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葬花吟》的艺术特色刍议

2020-12-21 02:31桑紫薇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葬花曹雪芹林黛玉

桑紫薇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一、文学方面的分析

(一)曹雪芹的生平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祖籍今辽宁省沈阳市,出生于南京,大约十三岁的时候迁回到北京。曹雪芹曾经渡过一段华衣美食的一段人生经历,其后曹家败落,曹雪芹体味世态炎凉。曹雪芹性格豁达,博学多识。从《红楼梦》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素材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有一些自传性,他历经多年艰辛,才创造出了被世人痴迷,被红学家研究的巨著《红楼梦》。

《葬花吟》来源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黛玉在第一次葬花时,遇见了正在偷看《西厢记》的宝玉,黛玉“不情愿”的一起加入,读《西厢》后,把张生比宝玉自己,把崔莺莺比作黛玉,这种爱情的表白使黛玉既有内心的欢喜,又有表面的委屈。黛玉觉得宝玉喜欢自己,又认为宝玉用“淫词艳曲”轻薄了自己,所以并不开心,但宝玉对黛玉发誓之后,黛玉就“破涕为笑”了。黛玉很担心被父亲叫走的宝玉,于是便去怡红院探望宝玉,却遇到了荆棘,丫鬟晴雯把黛玉挡在门外,刚要离去时,听见了宝玉和宝钗二人的笑声,内心不自觉的开始怀疑宝玉说得誓言是真是假,觉得宝玉肯定是在欺骗自己,心里万分难过,又不知与谁说,只能用哭泣来抒发自己悲伤的心理状态,黯然神伤。于是葬花场景中,就诞生了这首象征黛玉的诗。

(二)《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曹雪芹为大家塑造了一个绛珠仙子的的神话,以还泪于神瑛侍者预示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生于三生石畔,娇娜可爱,受神瑛侍者甘露滋养,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五内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初进贾府便为有“不足之症”,以“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些书中的形容动静相宜、惟妙惟肖的刻画出黛玉的病态之美。

首先借用前世给多愁善感于黛玉,成就了她的诗人之心,为她现世的敏感多疑的性格、心性奠定了一个基本。其次黛玉的现世中,又给她极为独特的身份运限:出生在封建礼教家的的独生女儿,却不必“女子无才便是德”,请贾雨村先生教她识字、读书,以至于林黛玉与其它女子相比,没有封建社会家庭中对于女子的封建礼教,特别安排从小母亲去世,使她没有机会感受在母亲身边,接受一个贵族小姐一整套的封建大家闺秀、相夫教子的闺训。

随后,父亲把她送到贾府,以至于林黛玉常以“寄人篱下“形容自己,林黛玉最先进入贾府时,就警示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种双重情结体现在林黛玉身上尤为明显,一是强烈的自尊情结,二则是强烈的自卑情结。又例如在《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说道:吃完饭后,各个丫鬟将小茶盘捧上来,但当时林黛玉的父亲教育林黛玉晚饭后不应马上吃茶,但黛玉见这规矩不符家中的礼数,却不得不跟随这里的礼仪,于是接过茶来。

林黛玉聪明慧智,拥有的清晰、强烈比其他人更甚的自我意识。她以脱俗的才情自傲,却又因为寄人篱下经常陷入自我焦虑、忧愁、多愁善感中不能自拔。她虽易妒、刁钻但她却又单纯、不懂阿谀奉承,无论是悲伤、高兴都表露在脸上,没有其他人的虚伪。《葬花吟》为她的“代表作”,超过了其他人对逝去之物的伤感。

(三)《葬花吟》的诗词解析

被称为林黛玉“诗谶”的《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营造了一幅惜春惜花极其凄美的场面和感叹命运、世事无常的失落意境。

《葬花吟》前四句描绘了暮春时花儿纷纷凋谢,风吹过,漫天的花瓣飘落一地时的景色。多浪漫、美丽、诗情画意的场景,但在黛玉看来却是—“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在黛玉眼中的却是花儿颜色、芳香渐渐逝去,无人再会怜惜它们。“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时时煎熬与痛苦。葬花人独自靠着花锄啜泣,一边埋葬花儿。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自由自在的本质,但可到头来却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都没有自己的葬身之处。对风霜不满到达了极点!葬花人愿意埋葬凋谢的花,可谁愿意来埋葬死去的“我”呢?葬花人笑痴的‘痴’字,也许就体现了黛玉的一生吧,痴痴的以泪还恩爱着宝玉。最后两句是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死去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不会在乎是谁来安葬。

