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文书疑难双音词例释

2020-12-18 04:16唐智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疑难双音词;音义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0)06 - 0030 - 07

清水江文书虽是用汉文书写,但并非清一色使用汉语词,文书中除使用汉语词外,也使用苗、侗语音译词,其中“夹苗”或“夹侗”式半音译半意译词较为多见,这类词中的苗、侗语语素是用与苗、侗语语素读音相近的汉字译写,而汉语语素除了用本字记录外,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别字记录,因此这类词的意义不能按字面义去理解。另外,文书中那些全由汉语语素构成的纯汉语复合词,但因用了音同或音近别字记录,也不能望文生义。本文暂对其中“汲水、凹讲、貌讲”等双音词进行解读。

一、释“汲水”

(1)《光绪六年锦屏平鳌寨姜玉保等立巧换字》:“立巧换字人姜玉保、福保、玉全、双全、望全弟兄,所有祖父得买故岩地基二间,其有界限上凭太显坎,下凭屋地汲水,左凭本家,右凭潘兴元汲水,四至分明,自愿将与姜凤箴、凤诚巧焕(换)塘坎上地基,本名占一间,众弟兄共一间,二比心平意愿,日后起造华屋,各管各业,不得翻悔异言。”[1]224

“汲水”当为“滴水”,其中“汲”与“滴”音同通假。罗毅《夹侗话语音研究》一文指出,锦屏平秋镇夹侗话里古端组声母端、透、定母开口四等韵字读作舌面前音t?,例如:店端t?ian35、堤端t?i33、腆透t?ian42、跳透t?iau35、蝶定t?iE31、亭定t?in31等[2]。《黔东南方言志——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指出:黔东南苗侗族地区汉语方言里古端组端、透、定母在细音前读作t?、t??,例如:地点t?i t?ian、梯田t??i t??ian[3]11。这种情况也见于黔东南黎平大稼乡、湖南靖州三锹乡酸汤话中,例如:体t?i、替t??i、地t?i、雕t?i?u、田t?i?n、天t??i?n、定t?in[4]。而据笔者详查,在现存清代至民国时期锦屏平鳌、魁胆寨文书中,古端组端、透、定母开口四等韵字与见组见、溪、群母开口三四等韵字相通之例常见,即:古端、透、定母开口四等韵字读作舌面前音t?、t??,例如:文书中“楼梯蟹开四平齐透”1写作“楼机止开三平微见”或“楼溪蟹开四平齐溪”,“言定梗开四去径定”写作“言近臻开三去焮群”,“远近臻开三去焮群”写作“远定梗开四去径定”,“蓄禁深开三去沁见”写作“蓄定梗开四去径定”,“均臻合三平谆见分”写作“今深开三平侵见分”或“金开三平侵见分”进而写作“丁梗开四平青端分”,即“梯”读如“机”或“溪”,“定”读如“近”或“禁”,“丁”读如“今”或“金”,而“梯、定、丁”均属古端组开口四等韵字,“机、近、今、金”“溪”分别为古见组开口三四等韵字(即读作t?、t??)。此外,锦屏钟灵乡地名“田榜”据谐音改作“乾榜”、巨寨乡地名“丁达村”之中“丁”读作jīn、魁胆乡地名“破鼎罐”之中“鼎”读作jǐn,1皆是其类,亦可参。同理,“滴梗开四入锡端”读如“汲深开三如缉见”,由此“汲”与“滴”音同通假,“汲水”即为“滴水”,意指房檐。下契中正作“滴水”,可参。例如:

(2)《民国四年锦屏平鳌寨姜奉诚、姜永吉父子立卖房屋并地基约》:“其有地基界趾:前凭坎为界,后凭滴水,左凭山头滴水与斗处为界,右凭永芳屋为界。”[1]6

二、释“凹讲、貎讲”

“凹讲、貎讲”见于锦屏加池、文斗、平鳌、甘乌等苗寨文书中,其中“凹讲”比較常见,而“貎讲”仅1见。例如:

