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子成员在行政权力结构中的耦合与自洽

2020-12-18 04:19曾凡远
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行政权力治理体系

曾凡远

【摘要】高校行政权力在构建大学治理体系中,作為一种行为力量的强制性逐步弱化。权力主体之间垂直的科层关系,越来越转化为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协作。领导班子成员在新型权力结构中更多呈现出耦合关系和互动关系。权力主体之间、权力主体与行为人之间依然要明确权力边界,同时开放权力空间,在行动中统一各方的价值目标和现实选择,实现大学理想。

【关键词】高校领导;治理体系;行政权力;耦合关系

大学在社会中一直扮演着精英的角色,些许蒙着神圣的面纱。大学与学术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是严肃的、带有批判性的。但不能否定,大学依然是一个行政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类权力主张越来越多,权力主体地位不断平等。掌握更多行政权力的高校领导班子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行政权力运行中,领导班子是否稳定并富有开放创新精神固然重要。班子个体成员作为权力主体是否融合于权力结构并富有激情,同样对于推动大学理想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

一、高校权力影响的超越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提出构建“大学治理结构”,对照一下《大学章程》,从治理结构上来说,主要是政治、行政权力,当然还有学术权力、参与权、监督权等。日常生活中,高校领导者手中的权力,多数讲的是行政权力。高校行政权力还有别于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约束力不那么明显,实施范围和时效也多限一隅一时,或者可以称作“仿行政权力”。与此同时,高校因行政隶属、生源师资构成以及服务面向并不局限于办学一地,其社会影响往往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高校领导者的社会声望、学术影响、人格魅力一定超越校园范围,高校权力影响又具有较强的时空超越性。

这种有别于政府机关的大学权力,有其自身特点。从组织形态上讲,大学是一个矩阵型组织,主要由行政和学术权力共同运行,具有行政和学术组织的双重属性。行政权力依托行政系统,学术权力则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其中,学术权力主要在学科科研等范围发生效力,权力边界还主要限于校园内部,但其鼓动性和影响力却远远超出大学校园,伴随大学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而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势力范围。行政权力基本上限于大学校园,主要通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院系科层管理方式运转大学这一系统。行政权力结果外溢的现象存在,偶发于大学内部主体或主体行为的越界,这种现象已见诸报端且呈上升趋势。

行政权力消极结果外溢,多为个别高校领导乱权所致,要严加防范。高校领导者的权力依附于职务岗位,是上级赋予的权力。高校领导者首先要真正搞明白,权力是谁给的、为什么给、为谁行使权力、如何行使权力。如果把权力当作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个人能力的体现,就出现思想偏差;如果把权力当成个人进步阶梯、利已工具,就必然出现工具性谋私。所以,必须慎重对待权力。权力观是三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控”,前两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所讲的权力来源、权力目的。后一句话,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连,权力意味着责任,有权必有责,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划等号,在其位需谋其政有所为。高校权力影响力具有时空超越性,高校领导者尤其要慎重对待权力。

二、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明晰权力边界

用好权力,尽职履责,就必须明白权力边界,清楚职责所在。经常说的缺位、错位、越位、补位等,讲的就是权力边界不清晰问题。王岐山同志指出:“有权力没责任是管党治党之大忌”。行使权力,就要明白,哪些是自己该干的,哪些是不该干甚至不能干的,哪些是需要自己配合干的。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是“大包大揽”,事无巨细,“校长干了处长的活儿”。还有一个就是“无为而治”,校长躲进书斋只作白面书生,“上厅堂不下厨房”。这两方面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岗位职责不清,权力边界不明。

做到不越位又不缺位,关键是要懂得什么事不必“亲自”做,哪些事非“亲自”不可。不必要亲自做的事,主要是院系主任、部门处长要做的一些常规性工作。一定要充分尊重院系、部门同志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作用,少干涉不插手。一些请示报告环节,能少则少,删繁就简腾出时间做大事要事。对于那些事关全局、基础、体制机制的问题,应当“亲自”践行,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局工作的进展。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制度用以规定职责和权力边界。制度约束激励是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要义。根本上来讲,是要用制度的办法划分权力边界,明晰人、事、财权等,以及高校独特的学术、参与权力等。

必须做的事情要有章法和侧重。一是调查研究。这是当干部的一门基本功。只有深入扎实调查研究,才能听到“原生态”的声音,掌握不曾过滤的实情,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才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止于未发。二是建立标准,构建系统,创新模式,形成亮点。高校创办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必须有“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目标链、标准链,构建高教生态环境,开拓创新,创设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真正解决问题。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往往是学院、部门不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作为高校领导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痛点”“堵点”开动脑筋,寻求对策,打通堵点,让群众看到权力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开放权力空间

