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的实习前培训在助产实践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2020-12-19 07:38李柳丽谭杨波冯敬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房考核成绩助产

李柳丽,谭杨波,冯敬华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不断提升[1]。助产士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熟练的临床助产技能[2]。助产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训、课后实训(开放实训)、实习前培训及顶岗实习等环节,其中实习前培训是助产专业学生由在校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的桥梁。过去,实习前培训主要采用传统方法,注重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形成连续性、系统性护理模式。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作为助产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沟通协作、人文关怀等综合能力,形成连续性、系统性护理思维,让实习前培训发挥最大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助产工作,适应现代产科服务模式的发展。本研究主要围绕基于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的实习前培训展开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级175名助产专业学生。纳入标准[3]:纳入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学习能力的学生,认知功能正常且服从性较高的学生,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学生,在本次研究前经学习没有取得显著效果的学生。排除标准[4]:排除不愿参与本研究的学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学生,配合能力较差的学生。研究组 88人,年龄 18~22岁,平均(20.1±1.3)岁;对照组87人,年龄 19~23岁,平均(20.3±1.5)岁。两组学生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基础课成绩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助产专业所有学科实习前培训共21天,助产技能培训安排在基础护理及其他临床专科护理训练之后,课堂训练时间共8学时,课外训练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项目实施前,教师根据分组情况进行集体备课,统一项目实施标准。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由教师根据临床状况和教学大纲进行带教[5]。教师针对每个单一的项目设计相关临床案例,并指导学生分组利用模型进行操作训练。

1.2.2 研究组 采用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具体如下:教师对考核方式、学习要求进行介绍;将教学大纲中所有实训项目按产前、产时、产后顺序整合串联,设计连续性任务;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设置临床教学路径,确保基础教学和实践操作效果[6]。培训前,教师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向学生介绍产科人员状况、LDR产房设置、设备、仪器和环境等,并以微视频方式讲解全程陪伴服务模式[7]。研究组学生每8人一组分为11个学习小组,教师设计若干任务案例,如“孕前(孕前3个月,计划怀孕)—产前(孕1产0孕24+2周单胎,孕期保健)—产时(孕1产0孕39+2周临产)—产后(孕1产0孕39+2周顺产,足月活男婴)”。教师将案例发给学生并指导其设计模拟演练脚本,用于课堂实训。培训课上,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微课、PBL、CBL、TBL、RPT等教学方法),以孕产妇为中心,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训练。期间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通常包括孕前保健指导、孕期宫高和腹围测量、孕产妇会阴护理、孕妇胎心监护、与产妇积极交流沟通、对产妇进行健康服务及自我保健指导等,学习导乐陪伴分娩和缩宫素使用方法、孕产期各类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另外,对新生儿生活护理内容进行复习,主要包括沐浴、抚触、听力筛查和黄疸测定等[8],指导学生学习袋鼠式护理、自由体位分娩、产后康复中医适宜技术宣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训练。最后,教师用两学时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评价,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难点和重点,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9]。

1.3 观察指标

(1)考核成绩:培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计算目标完成率。(2)教学效果评价: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职业态度、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沟通能力、提高评判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10]。(3)教学模式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越高说明教学效果越好[1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分析

研究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目标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2.2 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n(%)]

2.3 两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研究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3 讨论

3.1 基于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开展实习前培训的必要性

实习前培训是实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快速提高助产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缩短角色转换时间,提高孕产妇和实习医院满意度,是医学院校开展实习前培训的主要目的。传统实习前培训模式的弊端已日渐显现,而新的模式如情景模拟、行动导向及护生自主型护理技能培训等,也逐步被运用于助产专业实习前培训中。但在这些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仍不能形成连续性、系统性护理思维,无法适应现代产科服务模式的发展。

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将产前护理、产时分娩和产后康复进行整合,将妊娠、分娩、产后护理和婴儿监护作为一个整体的活动[12],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育服务[13]。该模式提示我们在助产实践教学中,应将产前、产时和产后护理技能进行有效融合,保证产科护理的完整性,使学生了解现代产科护理的发展趋势,掌握助产和基础护理等操作技能[14]。同时,可将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效融会贯通,对临床思维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临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15]。

3.2 基于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的实习前培训有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及目标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下,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产前、产时、产后操作项目整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用反复进行操作训练,更愿意在连续的案例任务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临床思维,提高考核成绩。两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连续性、整合式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顺应现代产科护理发展趋势,符合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有利于助产专业学生良好职业态度、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护理行为规范、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两组教学模式满意度的调查显示,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学生对基于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的实训前培训满意度相对较高,该模式对学生助产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深化助产实践教学质量改革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助产实践教学中,基于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的实习前培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考核成绩,还能提高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度。将FCMC+LDR产房护理模式引入助产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前培训,按照真实岗位工作流程构建产前、产时、产后和专科护理“3+1”实训模块,缩短了学生适应产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时间,使学生尽快适应助产士角色,胜任助产工作,有效降低职业损伤发生率,为实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产房考核成绩助产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产房外的此岸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