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020-12-20 18:40陈美德
纺织报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服装

陈美德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是课程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对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职学生在工作过程的“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弱点,与发达国家的课程设计进行对比,迅速找出不足,将优势发挥在校园的服装专业课程上。在促进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基础上,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管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院校和产业上的密切合作能力,让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注重实践,促进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建设[1]。

1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开发的重要性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开发建设如果能合理地展开,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将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内容弄懂吃透,最重要的是,专业课程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实践性,只有实践操作才能真正了解透彻服装制作的过程和流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2]。在我国中职学校开发企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加强实践的环节。首先,学生们要做的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导入,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分析岗位需求、提取岗位需要掌握的理论核心技能及实践技能;其次,对在岗员工完成的技能任务进行综合测评,总结优缺点,找出改进方案;最后,根据改进方案进行课程内容的精选和补充,重新调整设置。这种方法是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充分体现校企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课程调整方式。因此,中职学校应树立课程改革新理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采用仿真职业岗位实训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科学的、多样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以“做中学,做中教”为理念的工学结合式课程体系。通过工学结合式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3]。

2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我国,中职学校已经稳步推进发展,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的内容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服装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的推广运用下,要求服装行业的人员能将自己的知识进一步重构,将进一步提升服装制作能力,不断将服装行业做精、做细、做实。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设置内容也要相应有所变化,以适应服装行业的发展[4]。

2.1 课程内容设计陈旧,不能适应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

很多中职学校在服装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仍然存在内容陈旧的局面,教学的方式沿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所给服装行业带来的变革没有很好的融合起来,在工艺的设计和先进设备使用方面没有和如今的服装生产商保持一致。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不能帮助学生综合把握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服装产业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简单,理论和实践未能很好地融合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简单,没有层次性和阶段上升性,不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也不能将学生基础知识和难点进行相应的巩固。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服装专业知识和社会上企业所需要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融合,有脱节的现象,实践安排少,甚至有的中职学校没有安排实践内容,无法统筹学生工学结合的相关内容。学生们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3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课程体系开发涉及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课程体系又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的中职学校服装专业面临变革的同时,也激励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改革,寻找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要的方向,促进以就业为核心的方向性研究。深入研究中职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特点,课程教学采用模块结构,应特别注重实践模块。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实操课时比重至少要超过总课时的50%,真正实现企业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建立一个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并且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真正的基于学生今后工作模式的课程设置[5]。

3.1 根据我国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和专业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课程;以应用为目的多元示范型单元课程;以中职教育技能大赛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对口升学和高职教学需求设置课程。职业教育就其目的,说到底就是围绕当地支柱产业链、发展区域经济开展服务的,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所需要的产业发展动向也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导向选择更是不同。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的。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直接与学生的能力标准挂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学习包,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择自己愿意学习的模块;多开发一些普适性的课程模块,在教学中,注意系统与整体性,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整合的评价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工作现场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2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机制,实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的实践模式

专业课程的动态调整机制是根据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的生产模式以及设备状况进行的,只有跟上时代步伐的课程建设,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建设,才是能将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由粗到精转变的模式。因此,动态调整相关的课程,将课程优化,适合当前的发展需要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要实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是告知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中补充学习,形成服装制作的逐步上升的状态,仅停步于理论课程,是“傻瓜式的学习”,仅止于实践,学生的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因此,一定要做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整体融合。

3.3 专家引领治教,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校企合作质量保证体系

服装专业的教学不仅要让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日常的教学,还要聘请一些服装制作方面的专家到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意和新鲜的学习内容,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最新版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在学校内进行理论“尝鲜”,促进学生与外界专家接轨。同时,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校企合作的模式真正落实下来,实现学生的工学结合,通过实训基地,促进学生更加了解服装专业,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4 参与企业项目拓展技术服务,建立企业培养师资技能渠道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突出实干能力的培养,实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在调整学校服装专业技能课内容,确定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方向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适应学校、企业共同需求的服装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依托行业、对接产业、瞄准职业、服务就业、实时跟踪、定期调研、岗位对接、同步跟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开发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同时,通过企业的需求,定期培养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师,让教师更早地接触服装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快地传播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手资料。企业培养教师是按照当前服装产业的需求和企业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的,教师也能定期地参与培训,进行教学的优化提升。

4 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某校围绕本区域经济、新兴支柱产业链开展充分的调研,遵循“够用、会用”原则设立课程。通过《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调研报告》《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目标、规格、能力分析报告》《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等能力分析,最终对接运用于课程的设置为:公共基础课1 098学时,占总课时30.81%,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服装制版和服装设计)2 298学时,占总学分69.19%,其中,专业实践课1 857课时,占总课时54.68%,选修课342学时,占总学分10.07%。

5 结语

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主要以生产技术型人才为主,将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中职学校的形式输送出来,帮助企业在服装制造方面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和实力。中职学校与当地的企业合作能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也能在企业的发展中提供和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得益于企业的培养和教师的培养,将服装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共赢与长期合作发展,这是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服装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道具服装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