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秋季养殖管理措施

2020-12-18 15:49刘冬梅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20期
关键词:池鱼氨氮鱼类

刘冬梅

秋季虽然气温有所回落,但是养殖池塘水温依然较高,此时必须根据池塘水体上下温差大、水质变化快等特点,灵活采取相应措施,稳固全年养殖成果,确保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一、强化饵料投喂

主养鲤、鲫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全季投喂蛋白含量为30%以上的配合饲料。9-10月份,日投喂3次,日投饲率为5%左右。进入11月份,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水温逐渐转凉,鱼的摄食量下降,可逐步减少投喂次数和投饵量。一般日投喂1次,日投饲率为2%左右。主养草、鳊鱼等草食性鱼类的池塘,9月份,青绿饲料数量充足、质量也好,应加大投喂量。一般先投喂青绿饲料,待其基本吃完再投喂蛋白含量为28%-30%的配合饲料,日投喂2-3次,青绿饲料日投饲率为30%左右,配合饲料的日投饲率为3%左右。10月份以后以投喂蛋白含量为30%的配合饲料为主,日投喂2次,日投饲率为2%-3%,投喂可持续到11月中旬。主养鲢、鳙鱼等肥水性鱼类的池塘,以施肥为主,培育浮游生物,以满足鲢、鳙等肥水鱼生长的营养需要。夏末秋初,每周投施1次鲢鳙鱼肥,用量为1kg/亩;中秋以后,每半月投施1次发酵好的有机粪肥,施肥量为300-500kg/亩,促进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生长,以达到鲢、鳙等肥水性鱼类摄食所需密度。

二、加强水质调控

随着池塘载鱼量逐步增加,鱼虾蟹有机代谢产物也相应增多,因为得不到及时分解而导致水质恶化,应加强池塘水质的观察和监测,适时进行水质调节。具体方法:①注入新水,增加池塘水体总容量。②适时施用生石灰、微生物制剂等调节水质。每10-15天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kg/亩,调节pH值在7-8.5之间;每20天左右泼洒1次EM菌、光合细菌、枯芽孢杆菌、底毒净、底臭消等微生物制剂(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以调优水质和改良底质,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营造适宜鱼类健康快长的生态环境。池塘水色以黄绿色和黄褐色为好,透明度在30cm左右。

三、适时合理增氧

入秋后早晚气温温差大,随着鱼体规格的不断增大,池鱼载鱼量越来越接近“满负荷”,极易造成池水缺氧,发生池鱼浮头现象,甚至泛塘。为有效增加水体溶氧,减少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一般可在下半夜1-2点开增氧机,到第二天早晨7-8点后关机,同时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平时应坚持巡塘,清晨出现池鱼短时轻浮头并无大碍,但若发现长时间的重浮头,应及时开机进行满负荷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在增氧机因故无法使用时,可采取抛洒增氧灵、粒粒氧的应急措施,以快速消除浮头或泛塘隐患,确保池鱼安全生长。

四、内外结合 科学防治

秋季主要病害是体外寄生虫和细菌性病,前期的大量投喂和施肥引起的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升高,造成水质变坏和底质恶化,致使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鱼类肠炎病、出血病、寄生虫病等多种鱼病,养殖者应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防治方针,普施1-2次杀虫药和一次杀菌药或微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充分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减少病害发生的机率。一旦发现鱼病,应及时诊断,科学用药,快速治疗,力求将鱼病消灭在诱发状态,将损失降至最低。防治鱼病时所用药物需符合《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并严格遵守国家休药期的规定,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适时捕捞成鱼上市

入秋以后,部分鱼类已达到商品规格,池塘养殖密度过大,载鱼量高的池塘负载量逐日增大,水质也容易变坏,不利于池鱼的快速生长。此时应抓住市场成鱼上市量较少的有利“鱼情”,适时起捕部分已达到商品规格的鱼上市销售,可分批捕捞,统筹销售。捕捞选择早晨;拉网后,选用阿维菌素、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消毒。适时捕捞成鱼上市既加快了资金的周转,又降低了池塘养殖密度,为存塘鱼扩大了活动空间,有利于其健康快长。

(通联:274200,山东省菏泽市成武水产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池鱼氨氮鱼类
悬浮物对水质氨氮测定的影响
氨氮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研究
氨氮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中氨氮处理方法
鱼类运动会
池鱼 [外二首]
池鱼思故渊
池鱼思故渊
池鱼思故渊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