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的思考

2020-12-20 16:05
河南农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文化

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民是国家发展最基础、最宝贵、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农民教育仍是短板。特别是在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民素质决定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何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加强农民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巩固基层政权的需要

农村基层政权是整个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农村稳则天下安,乡村两级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都是农民出身,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素质关系着党的执政根基。

(二)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

农民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劳动者。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需要一支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起来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名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培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生力量的需要

中央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农民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信仰缺失

绝大多数农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是拥护的,但农民也是最现实、最讲实惠的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的农民崇尚物质,金钱至上,个别农民不信马列信钱财;有的农民一边享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边对党和国家的感情淡漠,爱党爱国意识不强,不懂感恩;有些农民有钱不知道怎么花,修庙敬神,烧香拜佛。由于精神空虚,有的地方基督教、天主教等信徒发展迅速,甚至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二)法制缺失

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整体法律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有的农民对法律似懂非懂,理解断章取义,采取拿来主义,对其有利的条文盯住不放,对其不利的条文只字不提。法院本应是主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现在信访却成了最后一道防线,涉法涉诉信访时有发生,法院判了不当回事。有的农民信大官不信法官,官司打输了,总觉得是法院判错了,自己冤枉,反复上访,成为农村不稳定因素。

(三)诚信缺失

市场经济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也让一些农民头脑中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一些农村地区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诈讹人、充当老赖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老人摔倒没人敢扶、路人被车撞伤没人敢管的现象。

(四)孝养缺失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大多数农民遵从伦理道德,尊敬父母,孝顺老人,但也有个别农民对老人活不养、死不葬,把儿女视为宝贝,把老人视为累赘;有的对父母亲情疏远,不管不问;有的自己住楼房,父母住危房;有的给父母单独立户口,让父母当贫困户,把赡养义务推给政府。

(五)文化缺失

中央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农民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有的农民感到生活没品位、没情趣,不读书、不看报,热衷打牌、打麻将。

(六)明理缺失

绝大多数农民通情达理,但也有一些农民事理不明、是非不清、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有的婚前要天价彩礼,婚后当“奶奶”;有的儿子结婚,老子欠债,成了贫困户;有的有时间打麻将、串门聊天,没时间打扫房间院落;有的有钱祭拜鬼神,没钱看病吃药,没钱供孩子上学;有的为争耕地或宅基地边,互不相让;有的打老人、打媳妇、打孩子,家庭暴力;有的视婚姻为儿戏。

(七)科学素养缺失

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农民文化素养较低,有的不懂科学种田,收多收少全靠天;有的不懂养殖技术,养了鸡鸭鹅、猪牛羊,不会防病,一场瘟疫,血本无归;有的有病乱投医,信偏方、信江湖郎中,贻误病情。

三、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接地气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积极性不大、热情不高,收效甚微。

(二)缺乏组织

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经常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厂,很难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加上没有明确的部门对农民教育负责,务工所在地党委、政府不管,户籍所在地想管也够不着,对农民的教育不及时、不系统、不到位,使上级的声音很难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农民中去。

(三)手段单一

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农民手里也捧着智能手机,玩着微信,刷着朋友圈,而我们对农民的教育依然是“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调不起来农民的胃口,吸引不了农民的眼球,缺乏应有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思考

(一)把握五项教育原则

1.让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加强农民教育要盯住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及重大战略任务,制定教育大纲、优化教育内容,教育引导农民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广大群众一心听党话、一心跟党走。

2.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代言人,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组织管理农民、服务教育农民,在对农民教育中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3.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民教育首先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既当学员又当教员,对群众敢教敢管,让广大群众主动接受教育,让群众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4.结合实际开展机动灵活的教育。一要按其所需进行教育。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对教育的需求千差万别,既要开设公共必修课,也要有的放矢开设选修课。如农业发达地区开展农业种养实用知识的培训,工业发达地区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对纠纷上访不断的地区多组织法律法规培训。二要根据不同时节灵活开展教育。农民的学习时间难固定,要见缝插针进行教育。如可利用农闲时节以及乡村集会,开展集中教育;在农耕时节,重点加强农业种植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的教育;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传统文化教育。

5.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农民接受知识的能力偏弱,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要灵活多样、喜闻乐见、不断创新。如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多的情况,把农民工学校办起来,由务工所在地党委、政府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利用晚上和工闲时间,大力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借鉴历史经验,把农民夜校兴起来,依托村室、小学等场所大力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教育。利用现代媒体的传播优势,让农民网络课堂活起来,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微信学习群、QQ 学习群等方式,让群众进行自主学习。还要利用好农村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场所等载体,精心组织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引导广大农民。

(二)突出七项教育重点

1.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崇高的信仰。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农民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广大农民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

2.抓好法制教育,引导农民真正懂法、用法、守法。加大农村普法教育力度,切实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懂法与守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正确维权,做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新时代农民。

3.抓好诚信教育,引导农民做诚实守信的老实人。通过制定诚信标准、健全信用激励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等措施,教育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把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底线,做真正的老实人。

4.抓好传统孝道教育,引导农民敬老、孝老、爱老。把孝道文化作为农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农民忠孝传家,利用因不孝而受法律制裁的案例对农民进行教育,警醒教育农民向善行孝。

5.抓好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农民热爱先进文化。深入发掘整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资源,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牌桌上吸引到先进文化活动中来,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农民成为有高雅情趣的文化人。

6.抓好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农民做道德高尚的文明人。对农民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农民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成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新农民。

7.抓好科技素养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运用科学。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农民增强明辨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能力,铲除愚昧迷信在农村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基础;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加快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谁远谁近?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