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2020-12-19 20:48
纺织科技进展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纺纱面料

(2019年度)

喷气涡流纺纯棉高支纱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戴俊、高卫东、傅佳佳、刘必英、凡启光、马春琴、韩晨晨、范宗勤、陆荣生、王蕾

该项目突破了超轻定量棉条纺纱和喷气涡流纺少纤维根数连续成纱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纯棉7.3 tex(80 S)喷气涡流纺高支纱的规模化生产。项目属纺织技术(棉纺学)领域,主要研究:(1)喷气涡流纺高支纱用超轻定量棉条制备技术:针对棉纤维长度不一,纺制纯棉纱时牵伸倍数受到限制,常规定量棉条无法满足高支纱纺制的问题,创新前纺工艺和并条机导条装置,突破常规生产出7~8 g/5 m 超轻定量棉条,且成形良好和重量均匀;(2)喷气涡流纺棉条微张力无伸长积极输送技术:针对超轻定量棉条纺高支纱时,棉条被动牵引喂入极易发生意外伸长的问题,发明棉条积极输送系统,实现棉条微张力无牵伸输送喂入,有效控制超轻定量棉条张力和防止意外伸长;(3)喷气涡流纺少纤维根数纺纱的稳定成纱技术:针对棉纤维较粗,纺制高支纱时截面内纤维根数偏少,引发气流成纱结构不稳定的问题,首先通过流场模拟,改进纺纱部件,提高喷嘴定位精准度,保证耦合流场稳定;再结合成纱条干图像细观分析,优化气流参数设置,实现全棉少纤维根数的连续稳定成纱。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SCI、EI各1篇)。

项目开发的7.3 tex 纯棉纱经机构检测,符合Q/ZL0814-2017《喷气涡流纺棉本色纱》规定一等品要求。项目执行期间,已生产喷气涡流纺纯棉高支纱1 300 t,实现销售6 918万元,吨纱利润是常规喷气涡流纺本色化纤纱的3~4 倍,推进了纺纱技术进步和纺织产品高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9特克斯汉麻纺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亓焕军、赵兴波、赵焕臣、谢松才、冯茹、赵玉水、李成

该项目首次成功研制出4.9 tex 汉麻混纺纱线及高端纺织面料服装制品,在棉型纺纱生产系统基础上,创新开发出系列汉麻纤维纺纱关键工程技术和相关设备装置,实现了汉麻纤维新型“潮态”纺纱的理念和技术方法。通过研究力学作用分离原理,创新研制出汉麻纤维专用机械分离设备,实现汉麻纤维的精细化分离加工和高支化制取方法,奠定了高支汉麻纺纱制备的物质基础;研制汉麻纤维专用梳理针布和技术,实现了汉麻纤维精梳梳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系统进行了环境条件参数下物理机械性能规律特征理论研究,研制出汉麻纤维专用纺纱助剂和给湿技术,有效调控梳理、牵伸加工过程中汉麻纤维吸-放湿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可纺性,实现了汉麻纤维“潮态”纺纱。

项目已建成20 万锭的汉麻纤维“潮态”纺纱生产系统,并构建完整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经检验4.9 tex汉麻/棉混纺纱线条干均匀度23.2%,纱线强度16.2 cN/dtex,达到相同支数棉纱线质量水平。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综合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4.9 tex汉麻/棉混纺纱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技术已生产出系列汉麻纤维纯纺、混纺纱线以及高档衬衣、T恤等服装;近3年实现产值2.66亿元。该技术较传统化学脱胶方法节约用水30%;减少化学制剂用量20%;纺纱效率提高近40%,累计实现节能降耗近500万元。该项目技术首次建立了4.9 tex汉麻纺纱生产体系,填补了世界麻纺织史上的空白。

阶梯式精细化梳理纺纱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雒书华、刘明哲、刘俊芳、郭娜、李荣明、赵振林、杨晓艳

该项目属于纺织新材料科学技术领域。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发明了阶梯式全固定盖板复梳理论及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半握持柔性分梳技术,大幅降低了纤维在预梳理区的损伤;创新性提出了固定盖板结构与工艺的阶梯式配置,有效降低了微小纱疵含量,提高了产品制成率;提出了新型的纤维混合方式,实现了纤维的精准混合。

该项目研发过程中公司已申请了2 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注册商标2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

技术经济指标:经山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基于锦绒纺户外运动服装用纱产品、锦梳纺产品等检测结果均已达到了优等品技术要求。