(3)《道光元年锦屏加池寨姜士兴等分山合同》:“坐落地名培朋,上凭凹讲,下凭田,左凭田冲为界,右凭田冲为界。”[5]35

(4)《道光二十八年锦屏加池寨姜丙生立断卖杉木约》:“又地名一块,冉刚套凹讲边,界限上凭岭至凹讲为界,下凭开让、凤仪共山垦为界。”[6]358

(5)《嘉庆十八年锦屏平鳌寨姜启勋立卖山场杉木约》:“其山界限:上平盘路,下至溪,左凭廷仪、文杰,右凭凹讲与(以)下。”[7]38

(6)《民国十一年锦屏甘乌寨范锦波、范财波立断卖地土杉木字》:“立断卖地土杉木字人甘乌寨范锦波、范财波弟兄,为因家下歉少便用,无从得出,自愿将到祖父先年得买平略寨龙起祥、龙成邦、龙成广叁人名下之地土杉木壹块,座落地名白岩塘下冉坡壹所,其地土杉木四抵界限上凭貎讲乌归岩,下凭河,左凭冲,右凭冲,四至分明,其地土杉木分为贰拾肆股,范腾波弟兄占拾贰股,范锦波、范财波弟兄占拾贰股,今将己名之股出卖,其地土杉木欲行出卖,先问亲房人等无钱承受,自己请中上门问到平略寨杨长寿、杨春芳叔侄贰人名下承买为业。”[8]361

“凹讲”当为“坳颈”,其中“凹”同“坳”,“讲”为“颈”的方音别字。《广韵》“颈”音居郢切,为古梗摄见母字。李荣曾考察指出:“古梗摄主要元音今读[a],为我国东南部吴、赣、客、粤、湘、闽、徽诸方言区共性之一。”[9]据刘宗艳调查,今湘黔一带酸汤话里部分梗摄字主要元音也读[a],如在湖南新晃县米贝、靖州县藕团、三锹、会同县漠滨、道县江口及贵州天柱县远口酸汤话里“颈”读作t?ia?[10]。《黔东南方言志·黎平话同音字汇》“讲颈~根t?ia?”[3]95、《黔东南方言志·黄平话同音字汇》“讲奖蒋桨颈~根t?ia?”[3]62、《黔东南方言志·凯里话同音字汇》“讲奖蒋桨颈~根t?ia?”[3]39。可见在湘黔苗侗族聚居区酸汤话及黔东南方言中,“颈”与“讲”读音相同。由此,锦屏文书中“颈”常写作“讲”,“讲”即为“颈”的同音别字,故而“凹讲”即为“凹颈”。《剑河县地名志》“洞讲”条:“dongv jangx 侗语意译,讲即颈。”又“平江”条:“bienc jiangx 侗语谐音,意:较平的山颈。寨子居住在小湳溪上游北岸一个小山包的山颈上,小溪绕山包流过而得名。”2即:“洞讲”“平江”之中“讲、江”均为“颈”的方音别字,亦可资参证。

另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详查,锦屏文书中“凹颈”或“坳颈”多出现在清道光朝以后文书,而“凹讲”一般出现在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文书。兹略举“凹颈”或“坳颈”之例如下:

(7)《道光十年锦屏文斗寨姜绍略等立分山文书》:“先前老界趾:上凭颈,下至溪,左凭直岭以上寨分界至凹颈以下至溪……先年分山,凹颈以上分为四幅,早年分清。上边第一幅:左凭直岭以下至凹颈,右凭映辉叔侄之山,上凭颈,下凭凹。”[11]555

(8)《民国二十二年锦屏枫木寨罗子英等与平鳌寨姜荣春等因山产涉讼一案判词》:“〔其山土〕上凭大岭,下凭溪,左凭十字路坳颈破(坡)下走路陡冲至沟头直下双溪口。”[12]381

“凹颈”即“坳颈”,意指山坳顶的下部与山坡的接壤处。即用人的身体部位“颈”来比拟山体部位,如同称山的最高处为“顶”或“头”。

又“貎讲”疑为“坳讲”,其中“貎”为“貌”字写讹,而“貌”当为“坳”的音近借字。下契中正作“坳讲”,即是其证。例如:

(9)《民国二十六年锦屏平略寨杨长寿立卖山场地土杉木字》:“立卖山场地土杉木字人平略寨杨长寿,今因家下缺少钱用,无从得出,父子商议,自愿将到先年得买范锦波、范财波得买平略寨龙起祥、龙成邦、龙成广之祖遗杉山壹块,座落地名白岩塘冉坡姑娘山壹所,其地土杉木四抵上憑坳讲乌归岩,下凭河,左凭冲,右凭冲,四至分明,其地土杉木分为贰拾四股,本名与杨春芳共买拾贰股,本名占六股,今将本名所占六股出卖,先问亲房不受,后请中问到白岩塘彭仁泮、侄彭普亨、彭普通名下承买为业。”[8]386