黛玉的举动,在一般人看来很荒唐,除了痴情像宝黛的人都不会理解。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二、音乐方面的分析

(一)作曲家王立平的简介以及《葬花吟》的谱曲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迈进,影视业也蓬勃向前,许多名著逐渐在大荧幕上呈现。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曹雪芹原著《红楼梦》电视剧受到广大电视观众一致的喜爱与好评,形成了一种家喻户晓的“红楼梦”热潮——看电视剧红楼,说曹雪芹红楼。其中诗歌《葬花吟》被王立平先生改编了成电视剧的插曲,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1.作曲家王立平的简介

王立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要作品有:话剧、电视剧音乐:《红楼梦》《未来在召唤》等;故事片音乐:《少林寺》《戴手铐的旅客》;纪录电影音乐:《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潜海姑娘》等。

2.谱曲背景

王立平先生初中时读过《红楼梦》却“不解其中味”,等到有了生活感悟之后就为这部著作着迷,后来经过朋友得知了87版电视剧即将开拍,于是毛遂自荐,想为电视剧谱写红楼音乐,于是一方面要翻阅不同版本的书籍,又要考虑观众能接受的范围。在短暂的几分钟里,要包容深沉的感情,做了取舍,他经常读到情深处趴在钢琴上哭泣。原著作者的“一把辛酸泪”也同样记录了王立平先生留下的泪水。

87版《红楼梦》音乐创作耗时四载,考虑到电视观众能接受的程度,更深入原著作品,解读曹雪芹的深意,创造了非常优秀并独特语言的“红楼音乐”。王立平先生用心钻研,仔细领悟,提取了诗中27句诗,用来集中地刻画黛玉的经典形象,使音乐更富精致感,这样精心的雕琢经典,让这支曲变为了电视剧的点睛之笔,一座丰碑由此而立,成为后人难以再逾越的影视经典作品。

林黛玉是曹雪芹最喜爱的一个角色。而黛玉吟诵的《葬花吟》则是富有代表性的的一首歌曲,王立平呕心沥血,耗时一年零九个月,将这个“难产儿”创作出来。曲作者用悲剧性体现音乐语言,打造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二)音乐的整体结构、谱例分析

1.整体结构

《葬花吟》是典型的三段式曲式结构,该曲曲式结构图如下:

引子 A 间奏 A’ B C 间奏 A C 尾声7 a+b+c+d 2 a’+b’+c’+c e+f+g+g’ h+h’ g+g’ 2 h+h’ g+g’ 2

2.谱例分析

开篇使用了整部《红楼梦》音乐一同共用的音乐主题,歌曲的第一段为女声合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柔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12]的音域在低音la 到中音la的一个八度中柔柔的诉说。而第二段完全重复第一段,由女声独唱,轻轻、缓慢的诉说。随后音域直转,这两句旋律完全相同,但前一句由男声演唱,后一句由女声演唱。

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它的情绪更强,旋律是共同主题的完全歌词“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随后男生齐唱,这段在后面反复出现。这四句的旋律与后面旋律一样。

在这部作品里,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被曲作者王立平先生完美运用,同时大量使用“7”这个不常用的音,使乐曲更婉转,动听。不仅音乐线条流畅、完美、富有歌唱性,也体现了我国民族歌曲优雅,委婉细腻的艺术特色。

三、结论

作曲家王立平先生量身定制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影视音乐,一方面保留了民歌特性的旋律特点,另一方面又结合了现代音乐的现代作曲技法,将民族旋律与现代作曲手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在《红楼梦》歌曲形式上得以体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神来之笔。在对作品的分析过程中,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丰富的想象力、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调性和声色彩配置,无不展现出他将红楼梦音乐推向世界所做出的努力,这也正是《葬花吟》一经播出就大获成功,大受欢迎,甚至走向世界舞台的主要原因。该作品也为今后影视音乐的创作,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里程碑。

猜你喜欢
葬花曹雪芹林黛玉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红楼梦》的“形影叙事”与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戏的滥觞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