利用该工艺织成的面料光洁柔顺,接近于长丝织物的光泽,并且彻底解决了由于纤维混合不良造成的面料染色问题,满足了极高端面料的需求。

目前该项目工艺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经公司统计,近3年公司生产该类产品1 900 t,实现销售收入11 400 万元,实现利润1 922.8 万元,实现税金545.3万元,年利税合计2 468.1万元。在探索和改进过程中,该套工艺体系也在不断地支持着新产品的开发、生产,“锦梳纺”、“锦绒纺”系列产品是企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的体现,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该项目的推出有利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高起点发展高质量、高档次、高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新产品。

高密柔软纬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纺织裕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卫民、张佩华、赵培、李慧霞、曹春祥、薛文良、厉红英、何叶丽、李天剑、沈为

该项目属于纺织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技内容:(1)优选长绒棉纤维,采用新型紧密赛络纺纺纱技术,研究假捻装置和假捻技术提高单股须条动态捻度,提高高支针织纱线强力,控制毛羽;优化纺纱工艺参数,控制质量指标,解决高支棉针织纱线强力低、纱体硬、毛羽多等难题,稳定生产出4.9 tex 长绒棉纯纺针织纱线、5.8 tex 长绒棉/纤维素纤维混纺等高档针织纱线。(2)改进自络筒振动圆盘剪刀装置、梳棉机自停装置、抓棉机防护装置、细纱机始纺位调节装置等设备元件,确保高支棉针织纱线的顺利生产,满足针织织造使用要求。(3)研究高机号圆纬机低张力编织技术,通过特殊的织造结构和工艺设计,突破了行业内42 机号难以编织短纤针织物的瓶颈;研究在细针距圆纬机上开发大小空隙交替配置的空气层复合组织、大小线圈交替配置的凸条绒复合组织等针织面料。(4)研制了复合生物酶制剂,开发了低温低碱低损伤前处理工艺和双柔软处理技术和工艺,研究烧毛、酶处理、染色、柔软拉幅定型和轧光整理复合技术,使织物具有高密轻薄、柔软滑爽、吸湿透气等特点。(5)高密柔软纬编产品的产业化推广与应用研究。

项目已申请专利16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 项;发布产品企业标准2 项;发表论文8 篇;获纺织之光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 项。项目实现了4.9 tex 长绒棉、5.8 tex 长绒棉/纤维素纤维等高档针织纱线及其高密柔棉针织面料与服装的产业化,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34 639 万元,新增利润4 788万元。

通过对高密柔软纬编产品在纺纱、织造、染色、整理等方面进行集成技术攻关并产业化,形成集高支棉针织纱线紧密赛络预捻纺纱、高支高密低张力针织术、低温低碱低损伤前处理、双柔软处理等技术和工艺,经专家鉴定和科技查新咨询,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高支纯棉针织纱线、高密柔棉纬编面料和服装产品开发的领先地位,引领我国棉针织纱线和针织服装高品质生产、应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高弹亲肤绒类织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嘉麟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杨启东、王俊丽、赖俊杰、王怀峰、夏磊、何国英、刘影、张义男、徐林、杨益

该项目属于纺织科学技术中的织造、染整等技术领域。项目设计了尼龙/氨纶空包纱的工艺结构,制备了高弹起绒织物所需的复合纱线;通过合理配置底纱、毛圈纱的比例,控制进纱张力,开发了结构稳定的高弹织物;创新开发了尼龙/改性涤纶/可染氨纶多组分起绒面料的一浴法短流程染色技术,染色时间缩短40%,节水30%;研发了分步定型工艺技术,解决了尼龙纤维高温易黄变、弹性损失大和低温定型尺寸不稳定的难题;研制了高弹起毛设备和剪毛机布料卷边吹边装置,解决了拉毛直条、洞疵及布面风格不良等技术难题。

面对电算化的信息时代,不断更新的法规制度,乡镇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站所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培训教育,部分乡镇的财会人员岗位变换频繁,没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会计科目使用不当,资金分类不清,专项资金监管不力,凭证审核不严,账表不符、档案管理不规范等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

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该项目开发的面料滴水扩散时间(洗后)≤8 s,染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3-4 级,水洗尺寸变化率-6%~+2%,甲醛含量<75 mg/kg,平方米重量偏差±5%,起球性能≥3 级,伸长率(%):纵向80~150,横向85~170,伸长率40%的模量(lbf):纵向0.8~3.0,横向0.8~3.0;伸长率60%的模量(lbf):纵向1.5~4.5,横向1.2~4.0;伸长率80%的模量(lbf):纵向3.0~7.0,横向2.5~6.0;吸水率≥300%,透气性≥100 cfm,透湿率≥10 000 g/(m2·d)。

