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补短板

2020-12-20 21:59董艳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短板小康社会贫困人口

文_ 董艳玲

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我们应如何补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是还有一些短板,必须尽快补齐。今年6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2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这篇文章从“三个看”11个具体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我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指明了方向。

一、从群体看如何补短板

从群体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占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较大。“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分别占40.7%、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求是》2020年第11期)对这部分群体,短期看,只能用托底政策使其快速脱贫;长期看,需要考虑“增”和“减”两方面因素。一方面,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将呈不断增加趋势。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收入愈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出生率越低,老龄化越严重,同时人均寿命越长。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11.47%,超过了中高等收入国家10.03%的水平。因此,对于贫困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可能性要未雨绸缪,科学测算,早做安排。另一方面,通过“防病防残”减少因病因残致贫的人口。治病不如防病。医学专家认为,预防疾病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社会战略。有数据预估,未来1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残疾人200万~250万人。

(李洪兴:“残疾预防,以健康成就小康”,《人民日报》2016年9月8日)因此,需要切实贯彻我国首个残疾预防领域的国家级政策文件—《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把预防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让更多人树立起防病防残意识,将预防工作在各领域内前移,将全社会以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尽可能地减少因病因残致贫的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4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二是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三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四是还有许多贫困人口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前两个问题难度较大,涉及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问题;后两个问题通过适当增加扶贫资金、找对方法即可初步得以解决。

其一,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对于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需要尽快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可以考虑用“家庭医生签约贫困人口对接三级医院医生”的办法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问题。即由家庭医生负责监测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再由对口帮扶省份的三级医院医生定期指导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生,这样可以较快提升贫困人口的医疗救治水平。对于接近贫困人口的非贫困人口,需要给予格外关注,督促和帮助他们每年按时缴纳新农合(新型农民合作医疗)费用,以缓解其看病压力。否则一旦有家庭成员患病,就可能导致全部家庭成员一夜之间进入贫困人口行列。这几年随着新农合费用的上涨(250元/人),一些农民不愿再缴纳新农合费用,这个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尽可能地通过耐心细致的帮扶工作让每个农民都有新农合保障,以防因病致贫。

其二,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对于此问题,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的根本之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再论不平等》一书中将贫困的本质视为基本能力的缺失,而教育恰好是提升贫困家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有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在有资金资助的情况下,仍然三番五次地逃离校园,辍学打工,令基层扶贫干部感到“十分头疼”。因此,我们对解决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深刻的认识,坚持动态监测,常抓不怠。2019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并在全国开展了控辍保学专项督导工作。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加大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保障力度,尽快补齐教育短板,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深入分析辍学原因,对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学生、因家庭思想观念而辍学的学生、因身体残疾而辍学的学生等不同类型,作出细致的解决方案,因人施策,确保贫困家庭孩子无一辍学。

其三,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对于此问题,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20年5月底,除四川省凉山州还有7户未竣工以外,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已经全面完成;2019年底“回头看”排查发现的10.0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已经全部开工,竣工率达99.7%。鉴于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住建部正在建立贫困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的长效机制(“‘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日报》2020年6月5日)。

其四,饮水安全问题。从水利部的数据看,1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今后可以考虑设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基金,建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养机制,特别是要在水源工程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运行维护机制上下功夫。

二、从区域看如何补短板

从区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三种情况:一是“三区三州”地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是“短板中的短板”;二是“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大,基础设施等条件薄弱;三是部分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产业基础普遍较弱,脱贫成果有得而复失的隐忧。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尽相同,各地攻坚克难的方式方法各有特点。“三区三州”地区需要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攻坚根基,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需要总结脱贫经验、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从实践来看,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共同“药方”。为使三种情况的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不返贫,下一步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保障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贫困地区尤其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党建引领促进产业发展,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例如,近年来,一些地区探索出了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产业+生态”的兴村富民之路。还有一些地区的村党总支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在全村党员干部中积极开展“两帮一带”(村干帮党员,党员帮群众,干部、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类似的经验值得在三种情况的贫困地区加以推广。

二是建立和完善“村企对接”机制,促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将企业的需求与贫困地区的供给相结合(如药材、蔬菜、水果、矿产资源等),形成村企发展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践表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村企对接”不仅带动了几个贫困村的发展,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一个省多个极贫乡镇的发展。因此,“村企对接”的效果不容小觑。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技能。既要让农民动态掌握生产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要让农民学会利用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销售特色产品。只有培育出一批合格的产业“主力军”,才能推动贫困地区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如果贫困地区的培育经费紧张、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可以考虑由对口帮扶省份给予支持。

四是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尽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种情况的贫困地区除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外,都有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通过旅游产业将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国家政策层面,为通过旅游开发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应运而生。今年3月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中央预算内投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引领下,人们前往深度贫困地区的旅游意愿会持续上升。三种情况的贫困地区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例如,可以考虑同非贫困地区的学校合作,利用寒暑假举办“青少年深度贫困地区行”活动,既能够让非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深入了解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能够通过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增加贫困地区的旅游业收入。

三、从领域看如何补短板

从领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比较明显。

其一,生态环境短板。生态环境的短板主要表现为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问题所在就是努力方向。根据中央的部署,下一步应着重抓好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认真落实和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建立健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的环保联动长效机制,以及环保同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机制。继续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建立“散乱污”企业常态排查机制,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建设农村地区集中处理垃圾、污水设施,实施以“控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广“厕所革命”经验,加快公厕、户厕改造,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二,公共服务短板。公共服务的短板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底子薄弱。可以考虑通过以下三方面措施加快补短板。一是继续深化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加快促进教育和医疗服务均衡化发展。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对贫困地区的医疗,继续抓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落实,加快推进医药分家、药品零差价改革,保障基本用药目录的药品“有效价廉”,梯次减轻贫困患者费用负担。二是借鉴干部挂职制度经验,由对口帮扶省份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和医务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加大支教支医力度。还可以考虑通过三级医院主治医师每年两个月下基层服务的方式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水平。三是积极推广“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与经验,疫情期间催生的线上教学、线上诊疗模式均可推广到贫困地区。

其三,基础设施短板。基础设施的短板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状况较差,一些地方还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个短板只能靠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补齐。为此,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撬动社会资本、筹集公益资金等多种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增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拉动投资需求,而且能够为贫困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积累社会分摊资本。

除了以上三方面短板,我国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有待进一步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是对金融秩序的破坏和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般不会在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内产生传染效应,如网络借贷、加密资产等金融局部领域出现的风险,这类风险需要继续加强金融监管予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则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表明,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负债(高杠杆率)。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去杠杆之间的关系,维持宏观杠杆率的相对稳定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短板小康社会贫困人口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隐形贫困人口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