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探微

2020-12-20 15:44佟晓彤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涵式民办供给

佟晓彤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而且还包括高等职业教育。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工匠精神”这一职业教育的灵魂,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开始受到较大的关注。而民办高职教育又是我国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教育部2019年6月公布的名单显示,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 423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22所,约占总数的1/4,显然民办高职院校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一直是国家极为重视的领域,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均对此作出了相应的阐释。其中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还要积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此,内涵式发展在高职教育界引起了比以往更大的关注。这要求广大民办高职院校也要顺势而为,在原有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内涵式发展,以避免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背景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摆脱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拉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自 1999年起,全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与扩建,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飞速发展,并由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当时大量民营资本也想参与到高等教育的经营中来,受限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门槛较高等因素,这部分资本主要被引入到了高职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始参与到运营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事业当中,高职教育这个“蛋糕”越做越大,民办高职院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民办高职院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以至于在2000年前后,在校生超过1万人的民办高职院校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了在校生达数万人规模的巨型民办高职院校。

民办高职院校最初所实行的这种以规模扩张和布局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和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广大高考考生(尤其是高考成绩不十分理想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这种发展方式很快便遭遇了困境。民办高职院校自2009年开始便逐渐出现了招生人数下滑、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以扩大招生数量、拓展学校规模、提高学校层次、增加学科专业等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民办高职院校也“必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既是满足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然选择”[2]。

2 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阐释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在此,我们借用眭依凡教授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定义来框定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所谓“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就是指不单纯以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为发展要素,而是以民办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及民办高职教育内部诸要素的有效开发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具有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质量提高、品质提升等显著特征。

也就是说,民办高职院校起初所采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仅注重“大手笔”,即单纯地依靠民办高职院校的出资方增大投入来追求办学规模宏大和基础设施完备,以尽可能地缩小自身与各普通高等院校和公办高职院校的差距,即使难以与之“分庭抗礼”,至少可以“分一杯羹”。外延式发展的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所设学科繁杂,办学特色不明显,并且不太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更不甚关心师资队伍建设,虽校园占地广阔、校内建筑林立、教学设备齐整、在校生人数众多,但内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软实力不尽人意。可见,这种外延式发展模式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涵式发展则重点强调“高质量”,即在适度的办学规模和合理的教师数量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办学特色,精心培育师资队伍,注重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以尽可能地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内在品质。可见,内涵式发展模式并不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与普通高等院校和公办高职院校相当,而是从内部来进行调整与重构,找到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这无疑将为民办高职院校赢得良好的声誉,同时,还可促进其招生和就业等工作,顺利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供给侧改革理念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供给侧改革”是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开始流行并使用的,迅速地成为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语境中的流行语汇。尽管它是针对经济领域的结构性调整而提出的,但同样也适用于民办高职教育,有助于解决民办高职教育中的一些实际和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3],这种“合理回报”虽不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事业属性,仅是国家对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的一种鼓励与奖励[4],但由此可以看出,广大民办高职院校的组织形式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经济因素,所以,产生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原理依然适用于民办高职教育。其次,广大民办高职院校既与学生现实地存在着教学供给关系,又与社会客观地存在着人才供给关系,这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学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依托;亦是高校处理结构、规模、特色、质量、效益5方面关系的关键;是检验学校内涵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杆”[5]。也就是说,教学是包括民办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综上,民办高职院校借助供给侧改革原理来提升教学,进而推动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不容小觑的意义与价值。

3.1 可促进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

生源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民办高职院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教学,而不是先“苛责”各位任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或要求学校应拥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由此可见,民办高职院校的首要职能是教学,只有教学才是其最核心的任务,这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项职能所无法与之相较和比拟的。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处于招生链的末端,在招生竞争上处于严重弱势地位”[6],所以,选择就读于民办高职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其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而来自中专、技校和职高的“三校生”,其知识基础更加薄弱。除知识基础的劣势外,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也都更逊色于同阶段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因此,如果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教学供给,那么,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引入供给侧改革原理,可以使民办高职院校切实转变教学的角度与出发点,充分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全面深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深挖课程教学设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只有秉承供给侧改革原理,充分考虑和关注教学中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才能从需求侧——受教育者的实际(绝大多数学生高考单科成绩皆在及格线以下)出发,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由此可见,依据供给侧改革原理来推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不仅可以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展现“教学”这一民办高职院校首要职能,进而推动和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3.2 有助于民办高职院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无论学生入校时知识基础如何不尽如人意,各民办高职院校都要尽力培养,帮助他们参与职场竞争,并尽可能地争取脱颖而出,拥有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工作。但实际上,无论如何,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还是或多或少地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存在着差距,毕竟在十几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所落下的学识素养要在3年内完全追赶上,并不现实。

这便要求广大民办高职院校作为供给侧,要充分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尽量避免与其他高校专业同质化,以期学生“剑走偏锋”,保证所学专业充分适应市场需求,顺利地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凸显民办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成果,进而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发展作出贡献,并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7]。

由此可见,借用供给侧改革原理,广大民办高职院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后,不仅要具有应变性和灵敏性,以迅速对社会和市场岗位需求作出反应,而且还要争取对接各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以尽量压缩毕业生适应职场的时间。这是因为“充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战略和以竞争为手段的专业发展机制是民办高职院校成长的最有力保障”[8]。

