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姑苏繁华图》的写实与虚构

2020-12-17 10:56熊探赜
书画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虚构

熊探赜

关键词:徐扬;《姑苏繁华图》;实写;虚构

徐扬,生卒年不详,字云亭,苏州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画家。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至苏州,徐扬献画,受到皇帝赏识,得以供奉内廷。徐扬熟悉苏州历史地理,曾参与《姑苏城图》的绘制。代表作有《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等。

《姑苏繁华图》专为呈献乾隆皇帝而作,从构思到定稿,前后用了24年,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画全长1241厘米,高36.5厘米,“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民俗风情、官衙商肆,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姑苏繁华图》全卷共绘有各色人物一万二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二千一百四十余栋,桥梁五十余座,客货船只四百余只,商号招牌二百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古城苏州的市井风貌”[1],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此画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图1)

清代苏州府城乡,方圆几百里,需要表现的内容众多。此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在借鉴西洋散点透视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虚实相生的优势,对画面空间的处理恰到好处。

一、《姑苏繁华图》的实写

《姑苏繁华图》卷后有徐扬自跋:“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可见,此画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此外,从徐扬《姑苏城图》以及清代冯桂芬《苏州府志》等典籍中,也能发现《姑苏繁华图》的实写成分。《姑苏城图》,“高116厘米,宽89厘米,清乾隆十年(1745)苏州知府傅椿主持绘制,乾隆四十八年(1783)苏州知府胡世铨重刻。全图绘制精细,方位正确,比例匀称,标注详明,是苏州历史上最为详细的一幅古城地图”[2]。(图2)

以下重点从湖泊桥梁、名山寺塔、衙署坛庙三个方面谈谈《姑苏繁华图》的实写成分。

(一)湖泊桥梁的对应

《姑苏繁华图》中的石湖、阊门运河皆为实写。如石湖,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载:“石湖,在府西南二十里。”[3]画中石湖的确在苏州城偏西南方向。又图中阊门运河也能在《姑苏城图》中找到对应位置。

《姑苏繁华图》中的万年桥、怀胥桥位置与《姑苏城图》中的位置是吻合的,且桥孔数量与《苏州府志》记载也是一致的。如万年桥,此书卷三十三载:“三谼,跨胥门外濠,国朝乾隆五年建立。”[4]54画中胥门北边的确有一座三孔桥,且桥上有“万年桥”三个字。又如行春桥,同書同卷载:“九谼,跨石湖北渚。……崇祯间郡人大司马申用懋重修,改增石栏为重级,以便游人坐憩。”[4]54画中石湖北岸与木渎镇之间的确有一座九孔桥,桥上石栏为重级。

(二)名山寺塔的吻合

图中的灵岩山、狮子山、何山的位置,与文献记载大体相同。如《苏州府志》卷六载:“灵岩山在府西三十里,高三百六十丈, 一名砚石山, 山连村,产石,可为砚,故名。”[5]186“岝崿山在府西南十五里, 俗称狮子山,以形名。”[5]180“何山在狮山北一里,《姑苏志》: ‘ 其地旧名鹤邑墟, 故山名鹤阜,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改今名。”[5]181图中的虎丘山,也能从文献记载中找到依据,如同书卷七载:“ 虎丘山, 又名海涌山, 在府城西北七里。”

画中瑞光寺、北寺所在位置与《姑苏城图》也是一致的。从细节看,瑞光寺、北寺中佛塔位置、数量、层数、样式等,皆与《姑苏城图》中所绘无甚差别。如《姑苏城图》中所绘瑞光寺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画中也是如此。虎丘塔为七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其层数、样式等与现存虎丘塔相同。

(三)衙署坛庙的依据

《姑苏繁华图》绘有府学、抚院、苏州府(衙)、布政司(江苏总藩)、社仓、校场、文庙等,这些地方的位置与《姑苏城图》中的位置基本对应,而且画中有些衙署的布局设计也能在《姑苏城图》中找到依据。如校场内有演武堂、幡台、门牌、广场等,其建筑位置与《姑苏城图》中的建筑位置相差无几。又如《姑苏繁华图》中的府学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为两排四进制宅院。此种建筑布局方式与《姑苏城图》中府学建筑布局方式几乎一样。

二、《姑苏繁华图》的虚构

对比现代地图中苏州古城、木渎镇、石湖、灵岩山、山塘河、狮子山、何山、上方山等的位置,可以看出,《姑苏繁华图》中大的布局基本是以环视苏州府城的方式来展开的,但是在整体的大小、比例、方位上都进行了加工处理。

(一)整体上对实景的重构

《姑苏繁华图》画面大体可分为五大区域,即虎丘山塘河、苏州府、木渎镇、石湖、灵岩山,而这五大区域都进行了方位上的斟酌、截选,以更好地呈现画面效果。具体表现是现代地图中虎丘山在苏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山塘河直接从虎丘连接至苏州古城西北角处的护城河,而画中虎丘山绘于苏州府城的北偏东方向,山塘河与苏州城府的护城河基本呈现出直线状态。从整体上看,虎丘山与山塘河的大小、比例、距离等与实际相去甚远。

