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美国梦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初探

2020-12-21 02:31刘丽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威利人缘琳达

刘丽

(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阿瑟·米勒1915年10月出生于纽约市曼哈顿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在美国乃至国际都享有极高的盛名。阿瑟·米勒只花了六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却得到了包括普利策奖、托尼奖和纽约剧评界奖在内的三大奖项。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观众呈现了《推销员之死》《严峻的考验》《全是我的儿子》《萨勒姆的女巫》《炼狱》等诸多优秀作品。其中《推销员之死》的影响最大,有评论家甚至说《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创造了历史的戏剧。这里所说的创造历史,是指它在百老汇连演742场,刷新了美国戏剧史上的新篇章。《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个悲剧人物。年逾花甲的威利·洛曼在经历了工作上的一系列以及家庭的双重打击之后,最终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的一生。本文分析了威利的悲剧故事,从当时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和主人公威利·洛曼对美国梦的盲目追捧来阐述造成其一生悲剧的原因。

一、威利的悲剧

与家人相处的失败是威利·洛曼人生中第一个悲剧。首先,是他对儿子教育的失败。威利对儿子尤其是对大儿子比夫,从小就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自认为一个人只要人缘好就能获得成功,所以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要获得好人缘,并且在孩子们面前吹嘘他自己的好人缘,“比查理叔叔还要气派!因为查理叔叔的人缘不太好,人家不是不喜欢他,却不是真心地喜欢他。”“人缘儿好,你就一辈子吃穿不尽了。拿我自己来打比方吧,我就从来不用挨班儿的等着见买主的。他们只要知道‘威利·洛曼来了!’我就畅通无阻地进去了。”在孩子的教育上,他过分强调好人缘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孩子品性方面的培养。比夫偷了教练的橄榄球,他不但没有及时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反而对此行为表示赞许,“教练可能会称赞你想出的好主意呢!”“那是因为他喜欢你。要是别人拿了这个球,那可就闹得天翻地覆了。”当儿子们从附近的工地上偷回木材时,威利居然向查理炫耀,查理警告他小心被门卫逮住,威利却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儿子们勇敢无畏的性格。同时威利也不重视孩子们的学校教育,比夫经常在考试的时候抄袭伯纳德的答案,威利并不给予管教,甚至居然在州考的时候还让伯纳德把答案给比夫,但是伯纳德拒绝了。威利不恰当、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既是孩子们的不幸,也是他自己的不幸。威利最后想通过自杀拿到2万美元的保险赔款来开始儿子的事业,但这也未能如愿以偿。因为尽管他在生前借钱交足了人身保险,但他有自杀嫌疑记录在案,不可能从保险公司得到这笔两万美元的赔偿金,因此比夫也就不可能“在收到邮件时,再次胜过伯纳德”。

说到威利的第一个悲剧,同时还体现在他忽视了妻子琳达对他的爱。琳达忠诚地深爱着威利,并一直默默承受着威利的自欺欺人和他那“宏伟”的美梦—飞黄腾达、功成名就。虽然琳达知道自己帮不上丈夫,但她却始终如一地鼓励和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努力去调和家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不幸的是,威利却一直忽视着妻子的努力,也没有好好珍惜这份真挚的爱。他也没有为自己背叛琳达的真爱而感到羞耻和不安。因为他从来不考虑琳达的感受,对她总是大声地训斥和喊叫,剥夺她在家庭事务上说话的权利。如果他能够足够重视这份爱,把这份爱化为奋斗的动力,他的结局也不至于那么的凄凉。

威利的第二个悲剧是他个人事业的失败。首先,他并不明白成功不是依赖取悦别人而获得的。推销员戴夫·辛格曼可以说是威利心中的榜样和偶像,因为八十岁的戴夫·辛格曼每天只需要在房间里打打电话,就可以得到一笔笔生意和可观的收入。为此,威利放弃了跟随哥哥发财的想法,并天真地认为,只要讨人喜欢,受人欢迎,他就可以成功。然而事实却是,他三十四年如一日,经常独自开着汽车长途往返于各州推销公司的产品。然而,赔笑脸这一套方法却早已过时,没有人买他的账,威利反而成了令人讨厌的人,顾客见了退避三舍,产品根本卖不出去,最终被老板炒了鱿鱼。其次,威利自欺欺人、虚伪,在自己身处窘境的时候,编造一个个的谎言。他被公司停发工资以后,没有直接告诉妻子,商量解决的对策,反而一直瞒着妻子,每周向查理借50美元,对琳达谎称那是他的工资。对查理也不说实话,当查理问他:“你要一份工作吗?”,他却虚伪地回答:“我告诉过你:我有工作。妈的,你凭什么要兜揽工作给我?”面对朋友的帮助,威利不但没有表现出感激之情,反而恶语相向。正是他的这种自欺欺人,让他错过了很多重新发展或者说让家人得到安定生活的机会,也把自己逼向了绝境,最终走向了自杀的不归路。

二、悲剧的原因

造成威利悲剧的第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首先,威利生活在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当时的美国正处于19世纪田园式社会向20世纪商业竞争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巨大竞争的压力。每个人都在力争自己的成功,因为在那样一个竞争的社会,失败可谓是一种罪恶。但是,威利只是别人的雇员,他的命运和幸福都掌控在别人的手里,由别人决定。所以他不得不用尽心思去讨好老板,迎合形形色色的顾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希望获得自己的成功。但是他错了,美国社会给了他一个成功的错觉,当他接受这个假象,并开始为之孜孜不倦地奋斗时,这个社会没有给他提供任何获得成功的机会。

同时,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消费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以外,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正是身处这样的社会背景,威利的购买欲望也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房子和各种生活物品,然而,悲剧的是在房款付清的当天,威利却因走投无路而选择了自杀。物质的繁荣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与人之间不再是“春天般温暖”,更多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人们变得唯利是图,过去靠交情的生意经早已经过时,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利益,而不再是交情和功劳,这正是像威力这种对人性充满幻想的人所不能接受的,这也导致了他的精神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造成威利悲剧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对美国梦的深信不疑。美国梦是一种广泛的信念,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概括起来说,美国梦就是相信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在这个国家里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同样的权利;相信在美国社会机会均等,每个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威利既是美国梦的追捧者,也是美国梦的牺牲者。从事了三十多年的推销工作,威利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推销这一职业,年逾花甲的他也还是只拿着推销提成,而没有保底薪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当年的客户不是退休就是过世,因此威利开车七百英里出去推销却一无所获,只得每周向查理借五十美元来偿付买房的分期付款。他和很多美国人一样,认为不管自己是个多么普通的小人物,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上帝就会帮助你,就会有好房子、好汽车,过上好日子。反之,上帝就会离你而去。这种信仰成为了美国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然而,时代的变迁,在物欲横流的美国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利益关系,温情成了稀缺资源。在竞争的时代,仅仅靠个人努力和好人缘,而不具备一定资本和社会地位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推销员之死》写出了威利·洛曼的个人人生悲剧,同时也体现了家庭的悲剧和美国社会的悲剧,完美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极具代表性的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米勒所刻画的这一令人震撼的形象让我们明白威利的困境有时候就是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困境。作者米勒借推销员威利的美国梦的悲剧来告诫人们:单纯地、不顾一切地追求物质的富足是不能带来精神上的自由和充实。《推销员之死》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引导我们对人的价值和命运进行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威利人缘琳达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威 威利 温基
世界上最大的树屋
梦想家威利
情商高,人缘好,很会做人的三大星座
破解湖畔“密”语
好人缘不是计较出来的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胆小鬼威利
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