另外,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程序相对简洁:先由学校提出设置专业的请求,经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即可[9]。这便于各民办高职院校以供给侧改革为出发点,及时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新专业和体现最新科技成果的新课程,以不断满足社会对技术岗位的需求,有助于民办高职学生在毕业大军中凭借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而不被淘汰,充分体现了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3.3 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其自身内涵式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关乎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品质。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够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良好口碑是现今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时的重要宣传手段与依托。

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广大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供给侧改革原理,尽可能向学生提供优质而有效的教学供给。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自律性较弱,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创新意识,并努力培养他们拥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充分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除常规教学外,为了能够向社会提供真正的有用之才,广大民办高职院校还要向学生提供在心理健康及人格修养方面的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引入供给侧改革原理,民办高职院校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本质追求与内在价值。相较而言,那些随波逐流、盲目选择“升本”路线,或一味强调加强教师学术科研水平的做法,都是短视之举。

4 供给侧改革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与普通高等院校和公办高职院校一样,教学是民办高职院校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基石。相较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始终具有较大的危机意识,所以一直在求新求变求发展。而借助供给侧改革理论提升教学质量实际上是民办高职教育对教学所开展的一场基础性和根本性变革。民办高职院校借助供给侧改革,可以通过有效配置优质教学资源、二级院系有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师有效打造优质教学资源3个方面来向学生提供优质教学,从而使供给侧改革提升教学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4.1 通过有效配置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在控制自身规模和数量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自身的作用与职责,以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具体来说,民办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从宏观上有效配置优质教学资源。

1)为教学配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一直以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长期处于趋同、无序的状态,更妄谈学科布局。因此,各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要能够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合理规划学校的学科布局,避免专业趋同性和无序性。

一般而言,广大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灵活,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10],为突出这一优势,民办高职教育可以通过跨界转型,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而设置有生命力的新兴专业和学科,并对原有的专业设置作出整合与调整,努力突出行业背景,尽量扩大理工科专业的占比。所谓“跨界转型”,就是指民办高职院校逐步由目前的政府(教育部门)主导办学转向行业企业主导办学。行业企业比政府部门更加了解和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能直接参与到民办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将对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大有裨益。相较于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的跨界转型更加灵活机动,在机制体制方面受到的羁绊也更少;同时,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出资方大多是民营企业,与各行业企业存在较大共性,两者在跨界转型中的对接也会较为顺畅。

如此一来,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务实,开始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市场的需求,占有第一手资料,不会再全盘“抄袭”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而是利用自身在申报新专业方面程序简约的特点,“敏感”地将一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新专业和体现最新科技成果的新课程,在兼顾经济效益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为一,快速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

2)为教学配置稳定的师资队伍。“师资是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11]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无法为其教师提供编制,所以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严重缺乏安全感,职业认同感低,向往公办院校或公务员的事业编制。因此,入职后这部分教师往往集中全部精力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和申请专利。“不安心”导致这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同时,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也深知很多教师未必会在本单位稳定地工作很长时间,疏于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紧缩教师的薪金待遇,这使得教师更加无心于教学。

“一流的师资队伍对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2]因此,依据供给侧改革原理,民办高职院校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和较好的待遇,让教师有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不再将进入公办院校、考上公务员、求得事业编制作为人生方向和价值目标,让他们安心工作,乐于向学生传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能够较为稳定地在民办高职院校贡献力量,发挥专业特长。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2 通过有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当民办高职院校从宏观上有效配置了优质教学资源后,其二级院系就要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好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并为一线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保障与指引,最终向学生提供优质而有效的教学供给。

1)有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来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是民办高职院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任务。民办高职院校要大力强化专业建设,彰显自己的学科特色,并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除组织本院系的专任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以外,各二级院系还要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工作人员来院(系)讲课或讲座,介绍一线经验和前沿资讯,进而针对专业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相较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经费和师资方面。对此,二级院系一方面要积极与学校和合作企业沟通协调,努力为专业建设做好物质保障,提供充足的经费;另一方面,要不断动员一线任课教师大力提升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2)有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来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是民办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主要是要依靠二级院系通过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完成和实现。民办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出符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要明确的是,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文化知识有欠缺,而且在素质养成方面也需提升,因此,民办高职院校不能全然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度强调通识教育的熏陶,尽量将学生培养成素质较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综合素质的比拼,这就要求文化起点较低的民办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有必要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卓越的团队精神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3 通过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教师是直接面向学生的知识传播者。而广大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较为特殊的学情特点,决定了如果任课教师不对课程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细致考量,学生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自然也不够。当今的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民办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没有在学校学到真本领,将很难找到工作岗位,学校就业率不断下降,进而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排名等。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必须要从供给侧改革原理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以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订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13]。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而制订课程计划,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就业方向,兼顾学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岗位对其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程度。只有以此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民办高职教育的课程计划。其次,教师要根据既有的课程计划拟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以便于教学指导。最后,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门课程任课教师集中智慧,共同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目前很多高等教育的教材或者理论内容占比过大,实操性不强,或者内容太过深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不太适合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教材来使用。另外,校本教材的使用也应考量民办高职院校节约成本支出的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根据供给侧改革原理鼓励一线教师大力开展课程设计,不仅可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还可借此产生一系列的精品课程及研究成果,能更有效地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5 结 语

近年来,因生源人数下降、专业设置趋同等原因,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职院校,以及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民办高职院校要想生存下去,甚至脱颖而出,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佼佼者,就必须在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内涵式发展。而教学在民办高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借助供给侧改革原理推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既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又能够保证民办高职教育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内涵式民办供给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如何促进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