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问善导 追求高效
——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2020-12-18 18:35福建省沙县夏茂第一中心小学邓素华
亚太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法雪儿思考问题

福建省沙县夏茂第一中心小学 邓素华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对提问点进行精心准备

教师只有在对教材认真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才能把问题设置得巧妙。同样的一篇课文,里面可以设置提问的点有很多个,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程度来设置提问,而不是盲目提问。

第一,一篇文章的题目有点名主旨的作用,它可以概述全文的思想,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来设置提问的点。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从题目切入可以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通过提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麻雀》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的投影仪上放出猎狗和麻雀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当在林荫路上的时候,猎狗和麻雀相遇了,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准备捕食这只小麻雀,你们猜猜,最后谁赢了?究竟是为什么呢?(出示课文题目)大家对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那就让我们在课文里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吧。”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把学生的好奇心给调动起来了,学生完全融入了学习中。

第二,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的疑难点来进行问题设置,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当学生解开这些疑问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例如,在《雪儿》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雪儿放走呢?”这篇文章的聚焦点就是这里,当教师把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再引领学生体会一下“我为雪儿欢呼”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小作者对雪儿健康、自由的渴望之情,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也升华了感情。

第三,一些课文因写作需要,在描述的时候会留白,留下空间给读者思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留白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很多人间奇迹,像故宫和长城,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吗?”这样的提问不但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还活跃了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二、基于学生的特点,在提问的时候运用恰当的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对提问的点进行巧妙选择之后,在使用问法的时候也要注意怎样才能将问题提得恰当、新颖、趣味、灵活。启发是提问方法不可或缺的特点,要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去寻找答案,并且乐于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乐学、好问、善思的好习惯才能养成。

启发式问法。教师基于课本的中心思想,对重点进行解读,在提问的时候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学习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之后,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大家猜一猜,在沙漠旅行回来后,小骆驼在溪边又碰到了小红马,接下来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这样的提问不仅把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了,同时还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从而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式问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对课文的上下文进行掌握。这样的问题就像一条线,把课堂的学习内容都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文章对于紫禁城外观的描写,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句子看出来?紫禁城的城墙十米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那么文章里面对于太和殿的描写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下个学习内容。

复述式问法。通过直接的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直接在文中找出答案。例如教学《母亲的恩情》第三段的时候,教师自然地提问学生:“孟郊在和母亲分别后踏上旅途,满怀着母亲的希望,他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下答案。”这样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结语

由上可知,小学语文的优质教学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课堂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离不开巧妙的问点、提问以及问法,只有这样,问题的设置才会更加巧妙,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创新,这样教学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妙问善导、追求高效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出色地完成。

猜你喜欢
问法雪儿思考问题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雪儿笑了
The Analysis from Literary Terms in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Conscience
An Analysis of Professions for Women1 A combat for women
Mrs.Dalloway:Exploration of life and death
按图索骥
换一种问法
思考问题要全面
从丰田“五问法”看供电企业安全管理
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