合作完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学习专门知识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安排不同的,难易有别的综合实践课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积极独立学习和思考。不仅促进其灾害素养的提升,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2.5构建多方位、多学科参与的长效灾害教育机制

建立立体的,稳固的,长效的灾害教育机制可以保证学生接受灾害教育的有效。它具体表现在:灾害教育时间尺度长期性,灾害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灾害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单纯的学校教育不能囊括学生接受教育的所有时间,必须要社会、家庭的参与,也不单是地理课程的任务,必须多学科的配合。

* 通讯作者:郑治国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5JK1019);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31028)。

作者简介:郑子裕,男,1998年生,安康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郑治国,安康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主要从事环境灾害及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英.儿童减灾教育:理论、操作和反思[J].中国减灾,2018(13):8-11

[2] 余晓艳.浅析我国中小学校進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J].学理论,2013(33):250-251.

[3] 古勒加娜特·阿布哈伊尔.中学地理课程应加强地理灾害教育[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416-418.

[4] 周凯,曲海生,陈季.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探讨[J].经济师,2020(03):221-222.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中小学生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