据以上例(6)与例(9)两件卖契契文可知,这两件卖契所卖的是同一块地土杉木(即白岩塘下冉坡地土杉木一块),这块地土杉木分为24股,甘乌寨范锦波、范财波等弟兄的祖父先年从平略寨龙起祥、龙成邦、龙成广3人名下买得,其中范腾波弟兄占12股,范锦波、范财波弟兄占12股,民国十一年(1922年)范锦波、范财波弟兄将其名下12股出卖与平略寨杨长寿、杨春芳叔侄名下为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杨长寿又将其名下6股出卖与白岩塘彭仁泮、彭普亨、彭普通叔侄名下为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块地土杉木的四抵界限,在上述两件卖契正文的表述中存在着细微差别,即:仅有“上凭貎讲”与“上凭坳讲”之别。而众所周知,同一块地土杉木其四抵理应完全一致,由此便可推断:“上凭貎讲”之中的“貎讲”实为“坳讲”,即“貎”为“貌”的形近讹字,而“貌”当为“坳”的谐音字。黔东南黎平、锦屏一带方言里部分古影母字读如疑母(即读?),如:哀?ai、安?an,“坳”即读为?au。由此,“貌”“坳”二字在读音上仅存在鼻音声母m、?之别,“貌”即与“坳”音近相通,“貌讲”即“坳讲”,又“坳讲”当为“坳颈”。

三、释“罢水”

(10)《嘉庆三年锦屏林星寨姜老合立卖杉木山场约》:“〔其山场〕界至:上凭罢水,左、右凭冲。亲身登门卖与姜天德名下,面议定价银三钱五分。”[8]265

欧亨元编《侗汉词典》:“bags[pak323] [名]外(同nugs);外边(mangv bags)‖ ~ jenc山坳口‖~ nyal河口;河下域。”[13]11石林等考察指出:侗族古歌中常出现一些古老的地名,如侗语地名“bags liangc(良口)”[14]。而“罢水”之中“罢”即为侗语“bags”的音译,“罢水”即“bags 水(口水)”,意指“水口”,具体指水流或河流的出入口。下列文书中所见“口水”或“水口”,可资参照。例如:

(11)《民国三十四年锦屏魁胆寨王碧求立卖田契字》:“〔其田〕上抵口水为界,下抵先禄田,左、右抵口水为界,四至分明。”[15]198

(12)《民国十五年锦屏魁胆寨王佑光立卖地土字》:“地名马鞍山坡脚溪边独坡:上抵三(山)岭下横中(冲)为界,下抵两水口为界,左抵溪水为界,右抵溪为界,四至分明。” [15]320

“口水”与“水口”同素逆序,其中“口水”为正偏式结构,“水口”为偏正式结构。众所周知,侗语是顺行结构语言,即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顺行结构;而汉语为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的逆行结构语言。“口水”与“罢水”均采用侗语顺行结构模式即“正语素+偏语素”,而“水口”采用汉语逆行结构模式即“偏语素+正语素”。另外,今黎平一带侗语地名“八练、坝塘、巴娘”之中“八、坝、巴”,亦为侗语“bags”的记音字,其中“八练”指山谷口,“坝塘”指山塘口处,“巴娘”指长着芦苇草的溪口处1。此亦可参照。

四、释“几溪”

(13)《嘉庆十八年锦屏平鳌寨姜之尧立卖杉木约》:“自愿将祖山上凭典(顶),下凭几溪,左凭岭,右凭文荣为界,四字(至)分明,其山分作十二股均分,本名占一股,卖与子启祥名下承买为业。”[7]40

张永祥编《苗汉词典(黔东方言)》“jid[t?i35]”条:“渊潭:Diub eb maix laib ~,河里有个渊潭。”[16]257又“jid eb[t?i35 ?u33]”条曰:“水潭。”[16]257“几溪”实为苗语词“jid eb”的半音译半译词,其中“几”为“jid”的音译,“溪”为“eb”的意译,故“几溪”意指水潭。

六、释“往地、往山、网山、众往、众网、网首”

据详查,这些双音词在锦屏加池、平鳌、平略、文斗等苗寨文书中常见,另在中仰、魁胆等侗寨文书中也见有用例。2兹略举例如下:

(25)《嘉庆十二年锦屏中仰寨龙子昌卖栽手杉木契》:“立卖栽手杉木字中仰寨龙子昌,先年得种加什往地,坐落地名归十半坡大路边杉木一团。”[20]121

(26)《道光四年锦屏中仰寨陆正滔立佃加池寨山字约》:“立佃字人中仰寨陆正滔,今佃到加池寨众等姜廷凤、朝英、知连、文玉、华周坐落土名营周供至往山一网,四至分明。”[5]311

