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创新的机制建构与载体建设

2020-12-18 20:23崔志钰
江苏教育 2020年76期
关键词:工具性载体建构

崔志钰

当前影响职校教师教学创新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制尚不健全、载体依旧缺失,让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改革需要从建构机制和建设载体两方面持续用力。

一、建构机制——为教学创新提供保障

创新大多源自对现实的不满意和对缺失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建构机制时以问题为着眼点,激发教师教学变革的内驱力:(1)形成问题清单生成机制。让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罗列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如以教学进程为逻辑,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列举。教学设计会遇到如何精准地把握学情、如何更科学地选用案例、如何进行教学情景的系列化设计等问题。教学实施会遇到如何有效地把握课堂生成、课堂提问如何指向高阶思维、课堂讨论如何在形式与内容之间进行取舍等问题。教学效果检测会遇到如何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隐性的核心素养如何评价、教学评价的时机如何把握等。不同的教师会形成不同的问题清单,这些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有新出现的问题,既有易于解决的问题也有凭教师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2)形成问题清单刷新机制。问题清单应是动态的、适时刷新的,始终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出现。(3)形成问题清单解决机制。问题的高效解决往往离不开理论与方法、对比与检测、技术与工具,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持续研究。

建构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机制还在于营造教师教学变革的情境场:(1)课堂目标的进阶设计机制。课堂目标始终是推动教师教学变革的根本动力。课堂目标不仅仅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指课堂的教学状态。学校应敦促每位教师把确立理想课堂的教学样态作为远景目标,再确立阶段性的课堂教学进阶路线图;将远景目标与近期规划有机结合,每节课都向着目标靠近。比如,我校确定微型游戏项目超市的课堂教学理想形态,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确立了“微型项目—游戏项目—微型游戏项目—微型游戏多样化项目—微型游戏项目超市”等若干阶段性的课堂形态,形成课堂目标的进阶设计。(2)教育新元素的课堂引入机制。面对不断涌现的教学新元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教师因人而异、因需制宜地融入课堂教学,促成课堂“微变革”的不断涌现。(3)教学品质的递进机制。教师对课堂教学品质的追求是一个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的过程,从培养低阶思维到训练高阶思维,从开展浅层学习到尝试深度学习,从注重课堂的形到关注课堂的神,从教师显性参与到隐性参与,教师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摆脱思维和行为定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

二、建设载体——让教学创新成为常态

如果说建构机制为教师创设了想创新、敢创新的内外部环境,那建设载体就为教师搭建了能创新、会创新的“脚手架”。教学载体既有理论层面又有实践层面,既有技术应用层面又有方式方法层面,大体来说有工具性载体和功能性载体两类。

工具性载体是教师教学创新的技术支撑。比如教师要将某项新技术运用于课堂,对新技术使用方法、主要功能的说明和介绍就是一种工具性载体。每位教师需要的工具性载体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学校倾力打造教师教学创新的工具性载体平台,形成一个工具性载体超市。如专业(学科)系列的工具性载体包括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学科)教材等;方法系列工具性载体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一些新兴教学法如混合式教学、Webquest 教学等的介绍和相关教学案例视频,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科内容选用。

功能性载体是对教师教学创新起引领和带动作用的载体,包括:(1)学习培训的“私人定制”。每位教师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可向学校提出培训申请,就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提出具体要求,学校结合实际适时安排教师参加相应的学习与培训,改变教师培训“大一统”的现状。(2)交流活动的“得体合身”。一方面学校搭建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平台,帮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行业新知和动态,让教师在交流与活动中产生争鸣或共鸣;另一方面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组织开展特定主题的、系列的、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范例展示和技巧交流活动、主题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3)开放包容的学校文化。一是营造宽松的教学改革氛围,允许试错、宽容失误,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开“绿灯”。二是提供及时响应式的智力支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组建教改智库,及时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清障”并提供助力。

通过建构完善的内外部机制,建设完备的工具性和功能性载体,激活每位教师身上固有的创新基因。只有学校教师都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才能掀起真正的课堂革命;只有每位教师都能以自身认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工具性载体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向量的巧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