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0-12-20 15:09樊学广田华星李前进王建立袁和平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6期
关键词:根腐病病菌小麦

樊学广 田华星 李前进 王建立 袁和平

(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项城 466200)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河南省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4,小麦生产的丰歉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地处黄淮海麦区的周口市是我国重要的冬小麦产区,又是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常年麦播面积在70万hm2左右,小麦总产约占全省的1/6,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30亿kg以上,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数量的增加以及小麦价格的偏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小麦的生产管理简单粗放,整地质量差,导致土壤耕层变浅,病虫害逐年加重,产量不稳,如何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成为小麦高产的关键。

小麦生长期间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染,特别是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小麦的全生育期无论是小麦种子幼苗还是根、茎、叶、穗等,都可以发病。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发病范围广泛,基本在全国小麦种植区域都有发生。科研人员通过近3a的调查发现,该病在地处黄淮麦区的周口市有不同程度发生,近年来有快速蔓延趋势,由于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都能发生,防治难度较大,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危害。发病越早,减产幅度越大,发病率为20%~60%,减产幅度在10%~50%,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降低小麦品质。探讨小麦根腐病的发病表现及发病条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或降低该病发生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周口地区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症状表现

该病从小麦苗期至成株期植株的各个部位均可为害,在小麦幼苗时就会发生,引起根腐,一直到小麦中后期,继续危害根系、茎杆以及麦穗等,引起枯白穗或黑胚。无论小麦哪个部位被病菌侵染,最终都会导致生长缓慢,缺苗率增加,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

1.1 苗期染病

该病可以种子带菌,轻者能发芽,严重的不能发芽,在幼芽脱离种皮后,种子根变褐色,幼芽腐烂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芽鞘上生褐色条斑。苗期染病导致前期小麦生长缓慢,分蘖数减少,苗黄苗弱,甚至死亡。

1.2 成株期染病

成株期植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等均可染病。发病时根部会有褐斑产生,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变黑,同时伴随腐烂,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基部折断枯死,甚至直接导致小麦死亡。叶片上初生许多黑色小点,形成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浅褐色斑,中部枯黄色,周围有褪绿晕圈,病斑两面出现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融合成大斑后会使叶片局部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成株期染病导致小麦输导组织遭到破坏,营养向穗部输送受阻,植株生长延迟、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率下降,千粒重降低。

1.3 叶鞘染病

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造成小麦灌浆速度减慢,甚至灌浆停止。

1.4 小穗发病

穗部的颖壳基部变褐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腐烂,出现枯穗和白穗。湿度较大时,顶部表面产生黑色煤炭物,发病严重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的现象。籽粒被侵染,胚局部或全部变黑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产生梭形或不规则褐斑,受害严重时,全胚都会变黑。小穗发病,不仅会造成结实率下降、胚变黑、粒重减轻、品质变差,同时也使小麦种子带有病菌,下茬播种,又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初生菌源。

2 病原

该病菌病原有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燕麦镰孢(F.aenceum (Fr.)Sacc.),黄色镰孢(F.culmorum (W.G.Smih)Sacc.)。根腐病为多元性复合侵染的病害,在黄淮流域的冬小麦区,致病力强的有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均可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数学作为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初中生而言,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是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的。倘若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也无法将新知内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会对有效课堂的建构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抽象知识的直观化展现,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在情境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对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将情境教学与导入活动融合到一起,以此来导入情境的作用下提升教学质量。

3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和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内部和表面及种子内外和土壤中越夏、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小麦播种后,种子和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引起芽腐和苗枯。病菌在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对叶片、穗部和种子进行再侵染,造成叶枯、穗腐和黑胚粒。该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2a。

4 发病条件

小麦根腐病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数量、栽培方式以及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

4.1 温度

播后温度由10℃升到20℃时,该病分生孢子萌发快,萌发率高。高于22℃萌发率明显下降,35℃停止萌发。菌丝生长温限4~37℃,产孢温限11~35℃,适宜温度为20~24℃ 。

4.2 天气

气象条件对小麦根腐病的发生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小麦苗期遇多雨、低温天气,土壤温度低或阴雨天气排水不及时造成大量积水,土壤湿度过高;天气干旱,土壤湿度过低;极度严寒天气,小麦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以上这些都会导致小麦自身抵抗力较弱,给小麦根腐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发病几率相比正常情况下大得多。小麦生育前期温度和湿度较低,病害的发生相对较轻,反之较重。小麦抽穗后,因为高温多雨的潮湿气候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加重。