新时代,社会治理包括高校治理发生重大变化。工业时代大工业化生产式的科层制管理,正在向扁平式去中心化自主建构转换。权力作为一种行为力量的强制性弱化,越来越被行动所替代。权力主体之间垂直的上下级关系,越来越转化为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协作关系。权力关系由传统下的冲突关系、委托关系,逐渐转变为耦合关系和互动关系。大学治理体系创新需要适应这些现实要求,打破大学行政权力的主导地位,开放权力结构,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实现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向群众敞开胸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史”之份量。向群众敞开胸襟、敬畏人民,就应珍视并继承师生共同创造的辉煌成就,不揽功图名,更不能对成就视而不见搞历史虚无主义。遇到阻力障碍甚至关键性难题时,不推诿不退缩,更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式搁置历史难题。历史也将由人民去创造,领导者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师生和利益相关者一道,努力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向群众开放权力应有实际举措,切实转变教代会、学代会等自治组织形式化的做法,让其真正能代表师生的心声诉求。赋予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等治理主体以真实的职能,让更多主体参与到治理中。要用法治和社会治理思维,公开校务,定期发布高校社会责任报告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自觉接受历史性评判,接受对权力的监督。

避免满意化方案。高校领导者理性和素質高,个人在占有完全信息并具备理性计算能力的情况下,能按照期望价值最大化原则选择行动方案。另一方面,高校领导者又往往理想主义色彩浓重,讲情怀讲自主讲个性,在充满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个人理想目标或兴趣偏好会影响决策行为,或者选取的可能不是最大化的标准,而是基于特定的启发式规则,采取满意化的方案。追求期望价值最大化、路径选取最优化时,决策不能不择手段地率性而为。采取满意化的方案,可能顾虑因素较多,但不能出于私心防范坏的结果出现。同时,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单元,成员间应多包容,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寻求支持配合的最大公约数。衡量最大公约数的标准,根本讲是严格政治纪律,执行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取舍,以最大限度维护师生和相关方利益为出发点。照顾到高校知识分子集中,民主参与意识强、主张多元等特点,个人和班子决策时尤其注意打破门户之别,讲究论证充分、流程完整、程序完备,规范地做事。

四、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自我宁静自洽

严以用权,肯定要讲究权力运行规则。权力规则实际上就是工作规范、程序和流程。高校领导者作为知识精英,容易理想化行事。但无论如何选择,尊重规律、遵守规则是必要的。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这无需多言。重要的是,规律具有客观性,首先尊重客观,不能我行我素。当个性决策与环境要求冲突时,可创新思路相机行事。20世纪60年代萌发于美国的权变思想,克服机械教条的工业化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不必追求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是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变化,灵活机智地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这是决策心中有数、行之有度的做法,能够克服个人与集体、环境之间的冲突。

权变不是“权术”,更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自由裁量选取。“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理基础,是防范自以为是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作为高校领导者要敬畏组织、权力、人民、法纪。最有效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人内在的、自觉的自我控制,把外在的约束内化于主观自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常”字道出这个道理。成已达人,一直是知识精英的精神追求 。领导岗位意味着工作责任,在做成大事业的过程中,会找准角色定位,确定协作关系,摸清权力边界,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

开放包容协作,不意味着磨平个人棱角。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样子,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人格是个人一种独特的行为、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在心理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知识分子、高校领导都特别注意个性修养,讲究处事哲学。但一到工作中往往就会走向固守已见、墨守成规或推倒再造等个性化极端。克服这一不足的做法就是讲究团队和协作,团结更多的人一道出主意想办法。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拳头和指头比喻团结,知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工作中,普通群众不好主动“团结”领导,领导要亲自俯下身,有亲和力问计于民,向群众开放权力。个人对不同意见不同主张,要拿得起、放得下,更加豁达、审慎一些。重要的是,要有良知良心,始终明白权力都是公共的,不是自己的,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炫耀和利己的。

【课题来源: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智慧校园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JSJG562】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大学的观念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11.

[2]金久仁.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生机制研究[J].阅江学刊,2020(04):108-109.

[3]习近平.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学习时报,2010.

[4]王岐山.有权力没责任是管党治党之大忌[N].人民日报,2014.

[5]任春晓,沈伟.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0(01):33-35.

[6]向迎佳.有些事领导干部非“亲自”不可[N].人民日报,2013.

[7]鹿斌.社会治理中的权力:内涵、关系及结构的认知[J].福建论坛,2020(04):193-200.

[8]王家峰.制度如何治理:国家治理的机制问题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2):86-93.

[9]崔玉华.权变理论——大学管理的有效理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4):37-39.

猜你喜欢
行政权力治理体系
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下放路径研究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完善监督机制防范拆迁领域职务犯罪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建立健全三大机制 确保高校二级学院权力健康运行
论公共利益的法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