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义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总结

2020-12-21 01:59莫日根王生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3期
关键词:代赭石王师行气

王 丽,莫日根,王生义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王生义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主任医师,第二、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老中医。王师博览中医经典著作,深谙中医理论,临床工作五十余载,擅长治疗各类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病等。王师诊病谨守病机,圆机活法,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1]。慢性胃炎按照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2]。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大部分常无症状表现,或仅表现为消化不良如上腹胀、上腹痛或上腹不适、早饱、嗳气、恶心或伴有食欲减退等。病理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称为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一般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粘膜炎性反应。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3]。王师在临床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辩证分型论治

1.1 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部胀满疼痛,喜温,饭后或劳累后加重,伴打嗝,返酸,消化不良,纳差,四肢乏力等,舌质淡苔白脉弱。王师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二者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去温养,导致胃脘胀痛,劳累后耗伤脾气则症状加重。脾气虚弱不升,胃气不降出现打嗝,消化不良。日久伴随痰湿,食滞则痞满、纳差。脾主肌肉四肢,脾胃虚弱无以化生气血,四肢乏养则出现乏力。基本组方: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木香10 g,砂仁10 g,半夏10 g,炒鸡内金15 g焦神曲15 g,炒麦芽15 g,焦山楂15 g,藿香10 g,厚朴10 g,炙甘草6 g,乌药10 g。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木香、砂仁行气醒脾,半夏、厚朴燥湿化痰,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止呕。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共奏健脾温中,行气化痰之功效。

1.2 肝胃不和

症状:胃脘疼痛,伴恶心,口中酸苦,胁肋疼痛不适,打嗝,纳呆,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腻脉缓。基本组方:醋柴胡10 g,当归15 g,赤白芍各15 g,云苓15 g,半夏10 g,郁金15 g,川楝子10 g,元胡15 g,荔核15 g,炒白术15 g乌贼骨15 g,藿香10 g,旋覆花15 g,代赭石15 g,甘草5 g,党参9 g,陈皮9 g。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强调了肝气犯胃的病因。《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发为胃痛,健运失司,湿聚成痰,阻滞中焦故见诸证。王师认为胃痛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为基本病机,日久会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痰凝血瘀等证的发生。治疗时予疏肝理气,化痰健脾,方中逍遥散疏肝健脾,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生姜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党参、炙甘草益脾胃,补气虚。使气畅郁疏,痰消脾健,诸证自除。王老在运用时注意辩证加减,对肝气郁滞明显的加理气药佛手、香附,胃脘胀痛加白豆蔻行气畅中。运用藿香芳香僻秽,醒脾,伴疼痛加荔核、桔核、炒白芍,胀满不适加大腹皮、莱菔子,寒凉则加干姜、良姜、荜拨。临床收效满意。

1.3 痰湿中阻

症状:胃脘痞满不适,胸膈满闷,四肢困重,头部闷重,纳呆,口淡不渴,大便不爽或不成形,舌淡苔白厚腻脉滑。基本组方:厚朴15g 陈皮10g苍术10g 党参10 g,茯苓15 g,半夏10 g,炙甘草5 g,藿香10 g,白术10 g,砂仁10 g鸡内金15 g,焦三仙各10 g,山药15 g,薏苡仁15 g,桔梗10 g.王师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易阻滞气机致脾阳郁遏致“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脾主四肢,湿邪浸淫导致肢体困重,治疗予平胃散合参苓白术散燥湿运脾,加藿香芳香化湿醒脾,莱菔子理气化痰助运。兼有热象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兼寒像则加干姜,草豆蔻以温中健脾暖胃。

1.4 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痛灼热,时嘈杂似饥饿,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舌淡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无力。基本组方:沙参15 g,麦冬15 g,玉竹10g石斛10g天冬15g五味子10g白芍10g甘草6g 花粉10g 茯苓10g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脾阳不虚,胃有燥火或病后伤及肺胃之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之胃阴虚损之证。王师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行,如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属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白术以益气养阴。若有吞酸者加左金丸制酸和胃,便秘可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兼有瘀血的加丹参,延胡索,郁金。如有出血加白芨三七粉以活血止血修复胃粘膜。

2 经验总结

2.1 病因病机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王师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虽然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就是脾胃功能虚弱,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致脾运失健,胃失通降出现纳呆,便溏,胃脘胀痛,痞满,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症。脾胃运化失司形成痰湿蕴脾,加之食滞,甚至久病入络形成瘀血阻络。久之虚实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虚、滞、痰、瘀虚实夹杂之证。故慢性胃炎其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肾,多属虚实夹杂之证。

2.2 治疗

2.2.1 重视调畅气机升降

《 脾胃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王师深谙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及输布。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清升浊降则气机调顺。故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无论何证均应注重条畅气机,健脾气、降胃气,使气机顺畅清浊自分,从而诸证自平。

注重病理要素的分析:在治疗时王师谨守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并注意权衡气滞、痰湿、血瘀病理产物之程度轻重,予以酌情增减药物对症治疗。脾胃病一般为慢性病,如久病入络,出现血瘀则需要活血化瘀,王师认为丹参味苦,性微寒,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能保护胃粘膜、抗胃溃疡、调节免疫、抗感染。临症时每用效佳。

2.2.2 临床用药

王师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寒热、升降、润燥。用药时酌情考量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量,使寒温调适,润燥相宜,气机条畅。如在运用旋覆花、代赭石这一对降逆止呕药时,旋覆花的量要大,代赭石的用量宜小,旋覆花为独降之花,其性温,归肺经,可下气,除嗳气,用量宜大,代赭石入胃、肝二经,质重,性寒,用于降逆取其重镇之力较强,但其性寒凉,对脾胃虚寒之症则应旋覆花量重于代赭石两倍。这与平时认为金石类药用量宜大,花草类药用量宜轻是不同的。在治疗慢性胃炎时若属脾胃气滞、血瘀、湿阻、食滞常加行气药,行气药多辛散,过用、久用必然耗伤正气,而胃气虚、胃阴虚之证,就更忌辛温香燥之品,非但耗气,更能伤津。适当配伍酸收,甘润之品,既可辛散气,又可防辛散耗气伤阴使润燥相宜。临床上常以木香、砂仁配合白芍、麦冬。在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时用药时王师用药精当,用一味药常如一方,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常用藿香,王师认为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芳香化湿、和胃止呕之功,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腹痛吐泻等证。

2.3 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1)王师在诊断时注重中西医结合,运用先进的西医检测手段诊断疾病,常结合电子纤维胃镜诊断胃病,必要时行镜下活检病理助诊。通过西医诊断疾病协助中医辩病,通过辨病整体把握疾病的病因及病机演变的规律,针对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确定基本治疗大法。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2)另一方面王师在临证用药时借鉴现代医学的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来对症,对因用药。如郁金为中医活血类药物,其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郁金作用广泛,具有保肝利胆、调节免疫、降血脂、抗氧化、抗真菌、抗肿瘤、中枢抑制等多种作用。王师认为:辛则散能行,可行气行血,苦则泻火坚阴。叶天士《本草经解》云“郁金气寒,禀天冬令之水气…味辛苦无毒,得地金火之二味…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味苦破血,气寒降气,所以主血积下气也。”王师运用其行气活血之功效,且可以清心肝郁热,凉肝降气,活血通络。在气滞血瘀阴虚胃热之慢性胃炎中广泛运用,效果常常不同。

猜你喜欢
代赭石王师行气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他谱写了人生最壮美的华章
——琐忆王富仁先生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行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旋覆代赭石汤临床新用