4.3 整地

整地时耕层较浅,或者上茬秸秆未完全腐熟或粉碎,整地质量较差,病残体带菌,小麦出苗后苗黄苗弱苗细,生长能力较弱,造成苗期感染。

4.4 肥力

施底肥不足或者不匀,造成土质瘠薄或肥力不足;土壤粘度过高易引起土壤结块,造成小麦播种后胚或者根系缺氧,呼吸困难,幼苗根系不发达,下扎较浅,出现苗弱苗黄现象,抗病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根腐病。

4.5 种子

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不同,抗根腐病的品种在栽培过程中发病较轻,抗性低的品种发病较重。由于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潜伏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越冬越夏,所以带菌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的病菌就成为了小麦根腐病的初期带菌源,菌源数量直接影响着植株发病的程度。生产上小麦播种时,带菌种子不仅会影响出芽率,而且会把病菌带入栽培地块,小麦幼苗被浸染,会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同时也会造成叶片光合作用下降,营养供应不足,导致后期子粒不饱满,降低产量。幼苗受害程度随种子带菌量增加而加重,若黑胚率过高,初侵染源多,则发病重。

4.6 播种

播种时间和播种深浅也影响着小麦根腐病的发生程度。冬小麦播种过早会造成麦苗生长过旺,而播种过晚,上冻前麦苗长势偏弱,这2种情况都容易使麦苗受到冻害,降低麦苗的抗病性。播种过深,种子过多消耗营养,出现苗黄苗弱现象;播种过浅,根系下扎不深,容易冻伤麦苗的根部,为病菌的侵入提供有利条件,易感染根腐病。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反之较轻。

4.7 连作

4.8 虫害

虫害咬伤根系,导致小麦根系出现伤口或断裂,病菌孢子通过伤口浸染植株,容易感染根腐病。

5 防控措施

针对小麦根腐病发生特点,生产中应从多方入手,采取农业预防为主,化学防控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控制根腐病的发生。

5.1 农业防治

5.1.1 精选品种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根腐病的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项麦182”、“平安11”等抗病品种,能有效抑制或减轻根腐病的发生。选用无病种子,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播种前可用30~40℃温开水对种子进行浸种4~6h,待种子晾干后进行播种。

5.1.2 合理施肥

所使用的有机肥,一定要高温灭菌,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腐熟的或药剂处理的有机肥作为小麦基肥。重施磷肥,氮磷配合施用,小麦中后期可补充中微量元素,发病重的地区适当增大磷肥施用量,氮磷比以1∶1为佳,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力。小麦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使带病残留物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达到消灭病害的目的。

5.1.3 轮作倒茬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倒茬,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小麦根腐病的发生。尤其是在小麦根腐病的重发区,将小麦与豌豆、蚕豆、马铃薯、油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连续传播蔓延,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量,以每隔3a轮作1次为宜,可使病害的发生明显减轻。

5.1.4 适时播种

播种时,选择相对平坦的地块进行适时播种,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原则上应在当地日平均温度16~18℃时播种,最晚不能晚于当地气温下降到10℃时,播种深度以4~5cm为宜。土壤过于潮湿,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降低根腐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量。既要避免苗弱、苗黄,又要控制旺长,同时整地质量的好坏,也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

5.1.5 深翻改土

结合晒垡、灌水等措施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熟化及病根残茎分解,培肥地力,减轻根腐病的发生。

5.1.6 田间除草

人工除草与化学灭草结合,控制阔叶杂草、野燕麦草等密度,防止杂草与小麦争水、争光、争肥,提高小麦群体抗病力。

5.2 化学防治

5.2.1 药剂拌种

播前拌种是预防小麦根腐病一种很有效的措施。种子带黑胚时,可使用多菌灵、福美双、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药剂,一般和杀虫剂一起拌种,既能防虫又能防病。播种前,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8%进行充分搅拌或摇晃,使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可有效降低小麦根腐病的发生几率。

5.2.2 药剂防治

出苗至孕穗期,发病前,使用50%苯菌灵1000~1200倍溶液喷雾或者浇根。发病后,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800倍液喷洒防治,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kg·hm-2随浇水灌入麦田,还可以使用甲基硫菌灵、络氨铜水剂、丙森锌、三乙磷酸铝等药剂,防治效果都非常理想。除此之外,小麦因根腐病导致的弱苗、发黄现象,可以在喷施杀菌剂的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进行缓解。在小麦的成长过程中,还要做到及时防冻、防旱、防涝,促使小麦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猜你喜欢
根腐病病菌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饲用南瓜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