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混合式学习在儿科护理学情景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9 07:38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异物护理学儿科

刘 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儿科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小儿保健、疾病预防及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目前儿科护理学授课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演示,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1 概念

1.1 移动混合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应运而生,借助手机、PDA等设备的便携性、移动性特点,使学员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支配时间、地点,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位交流、互动,根据学员自身情况,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1]。

1.2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App以其便捷,信息发送精准、迅速,能够推送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内容而深受大众喜爱。朝气蓬勃的中职生更是微信App的主要用户群,这为实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1.3 情景教学

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通过语言描绘、角色扮演、实景操作等形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景之中,改变了儿科护理学课堂“纸上谈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仿真情景中进行模拟、练习,使课堂尽可能接近临床,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中职护生儿科护理学情景教学中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实施移动混合式学习,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6级护理专业两个班82名中职护生按照班级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是女生,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在年龄、入学成绩、学习态度、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两组的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担任。

2.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微信支持下的移动混合式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分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

2.2.1 课前 建立儿科护理学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及微信群,学生利用公众平台发布的信息、图片、PPT、视频、自测题等学习资料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遇到的难点可在微信群中向老师、同学请教或讨论[2]。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中的互动和自测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3]。

2.2.2 课中 课中,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近入座,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情景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各小组分组讨论并推荐代表演示或发言。教师针对课堂和微信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4]。

2.2.3 课后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测试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带领学生深入社区、附属医院见习、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以小儿呼吸道异物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将相关视频和预习任务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完成课前测试。根据文本和数据反馈,教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发现教学难点,调整教学策略。

课中,先让学生观看新闻案例,一名4岁的幼儿园学生因食物卡喉死亡的案例。提出问题:如果在儿童被异物卡喉的时候,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对于小儿气管异物,在抢救中应注意些什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播放呼吸道异物3D视频,讲解解剖知识,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学生根据课前发布的问题“发生呼吸道异物梗阻时有什么临床表现?”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讨论结果到微信群。教师让总结全面的小组进行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强调识别气道异物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教师利用自制教具,结合3D仿真动画,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

接下来,教师分步、逐条演示教学重点“呼吸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化繁为简,将立位海氏立克法的操作要点总结为:剪刀、石头、布。“剪刀”:施救者站在被施救者身后,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被施救者肚脐上方进行定位;“石头”:左手握空心拳,拳眼向内;“布”:右手包绕左手拳头,在被施救者脐上两横指处,向上向内进行用力,1秒/1次,将关键步骤简单化、形象化。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对照操作标准练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技能。教师通过随堂点评、纠错、指导,完成对重点内容的讲授。在完成基础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后,教师给出不同情景的案例任务,如:如果患者被异物卡住,昏迷了该怎么办?如果患者是个婴儿该怎么办?如果患者自己一个人,没有他人救助怎么办?通过共性到个性的比较性学习,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小组练习之后,进行操作考核,各小组在指定时间内实施救护,去除异物,如果超时,宣布救护失败。

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海姆立克的拥抱》急救操,并深入社区、幼儿园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实践育人,拓展教学时空,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结合课前(30%)、课中(40%)、课后(30%)不同阶段的学习进行分阶段、递进式考核,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自信心。并且在考核标准中,将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列入操作评分标准,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做中学、做中教”原则,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3D仿真动画、急救综合模拟人以及教学视频,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呼吸道异物的急救方法,明白了难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

对照组:采用多媒体辅助下的面对面讲授常规教学模式。

3 结果

3.1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

观察组在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n(%)]

3.2 两组成绩比较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进行实践及理论考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生实践及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综合能力考核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生综合能力考核得分比较(±s,分)

组别 实践能力考核成绩8 7.7 6±4.6 2 8 1.9 7±4.3 4 1 1.7 7 9 3<0.0 5 n观察组对照组4 1 4 1 t值P理论知识考核成绩8 4.3 5±4.4 6 7 4.6 8±4.5 6 1 8.9 7 2 5<0.0 5

4 讨论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过分依赖教师,导致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较弱。运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等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延长了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根据自身情况计划学习时间,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5]。

(1)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层层引导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通过在线资源导学、辅教,信息技术辅助与现场操作结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课堂实时测评,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6]。

(3)课后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急教知识的普及,拓展了教学时空,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异物护理学儿科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如何处理异物进入眼睛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眼耳鼻进异物咋处理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