苏州府城的布置,截选了古苏州城最为热闹繁华的西面。《姑苏繁华图》中左边为古苏州府城的北面,右边为南面。如《姑苏城图》所示,苏州城墙外四面环水,唯有西面阊门附近护城河两岸商铺林立,最为繁华,其他面的护城河两岸基本没有建造商铺。城墙之内,重要的廨署寺庙多设置在西面,高密度的民居、商业等也是西面最盛。其余三面,城内靠近城墙处农田所占面积甚多。廨署、寺庙、民居、商业等繁盛程度相较于西面都逊色许多。《姑苏繁华图》为长卷,画的纵向长度有限,画面效果也需要对远处和近处进行虚实变化的处理。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者需要紧扣政治主题,巧妙构图,进行艺术加工。如若选择其余三个方向作为苏州府城区域的主要内容进行绘制,则商业、廨署、庙宇、民居等表现程度和表现数量会大打折扣。靠近城墙处的大面积农田若如实描绘,将压缩绘制篇幅,无法将城墙和城市内部商业、廨署、庙宇、民居等尽数表现,也会造成画面的虚实处理较为困难。

绘至石湖地段,除常见的距离比例问题,方位上也做了具体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画面虚实、远近关系,作者将上方山的位置放置在石湖之后,而在现代地图中,上方山的实际位置却在石湖西侧。

在《姑苏繁华图》中,作者还对木渎镇区域的整体方位、水路进行了东西方向对调的处理,其东市、中市、西市、社仓、法云庵的设置与《木渎小志》地图中反映的正好相反。灵岩山的位置实际在木渎镇的西北方向,画中灵岩山的位置也跟随木渎镇进行了东西方向的对调,其与木渎镇的距离以及两者之间的角度,画中也有所缩减和调整。

(二)大区域内的细节处理

《姑苏繁华图》中每个大区域之中的细节,除去实写部分,剩余部分则进行了加工处理。如姑苏城墙的绘制,阊门旁的城墙有一处折角对应到《姑苏城图》中是不正确的。画中胥门方向朝北,而胥门实际上是朝西的。南城墙处有两座城门,两门相距较近且距离南城墙角落较远,而实际南城墙只有一座盘门,且位于城墙西南角处。

再如画中,作者将阊门连接一条弧形街道,而在《姑苏城图》中,唯一连接弧形街道的城门为城东的盘门,且这条街实际风景是两旁多为园地、农田。《姑苏城图》中府学位于姑苏城北接近城墙处,而画中府学则位于阊门附近。作者之所以将弧形街道移绘至阊门处,将府学移绘至阊门处,是因为阊门附近廨署、寺庙等数量较少,距离较远,如按实际绘制,其表现效果较弱,难以形成街市繁华景象,而如此处理则可破除阊门处无特色景观可画的处境。

另一种处理类型为部分景点精致化。如《姑苏城图》中演武堂是独栋庑殿式建筑,而画中演武堂共有三栋建筑,中间为大的歇山顶建筑,两边为小的悬山顶建筑,并呈现两边小中间大的建筑布局。地图中的影壁在画中被改为门牌坊。

(三)民风民俗主题的表现

《姑苏繁华图》中民风民俗如孩童读书、野外春戏、城内义学、算命先生、岸边茶摊、家中观戏、状元迎亲、妇女纺织、匠人营房等应有尽有。除反映日常生活外,政治場景也有所表现。这些民风民俗多为实际存在的,如野外春戏。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三载:“二三月间,里豪市侠搭台旷野,醵钱演剧,男妇聚观,谓之春台戏,以祈农祥。”[6]虽然文献中有“搭台旷野”的记载,但是其具体位置、样式、规模等无从考证,而画中,作者将戏台置于河汊口的岸上,由于处在交通要道,人们容易聚集成群,戏台设置此处,既方便群众观剧,又有助聚集人气。且女宾皆在楼上,男宾皆在楼下,表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仪。内容尽管有虚构成分,却十分合理。这些民风民俗构成的场景,小部分随意摆置,填充画面,大部分细节规划,整体把控。诸多场景,多为刻意营造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也有部分场景有借鉴《清明上河图》的表现,如山前村中匠人营房的场景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匠人营房情景高度相似。

三、结语

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是继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鸿篇巨制,它形象地反映了清乾隆年间苏州城乡的繁华景象,旨在赞美“康乾盛世”。由于场景巨大、内容众多,作者运用虚构和实写相结合的手法,大的方面如湖泊桥梁、名山寺塔、衙署坛庙等,都有实写的成分,而在画面五个地段的布局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则有虚构的成分。可以说,《姑苏繁华图》体现了既忠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创作原则。

猜你喜欢
虚构
在翻过的一页日历上跳舞
虚构
不要说,今夜辽阔(外一首)
虚构的钥匙
班宇称自己小说里面的情感从来没有虚构
小学生作文能否可以虚构
虚构
年度图书
风停了
在小城喝酒 或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