(27)《光绪二十四年锦屏文斗下寨姜钟碧叔侄、范白连主佃分成合同》:“〔其山〕界限:上凭土垦,下凭土垦与范保连之山为界,左凭岭与往山为界,右凭冲与范老初之山为界,四字(至)分明。”[11]488

(28)《道光五年锦屏平略寨杨学唐父子立卖山场地土字》:“其地土父子四人名下所占一股,其有大众得买网山俱在其内,要行出卖。”[24]145

(29)《1982年锦屏岑梧大队党支部、大队管委会清理山土杉林契约等所订立之山场大册之七五》:“归遂网山一幅,上凭平鳌之山为界,下抵杨梅坳……此山内除私山在外,分为五十股。”[12]471

(30)《道光十八年锦屏加池寨姜天生等立断卖杉木山场约》:“〔其杉木山场〕共四处,出卖与众往姜之连、□□明、〔姜〕光秀、〔姜〕之豪、〔姜〕世安、〔姜〕朝礼众等名下承买为业。”[5]195

(31)《锦屏加池寨去酒米单(时间不详)》:“众往去酒米单:世学北徂去酒十呼(壶),又酒八件,七发手;成宗仔去酒十件,又酒十四件,沛清手,去米十件,又十件,又送米五件,去米五件,共一坎;世元手去酒四件。”[20]420

(32)《道光六年锦屏加池寨姜文玉等立卖杉木契》:“〔立卖杉〕木契人众网姜文玉、成凤、现彩、文圣、朝英、开礼、开祥、德宗、元芳、世招、有连等,为因陆姓具控一案,缺少费用,众等商议,自愿将到土名党喉杉木一团……其木分为贰大股,众网占地主一股,〔姜〕光辉占栽手一股,今将土股出卖与姜开明、之模名下承买为业,当面议定价银叁拾四两整,众网亲收应用,恁(任)凭买主管业,日后众等不得异言。”[25]

(33)《民国七年锦屏平鳌寨姜恩景立限字》:“立限字人姜恩景情因景彰所欠网首罚款钱四千六百二十四文,限至十二月初三日还清不悮(误)。如有悮(误)者,加倍赔清是实为据。”[1]11

(34)《民国十一年锦屏加池寨姜凤沼等立分山场清单合同》:“立分清单合同字人寨内网首姜凤沼、梦熊、定国众寨等与姜源淋弟兄姜桥生等共有山场一块,地名井搜。其山四界:上凭显韬山,下凭陆正礼山,左凭岭以龙恩大山,右凭冲。”[6]257

张永祥编《苗汉词典(黔东方言)》:“wangl[vɑK11] 共有:ob laix ~ ib laib, 两人共一个。”[19]396又:“ghab dab wangl公地。”[16]138又:“lox ghad wangl 公共厕所。”[16]303“往地、往山、网山、众往、众网、网首”之中“往、网”,均为苗语“wangl”的音译,意指“共有、公共”。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苗语对当地汉语方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声母的影响当中,黔东南方言中唇齿浊擦音v是最具特色的。……在地处黔东南腹地的剑河、榕江、丹寨、雷山等九县均有v声母,形成成片的语音分布。例如:乌vu  蛙va  文v?n  晚van  王va? ”[3]9。“往、网”读为vɑ?,与苗语“wangl[vɑ?11]”读音相近,故而用“往、网”来译写苗语“wangl”。由此,“往地”即“wangl地”,意指“共地、公地、众地”;“往山、网山”即“wangl山”,意指“共山、公山、众山”;“众往、众网”即“众 wangl”,为汉语语素“众”与苗语语素“wangl”同义连文,意指“众共”。文书中尚见“众往田、众网山、众网山土”之说。例如:

(35)《咸丰九年锦屏加池寨姜福元、姜贵生等立抵山场并田字》:“〔姜〕贵生将培纣田得占众往田一坵作抵是实。”[26]

(36)《嘉庆二十四年会同县张必龙弟兄三人立佃栽加池寨山场字》:“立佃栽山场字人会同县张必龙弟兄三人,为因缺少地种,弟兄求到加池寨姜朝英所遗山场一块,土名党蒿山场一块,其有界限上凭众网山为界,下凭弼周,右凭成凤,左凭朝英茶山为界。”[27]

(37)《咸丰三年锦屏平略寨杨学珍等立卖祖遗山场地土约》:“立卖祖遗山场地土约人平略寨杨学珍、侄成杰、子成刚父子叔侄三人……〔其地土杉木山场〕上凭岭路,下凭溪,左凭甘乌众网山土,右凭欧姓之私山土。”[24]154