项目各类面料均有大批量订单,新增销产值2.5亿多元,新增利润约5 500 万元,创汇约3 314 万美元。生产合格率在95%以上,产业化生产稳定性较好,为项目承担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可确保项目承担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奠定企业在高弹绒类面料新产品开发以及海内外市场开拓中的坚实基础。

项目成功地开发出高弹亲肤起绒类面料,填补了国内兼具高弹起绒亲肤面料的市场空白,代表了未来国内外户外运动休闲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是提升长三角乃至全国绒类高弹面料技术水平的重大基础产品,在运动休闲服领域市场前景广阔。该生产工艺采用一浴法染色工艺,水耗和能耗较低,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同时为企业培养一批重要的技术骨干。该项目研究成果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查新,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化装备智能纺纱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武汉裕大华纺织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万由顺、卫江、杨华明、夏治刚、徐卫林、张弘、蔡明文、金宏健、田青、刘武

该项目属纺织科学技术一级领域所属的纺织技术二级领域54040,项目创新四大内容:(1)攻克装备短板,首次研制和应用了输送-换卷-接头全自动国产精梳机。(2)开创了头并-条并卷-精梳-末并-粗纱的国产全自动轨道式智能纺纱物流系统,彻底消除物流间断现象,无缝连接全流程纺纱工序,减少用工。(3)首次研发和应用了国产化全流程回花智能收付系统,实现全工序、各部位纺纱回花的智能分拣和收付,大量节约成本,防止了错纤隐患。(4)创新应用国产化全流程智能纺纱管控系统、智能故障检测及远程运维系统、全流程质量追溯、粗纱停喂等功能技术装备,消除了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缩短产品升级周期、降低产品不良率、产品质量工艺可全方位追溯。首次创建并示范运营了100%国产化设备全流程智能纺纱车间,降低纺纱用工,为夜间无人值守的智能纺纱生产提供条件。

项目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 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该项目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院士专家鉴定:技术成熟,生产稳定,满足夜间无人值守的全流程智能纺纱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2%、运营成本降低14%、产品升级周期缩短40%、产品不良率降低55%、产品质量工艺100%可追溯、万锭用工降低71%。近3 年,仅武汉裕大华公司项目产品新增销售额28 247.97万元,新增利润2 425.21万元。

项目首次创建和应用了100%国产化设备全流程智能纺纱车间,制定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标准,发挥经纬纺机推广营销平台,应用推广性强。项目提升了公司技术水平,树立了公司品牌形象,为中国纺织制造向纺织智能制造转型增补了典型案例,促进棉纺行业发展,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苎麻生物脱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获奖等级: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褚特野、董震、吴绥菊、赵志慧、丁志荣、王少昆、邱新海、袁建林

项目成功选育出产高活性半纤维素酶,且稳定性高、适宜工业化应用的嗜碱性芽孢杆菌抗葡萄糖代谢阻遏突变株(NTT 33-Y 6),率先在国内实现苎麻微生物脱胶的产业化;自主研发出苎麻微生物脱胶自动化成套设备,实现脱胶和漂洗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利用苎麻残胶开发植物源固沙剂,变废为宝,并进行规模化应用,效果显著;研发了一种刀轮附加牵切装置,利用一组向前回转并微幅横向振动的刀片劈开粘并纤维束,避免拥堵和绕针问题,减小硬条率和集束率,降低苎麻纱的粗节和麻粒,提高了苎麻纱的断裂强度。

该项目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科学技术领域。项目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嗜碱性芽孢杆菌的产业化应用有效缩短了脱胶时间,降低了残胶率,改善了纤维的可纺性;刀轮附加牵切装置提高了苎麻成纱质量,具备了连续化生产的能力”。相关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9 项,并于2010 年和2017 年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成果应用后,2016-2018 年累计销售高附加值苎麻产品15 000 t,新增销售额57 000万元,新增利润13 589万元,新增税收7 304万元,年均利税率35%以上。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上游苎麻种植,下游苎麻产品开发及苎麻服装设计制造业的发展。此外,对节能减排、生产自动化、品质管控及废弃物高效利用的贡献,对整个麻纺织产业的科技进步都能起引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纺纱面料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假捻与低扭矩纺纱内涵解析
男装流行面料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纺织机械行业新标准4月实施
两种集聚纺纱装置生产赛络集聚纱的技术探讨
男装流行面料
PV展面料趋势浪漫启幕
热销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