“众往田”指众共之田,“众网山”指众共之山,“众网山土”指众共山地。但值得注意的是,“众往”或“众网”又指众共田之主、众共地之主或众共山之主,可视为“众往首”或“众网首”的省称,上述例(30)至例(32)中“众往、众网”,即为此义。下契中所见“众网首”,可资参照。例如:

(38)《纪元四千六百九年(1911年)锦屏加池寨义仓众网首等卖地基字》:“立卖地基字人义仓众网首等,今因办公急用,无处出钱,情愿将先年姜春荣、姜春宁弟兄欠义仓之谷,过限多年不还,仰抵头所住之地基壹间……四抵分明,出卖与姜梦麟名下实买为业。”[28]

“众网首”又可省称“网首”或“众首”,其中“网首”用例参见例(33)和例(34),“众首”之例如下:

(39)《民国二十年锦屏岑梧寨陆相仁等立卖田字》:“立卖田字人本寨众首陆相仁、相高、相福、相泽、相兴、相珍、胜银、胜江、潘明安、吴国旺等……”[12]253

“网首”与“众首”同义,但前者是由苗语语素“wangl”(用汉字“网”译写)与汉语语素“首”構成的偏正式双音词,而“众首”则是由“众”与“首”两个汉语语素构成的偏正式双音词。

另外,“众网、网首、众网首”等也指“众会首”,具体指的是民间乡族组织或团体里众头目。例如:

(40)《民国元年锦屏加池寨姜恩科立断卖菜园字约》:“立断卖菜园字人本房姜恩科,今因妻室发妹误犯款规,众网议照约条罚钱壹千三百文,无处寻出,情愿凭网首亲族人等将地名冉农之园壹幅……出卖与族兄姜献义名下承买为业。”[5]242

又下件文书中说作“众会首”,可参。例如:

(41)《民国二十八年锦屏平鳌寨姜必荣等立摊还字》:“至民国二十七年腊月,众会首议论起诉,嗣蒙地方姜承善、姜承智、姜宣韬等不忍坐视,从中解和。”[1]42

综上,“往地、往山、网山、众往、众网、网首”之中“往、网”,均为苗语“wangl”的记音字,“wangl”表示“众共、公共”之义。

参考文献:

[1]  張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2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罗毅.夹侗话语音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5:35.

[3]  黔东南州地方志办公室.黔东南方言志——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4]  杨钦.锹里地区“酸汤话”语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101.

[5]  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4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4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  李荣.方言存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0.

[10]刘宗艳:酸汤话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89.

[11]陈金全,杜万华.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欧亨元.侗汉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4]石林,吴文君,龙宇晓.名物的濒危与语言空心化——以黎平四寨侗语名物系统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01):99 - 104.

[15]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6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张永祥.苗汉词典(黔东方言)[Z].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17]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8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9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10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0.

[20]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7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2.

[22]张明,安尊华,杨春华.论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中的特殊字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22 - 30.

[23]唐智燕.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24 - 128.

[24]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二辑):第5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2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26]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6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2.

[27]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1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2.

[28]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一辑):第8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8.

[责任编辑:龙泽江]

收稿日期:2020 - 08 - 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民间契约文书方俗字词研究”(14BYY111)。

作者简介:唐智燕(1968 - ),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民间契约文书语言。

1为了简便起见,文中在论及某字在中古汉语的音韵地位时,采用下标的形式将该字所属古韵摄、等呼、声调、韵部及韵母情况标注在该字的右下角。

1锦屏县人民政府编,贵州省锦屏县地名志,凯里市第一印刷厂印,1987年第101页,第163页,第225页。

2剑河县地名办编,剑河县地名志,凯里市第一印刷厂印,1986年,第212页,第273页。

1黎平县人民政府编,黎平县地名志,凯里市第一印刷厂印,1985年,第156页,第223页,第312页。

1剑河县地名办编,剑河县地名志,凯里市第一印刷厂印,1986年,第282页。

2剑河县地名办编,剑河县地名志,凯里市第一印刷厂印,1986年,第283页。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名志,黔东南师专印刷厂印,1991年,第155页。

4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名志,黔东南师专印刷厂印,1991年,第131页。

1承蒙凯里学院罗康智教授赐教。罗康智教授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远口镇潘寨村人,母语说酸汤话,至今仍能说流利的酸汤话。

2这些双音词所见中仰寨文书,均为中仰寨人佃种加池寨山场所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